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平博客主页 - 空六军战友网

 

作者: 马建平 
部队: 军直   
部门: 灵丘场站通信营 
职别: 报务员 
电邮: 814607487@qq.com 
显示通信录    个人档案
致辞: 战友聚会可以畅饮,但绝非酒肉朋友;战友彼此可以帮衬,但绝非利益交换。战友相互可以调侃,但绝非恶意攻击;战友网上可以闲聊,但绝非无病呻吟。战友情,永远的正能量! 
所有篇目(共329篇)
 

这是对 马建平 个人博客主页第 50074 次访问

 

标题:

30 煎熬之后的喜悦 下部 

发表时间:

2017-3-5 13:52:37 

更新时间: 

2017-3-18 21:21:26  更新者: 肖伟强

关键词:

文学  

30 《煎熬之后的喜悦》下部

领导谈话以后,我正式上了班。我们翻译组共有6人,翻译组组长老马,在公司没什么背景,文革前北航毕业的老大学生,平日不善言语,但英文笔头功夫相当不错,属于那种埋头拉车,认真做事的老实人;翻译小黄,工农兵大学生,据说岳父是天津市档案局局长,很有根基。虽然他的笔头翻译水平也很过硬,但那张婆婆妈妈的嘴却让人不敢恭维,每天的话题就是吃喝拉撒和老婆孩子。还有一位李姐,也是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的工农兵学员,老爸是天津的一家军工设计院的局级党委书记,平日里忙活的事情,几乎和翻译组的本质工作没有太多的交集,什么给大家买这个便宜货啊,弄点电影票啊,有人结婚生病凑个份子啊,每天忙活的差不多都是工会主席应该干的活儿。此外,李姐最喜欢的就是上班聊天说闲话,聊天的话题无外乎就是孩子、房子、票子什么的。碰巧小黄和李姐这两位神聊就坐对脸,每天甭管忙与不忙,办公室里没有片刻宁静,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闲话几乎随时弥漫在空气里。

和我一起在电传室工作的有二位同事,一个姓王,另一个姓秦,小王戴一副高度的近视眼镜,据说是公司经理从外单位给调进来的人。平时喜欢吹牛聊天管闲事儿,最擅长给大家讲些耸人听闻的段子,由于爱说爱聊,所以跟外边翻译组的几位关系都混的不错。小秦调到公司时间不长,据说老爸是天津警备区的一位正师级干部。平日里讲究穿戴,梳着波浪似的大偏分,发蜡打的几乎和他的皮鞋一样锃亮。事实上,当时在我们翻译组,除了组长老马和我这个小马属于没有关系没有根基没有来头的人,其他诸人,都是得罪不起的“神仙”,都跟当时公司的领导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和背景。

除了订货和出运的旺季,平常日子公司往来的英文函电收发量不大,干久了,这发电传的工作就是个熟练工的活儿,每天把翻译组审核完毕的函电,用纸带机打成五孔纸带,然后顺序地把这些打在纸带上的电文经电传机发给远在海外的客户。由于我们三个基本都是打电传的快手,翻译组审核完的电文一转到我们屋里,三下五除二,很快就被我们搞定了。剩下来的就是大块的空闲时间。

闲暇之余,小王会毫不迟疑地跑到外屋,加入李姐和小黄他们的神聊;小秦则趁机悄悄溜出去,四处游荡,半天都不见他回来。电传室内,除了那两台电传机不时嗒嗒地转动,自动接收着来自国外的电文,屋里时常是静悄悄的,加上这老房子隔音效果好,平时几乎听不到什么动静,屋里经常是我一个人独坐。

