天网是怎样织成的
——记雷达研究所起义与雷达部队的创建
(纪念空军雷达兵成立七十周年)
雷达研究所起义,给我军保存了相当数量的雷达设备和一批雷达工程技术人员,为我军雷达部队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这次起义,浙江大学师生谷超豪、张叶明、郑乃森、程嘉钧、范复礼、陈扬轩等,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功不可没。
雷达研究所概况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雷达装备和台湾的全部装备均被国民党接收,但均遭破坏,不能使用。
1946年8月,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训令”:“降日所缴雷达机器,交由第六厅负责整修,并计划运用”。
国民党国防部第六厅成立了“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分京(南京)区、台区两所:京(南京)区所,侧重训练雷达工作人员兼任修理;台区所侧重修理工作兼任训练。京(南京)区所于1947年15日,在水西门登隆巷10号成立,所长叶造甫;台区所于1947年2月1日,在台北马场町机场成立,所长叶彦世。
为了掌握雷达操作技术,“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于1947年至1948年分别于台北和南京两地,举办雷达技术训练班,招考高中毕业生或具有一定电讯知识的人员。台北雷达训练班于1947年6月到10月培训出学员48人,南京雷达训练班于1947年6月到1948年3月培训出学员35人,大部分都分配到各要塞侦测队(即雷达站)任雷达操作员。
当时,在京(南京)、台二地先后接收日式雷达144部,但均遭破坏,需要修复才能使用。
另外,美军也将一部分雷达以剩余物资形式拨给国民党政府,1947年7月,国民党行政院拨给国防部美军剩余物资,其中SCR-268雷达8部,SCR-545雷达2部。以后美军又继续调拨给国民党一批旧雷达,除上述两种以外,还有SCR-270,SCR-527,SCR-584、602等型号,这些雷达均集中在南京的马标。
“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建立后,即着手对雷达进行整修,至1947年底,整修出各种日式雷达共76部。
这些整修好的雷达大部分均发往国民党各要塞使用,除台湾各要塞之外,在大陆的有江宁要塞、江阴要塞、马尾要塞、青岛要塞、吴淞口要塞、南京狮子山要塞等。
1947年底,“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台区所的修理工作告一段落,根据国民党国防部第六厅的决定,台区所予以撤销,人员和设备并入南京所,所长为叶彦世。第六厅于此同时筹组雷达研究所。
1948年11月16日,根据第六厅的“训令”,“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改编为“雷达研究所”,派葛正权为所长,叶彦世为副所长,所址仍在登隆巷。该所成立时,有官佐56人(其中技术人30多人),士兵和工人96人,共152人。
雷达研究所起义
1948年底,国防部命令雷达研究所从南京迁往广州。
雷达研究所所长葛正权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不愿追随国民党继续打内战,想把这一批宝贵的雷达器材保存下来,但又不能抗拒第六厅的命令,于是他暂将雷达研究所迁往杭州,再伺机行事。
1949年1月6日至4月16日,该所分七批迁到杭州,当时有官兵100人,携带器材1156箱和6部雷达整机。葛正权并在南京设立了一个17人的留守处,看守一时运不走的大部分雷达和器材(约1500吨),任命汪乃秩为留守处主任。
1949年3月,国防部再次下令要研究所迅速迁台,还以“违令严惩不贷”相威胁,同时答应给3万银元巨款作搬迁费。第六厅厅长见研究所仍按兵不动,就于4月5日专程到杭州训示,其结果仍是没有人愿意跟国民党走。
我党早就认识到雷达对国防建设的重要,南京地下党对雷达研究所比较重视。1948年初,南京地下党员吕东明,了解到浙江大学毕业生、进步青年张叶明,其父与雷达研究所副所长叶彦世比较熟悉,浙大有一位进步同学程嘉钧已先在那里了,动员张叶明进入该所,进行团结科技人员的工作,争取他们不要跟国民党走。
张叶明按照南京地下党组织指示,说服所长葛正权,按命令做迁往广州的计划,实际到达杭州后就停下来,等待时机起义。
雷达研究所迁到杭州以后,张叶明又和杭州地下党员谷超豪接上关系。我杭州地下党组织根据谷超豪的汇报,把雷达研究所列为重点保护单位,并指示谷深入联系该所进步技术人员张叶明、范复礼、程嘉钧,通过他们进一步团结进步分子,争取中间分子,孤立反动分子,发动护所斗争。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留守处主任汪乃秩,副主任戴季江一同到二野司令部三局请求解放军接管该留守处。5月4日二野三局派军代表贾鹤龄接管了雷达研究南京留守处。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雷达研究所起义成功。全部雷达、器材物资、车辆、文件档案都留下了,完整地为我军顺利接管。同时为新中国雷达创业,保存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
