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标题: |
悼玉安战友 |
发表时间: |
2012-7-8 16:44:33 |
更新时间: |
2012-7-8 23:59:14 |
更新者: |
陈子才
|
关键词: |
|
|
|
惊闻陶玉安战友离去,十分悲痛,草拟数句以怀念.听时不敢言,信时心巳碎,恶耗传来心发抖,再三证实陶兄走,遥举一杯决别酒,万般无奈挥挥手,天气阴沉冷风吹,纸钱化作雪花飞,声声呼唤人不归,山河带孝草木悲,近期感觉不吉祥,牛头马面变成狼,夺走燕赵好儿郎,为何好人命不长,音容笑貌烙心中,悲切含泪望星空,梦里相遇人依旧,醒来独卧泪满巾,再忆当年守边陲,君今独行永不回,生命之花永不败,心香一瓣献灵台o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2-7-8 16:44:33|
阅读 2157
次 |
评论 (3) |
|
标题: |
战地重游有感,草创词一首望战友们斧正 |
发表时间: |
2011-8-7 22:48:44 |
更新时间: |
2012-9-9 21:37:15 |
更新者: |
史黎晴
|
关键词: |
|
|
|
一别锡林三十年,战地巳改旧时颜,心中圣地不在有,岁月回首一霎间.银光美酒举胸前,战友相视忆童颜,洒泪畅谈当年事,喜看草原换新天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1-8-7 22:48:44|
阅读 2473
次 |
评论 (4) |
|
标题: |
我的人生第二转折点 |
发表时间: |
2008-3-30 10:50:18 |
更新时间: |
|
关键词: |
|
|
|
我的人生第二转折点,,[学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逐渐长大,1969年我进入公社农业中学读书(后改为七年一贯制学校):一方面,继续在星期天挖药材,筹措学费,另一方面利用学校放暑假和秋假之际,参加生产队劳动,补贴家用,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父母肩挑千斤重,我想分担几百斤吧。那年的夏天,暑假期间公社接县里的指示,要培训一批“赤脚医生”生产队长,知道我学习成绩好,接受能力快的优点,送我进了公社举办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集中学习一个月后,为了不误农时,学习班白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晚上集中进行三个小时的强化培训,涉及学科,五花八门,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等等,这样的学习体制对于我来说是天赐良机,学校开学后,我白天依然在校读书,晚上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培训都能兼顾到。 “赤脚医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个既熟悉而又遥远的名词,从1968年首次见诸报端,到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这个称谓,近二十年的岁月里,全国有几百万乡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具体实践着,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为广大农村、农民提供着最基础的医疗服务,“赤脚医生”首先是农民,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靠生产队的工分生活,生存在村民中间,可以随叫随到,不分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是农民留的住的医生,“治疗靠银针,吃药山里寻”我们出诊背的药箱里,除了一般的止痛,消炎针剂,剩下的就是红汞,碘酒,阿司匹林和药棉、纱布了。 一九七0年,我以全班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初中毕业后,无学可上,当时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下,打破了旧的框框条条,乡村没有高中,但可直接上大学因此毕业后必须先回农村劳动锻炼,并在劳动人民的推荐下,上工农兵大学,由此我只能回到我们大队村卫生所,当起了记工分,吃农村口粮的赤脚医生,一方面还继续在晚上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班;另一方面,白天在村卫生所进行着实践,进而我学会了,打针、输液、配药、治疗简单的头痛脑热的小病。认识了很多山中生长的中草药,一九七一年一月,我以培训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全公社首届赤脚医生培训班,成为专职赤脚医生,奔驰在田间地头,农家、炕头。一九七一年三月,公社推荐我这个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子弟和第一名的赤脚医生上山西医科大学,入学通知书发到手中,要求当年的五月一号到省城太原报到,但历史跟我又开了一个玩笑,由于分县,使我与“医生”这个职业,擦肩而过,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二个重大转折。 ……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8-3-30 10:50:18|
阅读 3834
次 |
评论 (0) |
|
标题: |
我的人生笫一转折点 |
发表时间: |
2008-3-29 12:56:16 |
更新时间: |
2009-8-13 11:32:22 |
更新者: |
闫民校
|
关键词: |
|
|
|
我的人生第一转折点 (童 年)
中华民族的摇篮九曲黄河,九十九道湾,历尽艰辛、千折百回,呛哮汹涌地流入大海,生长在黄河边上的我也一样,经历了人生中的艰难曲折,而今已过知天命的我,面对安乐祥和、幸福的生活,不堪回首的往事,一幕幕地涌上了心头。 ……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8-3-29 12:56:16|
阅读 3287
次 |
评论 (4) |
|
标题: |
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雷达兵 |
发表时间: |
2008-2-24 17:10:42 |
更新时间: |
2011-8-15 17:02:38 |
更新者: |
段泉来
|
关键词: |
|
|
|
从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空军雷达兵,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无论是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高原,还是礁石林立.淡水奇缺的小岛,无论是飞沙走石.无垠无际的戈壁大漠,还是蚊虫滋生.怪兽出没的深山野岭,无论是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雪域北国,还是潮湿炎热.气候恶劣的南疆边陲,到处都有雷达兵奋勇拼博.无私奉献的身影,我们中的突出代表有长年驻守在海拔5758米的喀喇昆仑山上,战胜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雷达情报保障任务的[昆仑山上好四站],有设在地处黄海方园不到半平方公里.寸草不生的礁石小岛上的[红色前哨雷达站],有自1965年组建以来,一直驻守在西藏海拔5374米的甘巴垃山顶,担负对空警戒和西藏空中航线的飞行引导任务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以及我们英雄的雷达三十三团的所有雷达站,虽然他们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但他们园满完成了祖国赋予的各项光荣任务,编织了祖国北疆的天网和平花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08-2-24 17:10:42|
阅读 3423
次 |
评论 (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