来公司不几天就赶上了一次员工登记,各单位各科室都要对现有的人员填表登记,包括家庭住址、家庭人口、文化程度、参加工作年限等等无关痛痒的内容。然而其中有一项内容让我颇为尴尬,职工的分类中有一个选项写着“干部/工人”,由于我刚到公司所以不知道自己在填表的时候是该写干部呢还是写工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较真,于是就拿着登记表上了三楼人事科,人事科一个姓王的干部看都没看那张表就随口说了一句:“你肯定是填工人啊,这还用问?”她这话里听上去让我感觉是那么刺耳,那么不舒服,我甚至感觉像被他人冒犯了一样,我相信这位王同志当时是说着无意,但我还是感觉自己的自尊心被重重地伤了一次。

三天之后,全公司员工填表结束了,由于我们办公室的综合办负责最后统计汇总情况,所有的表格都由收发室集中之后,送到打字室去汇总员工统计的分类明细。我留了个心眼走到打字室去看看最终统计的结果,不看还好,一看结果似乎更加受伤!公司统计的结果,最终被列为工人的只有十几个人,其中包括了我们电传室的三位,收发室和传达室的几位,以及公司总务科那几位烧锅炉、做饭、搞卫生的勤杂人员。这次员工摸底,对其他人来说可能仅仅就是一次简单的员工登记,没多大实际意义,但这次统计却让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起了当兵的艰苦日子,想起了在部队偷偷打着手电筒学习文化的场景,想起了自打当兵复员回来之后自己走过的路,想起了通过不断自学英语最终得到领导的肯定,去东北深造之后来到国际邮电服务局,想起了自己考上业大,进了涉外宾馆。本来沿着这个轨迹向前一直发展的话,自己的前途还是不错的。没承想因为和老外聊天被无端怀疑,甚至被扣上了一个泄露国家机密的莫须有罪名,最终不得不饮恨离开这个辛勤耕耘了数年的工作单位。

再看看眼下,经历了多次意外和劫难,几乎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终于调到了外贸,我的目标绝对不是在这电传室混一辈子,更不是在公司当一辈子工人!看看每天经我手发往国外的那些电文,发电的人都是公司被称之为外销员的佼佼者,这些人都是公司各个业务科室的尖子,每年他们可以出国,可以去参加广交会,可以和到访的外商洽谈商务,可以经常出入高级涉外宾馆,甚至可以参加商务谈判,可以签署几万乃至十几万美元的出口合同。

受了刺激后的那几天,自己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我决定来到这个新单位一定要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力争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外销知识,让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外销员。

当上外销员?谈何容易!当时在公司担任大牌外销员的人很多都是通过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塞到外销队伍中去的,单凭自身的努力,想要挤身外销员队伍实属不易,作为没有任何背景的我,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想尽一切办法,丰富自己的外贸专业知识,只有随时做好准备,才能随时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并能最终驾驭那些千载难逢,并随时可能与你擦肩而过的任何机遇。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7-3-5 13:52:37| 阅读 2074
评论 (4)
 

标题:

六十一颗红心 四十二年真情 

发表时间:

2017-3-3 13:24:37 

更新时间: 

2017-3-9 9:43:20  更新者: 马建平

关键词:

文学   

  《六十一颗红心 四十二年真情!》

      -训练营战友群捐赠活动纪实

2017年2月25日,耿志伟、张文和、刘玉霞、王祖怀、马建平五位战友去北京探视赵兄。回来路上,心情沉重,看到这位曾经风度翩翩,风趣幽默的赵班长瘦骨嶙峋的样子,大家心情沉痛,几度落泪。当晚,几位群管员决定发动战友捐赠,传递爱心,表达对云鹢兄的关爱。

周日晚上,群里发出了《急需战友奉献真情》的通告,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战友们的捐赠也源源不断汇入指定账号。一天以后,群里就有三分之一的战友奉献了爱心,捐款数字也已接近二万元,考虑到很多战友平日不上群,有人提议通过电话告知大家捐赠。此时,崔智战友又忙着打了一轮电话,于是又有一批战友发来了捐赠款。一笔笔捐赠汇了过来,一个个满载真情的红包发了过来。

捐赠中涌现出许多让人感动的事例,最让大家动情的是张树发战友。他刚刚做完脑部手术,甚至语言功能都还没完全恢复,听说了捐赠的事情后,特意嘱咐闺女代他汇来了捐赠款。树发战友长期患病,多年的治疗和养病几乎家徒四壁,这样的状况还为战友奉献爱心,感人至深!