1949年5月4日,杭州市军管会主任谭震林派航空处处长王中笑接管了雷达研究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吴淞要塞雷达站分队长沈庭正起义,该站有日式四式、313雷达各2部,全部为人民解放军接收。
这次起义,浙大师生谷超豪、张叶明、郑乃森、程嘉钧、范复礼、陈扬轩等,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功不可没。
雷达研究所功绩
1949年9月,上海解放前夕起义的原国民党吴淞要塞雷达站分队长沈庭正,在淞沪警备司令部防空处组织领导下,利用国民党遗留的2部日本造四式旧雷达和8名技术人员,在上海市安国路76号原国民党高等法院一幢6层楼房,建立了人民解放军第一支雷达队。10月1日,开始担负对空警戒任务。
1950年4月22日,华东军区航空处电讯大队正式成立(后改为雷达第101营),这是我军最早成建制的雷达营。
雷达研究所为电讯大队的5个中队,装备了日、美雷达10部,包括:日四式雷达2部、日313雷达4部、美SCR-602雷达4部。
连同上海的第一支雷达队的日式四式、313雷达各2部。雷达研究所为我军雷达部队的创建提供了日、美雷达达14部,包括:日四式雷达4部、日313雷达6部、美SCR-602雷达4部。
尔后,雷达研究所还修复了相当数量的美式雷达如SCR-270等,陆续装备部队。
雷达研究所先后有浙大校友:张本厚、张叶明、郑乃森、程嘉钧、范复礼、陈扬轩、谭大政、裘维炎、楼宇希、胡守仁、伍匡宇等共11人,分配至电讯大队担任技术员,占该部大专以上工程技术人员的七成。其中,除参与起义的张叶明、郑乃森、程嘉钧、范复礼、陈扬轩外,张本厚、谭大政、裘维炎、楼宇希、胡守仁、伍匡宇等则是后来参加的。张本厚是浙大高工,其余都是1946至1949届物理、电机系毕业生。
我军雷达部队的创建,雷达研究所提供了当时极为宝贵的雷达设备;雷达工程技术人员有不少是浙大校友。
雷达研究所起义,给我军保存了在当时极为宝贵的雷达设备,同时积聚了一批雷达工程技术人员,为我军雷达部队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浙江大学师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功不可没。
雷达情报网的织成
可以这样说,没有雷达研究所起义,给我军保存了雷达设备和积聚了一批雷达工程技术人员,就没有1949年9月第一支雷达队的成立,更没有1950年4月22日华东军区航空处电讯大队的成立。我军雷达部队的创建,始必有所推迟。
1949年9月,我军第一支雷达队(安国路雷达队)成立,装备的是日四式雷达。
雷达研究所起义,为我们揭示,安国路雷达队成立时所装备的雷达,是当年“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至1947年底,所整修出的76部日式雷达中的一部份。什么“通讯员发现雷达”纯属子虚乌有。
1950年3月下旬,苏军秘密抵达徐州、上海等地,组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区性对空防御系统,协助上海防空。苏军独立雷达营,分别部署于上海周围地区的南汇、启东、苏州及海盐等地。苏军4个雷达站,以及安国路雷达队,共同组成起了上海防空雷达情报网——第一天网。
1950年4月22日,华东军区航空处电讯大队成立,共5个中队,分别装备的是日、美雷达。
1950年5月25日,上海防空司令部电讯营成立,安国路雷达队编为1中队,定海雷达队编为4中队,分别装备的是日四式、313雷达。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军委决定,在东北地区建立雷达情报网。7月29日,中央军委下令,调华东军区航空处电讯大队前往东北执行任务。8月8日,电讯大队从上海出发,奔赴东北。8月12日下午16时,安全到达目的地——沈阳。8月20日,全大队展开完毕,东北地区雷达情报网——又一天网正式建成。
1950年8月起,上海防司电讯营先后接收了苏军在南汇、启东、苏州、海盐和镇海等地,以及百老汇和徐州两处的雷达站。1950年10月又在吴淞口新建了吴淞口雷达队。上海防司电讯营共计9个中队,分别装备的是日四式、313雷达,以及苏式Π-3A雷达。上海防空雷达情报网,开始归我军人员负责。
1950年10月至1951年3月,由华东空司兼上海防司组建的一个辖3个中队的雷达营,以及从东北防司的一个中队,与从上海学习回来的京津卫戍区防司雷达营,合并为一个雷达营,共有6个雷达中队,分别装备的是日四式、313雷达,及苏式Π-3A雷达。华北地区,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由天津跨渤海湾至山东半岛的雷达情报网——再一天网建成。
北自东北(含朝鲜)、经华北至华东,我国东部沿海,绵延数千里的天网——雷达情报网,就是这样织成的。
今天我们在纪念雷达兵成立70周年的时刻,不应忘记天网之所以能织成,当年雷达研究所起义的所有人员所作的贡献,特别是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浙江大学师生:谷超豪、张叶明、郑乃森、程嘉钧、范复礼、陈扬轩。
黄永富
2019年11月10日于福建泰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