捐赠不仅在天津的战友中广泛传播,也通过网络平台牵动着长春、淄博、济南、青岛等外地老兵,魏炳江教员、董兰成排长 、付士杰、马亮、方洪武等几位老班长纷纷解囊相助捐款留言。原本在青岛照顾老母亲的侯方云战友也汇来了捐款。一批群里长期“潜水”的战友,听说此事后立刻“浮”上来主动捐赠,着实让人感动。老兵李建在捐款感言中深情地留言:“赵班长接兵,带我走入军营,他是我人生的领路人。”一句句动情的话,一份份真挚的情,无不体现了40多年一直延续至今的战友真情!

不到两天的时间,捐赠的人数已达58位,捐款也累积到28900元,此时张雪岩战友打来电话,告知刁鸣岐、刘星和他本人每人捐赠1000元,刘星更提出转天一早开车和雪岩、錫祥去北京探视云鹢大哥并带去大家的爱心捐赠。 周二一早,三位战友带着61位战友的真情奉献启程赴京。下午群里传来三位战友和云鹢相拥告别的视频画面时,战友们的眼睛再次湿润,视频中云鹢那瘦弱的身体和眼眶中打转的泪花,让我们不忍直视。

此次捐赠像火山洪流,瞬时爆发,承载着巨大的能量和战友们的真情。虽然这三万多元捐赠对赵哥病情治疗依然是杯水车薪,但相信战友们通过捐赠传递的真情必将为云鹢战胜病魔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自上周日五位战友前往北京探视赵云鹢老班长,到三位战友带着61名训练营战友的捐款再次赴京,时间仅仅过去二天,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二天,61颗红心却精彩演绎了42年浓浓的战友情!

在此我们衷心祝愿老班长云鹢大哥坚定信心,战胜病魔,早日康复。同时我们群管会的几位也在此一并感谢诸位奉献爱心的战友们。谢谢大家!给亲爱的战友们敬礼啦!!!(附捐赠战友的名录)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7-3-3 13:24:37| 阅读 2403
评论 (2)
 

标题:

煎熬之后的喜悦 上部 

发表时间:

2017-3-2 15:04:26 

更新时间: 

2017-3-18 21:16:03  更新者: 肖伟强

关键词:

文学  

30《煎熬之后的喜悦》上部

原本看似顺顺当当的工作调动,现在却突然冒出了天大的难题。我简直被这突发的变故打懵了。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心里一直七上八下地敲小鼓,活像揣着无数只小兔子,生怕自己因故最终沦为无业游民。为了随时了解调动的进程,我几乎三天两头跑到外贸服装公司人事科催问调动的消息。开始的时候,人事科的几位还很耐心地跟我解释办理调动指标的进度,后来见我总是没完没了的催问,他们对我的态度也变得不耐烦起来,之后的几周里再看到我,甚至没有人过来跟我打个招呼。看着他们几位进进出出各自忙着手里的活儿,我一个人冷冷地坐在人事科办公室的角落里,心里真的不是个滋味,感觉很是尴尬。

尴尬归尴尬,不过作为一个上不来下不去,工作没了着落的人,再尴尬我也要常去打探消息。再以后,董科长干脆给我下了逐客令:“小马,你不用总跑了,这个事儿其实我们比你都急,你就在家里安心等待吧,一旦有了消息,公司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通知你。”

        很显然,我不能再去催了,可又不能回邮局上班,自己没了工作不说,也没了原有的工资收入,那日子可真让我寝食不安,坐卧不宁。一天我正在家里郁闷的不行,大哥带着嫂子过来家里,闲聊时我跟他提起了调工作遇到的麻烦,他问我是哪个外贸公司的,我告诉他是外贸服装公司。“我有个战友叫宋群利,我记得他爸爸也在外贸什么公司当人事科科长,我帮你问问看看是否能帮上忙吧。”大哥随便这么一说,我也每当回事,心里想那有那么巧的事儿呢?

    过了几天大哥兴冲冲地过来告诉我说:“巧了,群利的爸爸,就是那个外贸服装公司人事科的科长,回头我带你过去找找他,看他爸能不能帮上忙。”我一听像是捞到了一棵救命稻草,于是和大哥一起到了那位战友家。见到了宋叔叔,他问了问我的情况,然后他告诉我说他原来就是外贸服装公司人事科的科长,但不巧的是他刚刚办了退休手续,现在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刚听宋叔叔说是那家外贸公司的人事科科长我还挺高兴的,但一听说已经退休,我又一下子成了泄气的皮球。不过宋叔叔跟我说:“你别着急,现在那个董科长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回头我给你问问情况,顺便再拜托她一下。”

    跟大哥到战友家走了一遭,总算是有了点好消息,我那一直悬着的心也稍稍平复了一些。几天之后,大哥从群利那得到了进一步的消息,经宋叔叔帮我查问,我的进市指标还在办理过程中,而且希望很大,用不了太长的时间肯定能下来。宋叔叔也替我拜托了董科长,他告诉我不用担心,再等一段时间,而且等候期间不用担心工资的问题,什么时间指标办下来了,欠发的工资都会一分不差地补发。

一个多月之后终于苦尽甘来,从我第一次兴冲冲地向外贸的董科长递交调入函那天算起,整整经历了四周的折磨,一个周三的下午,我终于等来了那个期待已久的通知,我调动的事情搞定了!

       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煎熬之后,我最终如愿以偿从邮局调到了外贸公司。当时我是按特定的技术人员被招进来的,因此也被定向分配到公司办公室工作。当时的办公室分为四个部门,一个综合办,一个打字室,一个收发室,一个翻译组,翻译组内设电传室,我就成为了电传室的电传员。

翻译组这边恰好是帮我调进来的李登梅主任分工负责,他当时主抓两项工作,一个是外事接待,包括国外客商来访、接站接机、安排酒店、宴请定餐等。另一项工作则是对外函电联系,审查国外往来的外语信件,为不会外语的业务员翻译函电,对业务员的往来函电进行编辑校对,确保不发生重大的文法和表述错误,函电审核翻译妥当之后,交给我们发给世界各地的客商。

我当时被安排在翻译组下设的电传室工作,所有业务科室发往国外的商务函电,都要首先送给翻译组审核并做相应的编辑或修改,然后再由电传室负责将那些电文发往国外指定的地方。电传室的另一项工作就是把电传机自动接收的各种函电,进行分类登记,然后再由收发室送到各业务科室的外销员手中。

正式上班后,李主任先带着我到办公室的几个部门转了一下,顺便把我给大家做了介绍,公司办公室设在这座红砖洋楼的第二层,上二楼的右手边是公司的会议室,会议室的对面是公司的床上用品科,再往里走就是公司总经理的几个办公室和公司的计划科。我们办公室设在二楼的左手边,共有4个房间,综合部,主任室,收发室和翻译组。我工作的地点在翻译组,翻译组分为里外间,外间是翻译组的三位翻译工作的地方,里间则是我们三位电传员工作的地方。

熟悉了环境之后,李主任跟我谈了谈话,他说:“小马,公司为了把你调过来,可是费了不少事。”看我点点头,他继续说:“公司调你来主要是了解你在邮电系统是个有经验的电传员,而咱公司恰好刚刚成立电传室,需要专业人员。希望你来了之后好好工作。踏踏实实把本质工作做好,专心做好电传的收发工作。”李主任的这些话,几乎是那个时代,领导找新职工谈话的标准模板 ,反正大致意思就是让我树立那种当时最受推崇的观念,你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再有就是雷锋的话,“要力争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到哪里都要闪闪发光!”(待续)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7-3-2 15:04:26| 阅读 1835
评论 (1)
 

标题:

跳槽风波 下部 

发表时间:

2017-2-26 7:20:20 

更新时间: 

2017-3-18 21:13:20  更新者: 肖伟强

关键词:

文学  

29 《跳槽风波》下部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给李主任简历之后还不到一个星期,他居然打电话告诉我好消息。“小马,公司人事科看了你的资料,他们已经同意调你过来了,你尽快找邮电局人事部门联系调动吧。只要他们能放你的话,这边人事科说接收没问题!”天哪,听到这个消息,我当时激动的心里一阵狂跳,浑身肌肉几乎僵住了,举着电话半晌说不出话来。当时随改革开放的展开,外贸已经在社会上变得炙手可热,各级领导都拼命地将自己的孩子塞进外贸。在那里,出国推销,见世面挣外快,参加广交会,住高级宾馆,花外汇券,买大件商品,在外贸工作的诱人之处简直数不胜数。

像我这样,即没根又没叶的普通人,单靠机会和运气,或单凭个人努力,就可以从邮局调到外贸工作,这成功的概率简直就跟投中六合彩一样的不可思议。但这毕竟是李主任当面告诉我的消息,我总不能连自己的耳朵都怀疑吧。

当时调动工作的手续比较繁杂,简单说起来至少需要二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必须有接收单位同意将这个人调入,另一个就是此人所在单位必须同意放人,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只要稍稍出了点纰漏,就可能功亏一篑。事实上,当时很多单位的领导经常喜欢把不放人当成对这个职工的惩戒手段,单位不仅不重用你,还会把你挂起来让你难受,你想调走,没门儿,老子就是不放你,看谁难受。

李主任给信儿后,我知道外贸已经同意接收我,但这只是完成调动的一个环节,市邮电局如果不放,不给我转档,不给我开信,我还是没辙。于是我求助老爸,通过曹阿姨的关系提前打探了一下邮局那边的口风,看看领导是否同意我调出。打探到的结果还比较乐观,邮局这边正在为如何处置我这个安全局挂号的“刺头”员工犯难,调离吧,毕竟是局长关系进来的人,不调吧,说不定哪天又折腾出什么大事儿来。现在既然本人有意调离,相当于帮助他们拿掉了一块烫手山芋。因此,邮局内部传递的消息是他们不会阻拦,一旦有单位愿意接收的话,他们同意立刻放人!

邮局确认同意我调离后,我立刻给李主任打了电话,李主任一听也挺高兴,他让我尽快到他们公司的人事科找位姓董的科长,我知道此事不能拖延,于是当即赶到了坐落在和平区大沽路86号的这家外贸公司,公司的全称叫中国服装进出口总公司天津分公司。来到公司三楼人事科见到了那位姓董的女科长。她告诉我说公司领导已经研究,同意我调入他们公司工作,她说:“只要你们现在单位同意放你,我们可以立刻协助你办理接下来的所有调动手续。”说完之后,让下面的一个女同志给我开了一封加盖这家外贸公司人事科红章的商调函。拿到这封信之后我的心放下了一半,因为此时我已经拿到了这家公司的人事科同意我调入的书面承诺。

拿到了外贸的商调函我急急忙忙登上自行车去了位于天津东站附近的邮政局大院。;来到二楼的人事科,我向相关负责人说明了来意。“他们给你开商调函了么?”“有,在这呢。”我一边回答着一边将包里的商调函交到科长手里。估计人事科已经跟我们局长事先商量过了我的去留问题,因此人事科长丝毫没有犹豫就给我开好了调出函,一切似乎看上去都很顺利。只是具体负责开信的人在盖章之前问了我一个技术性问题。“咱们邮政局属于中央直属企业, 你去的这个单位接收没问题吧?” 说实在的,我当时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出邮电局,根本没有琢磨他问话的意义,当即毫不思索地回答道:“肯定没问题!”

离开市邮电局的时候,我异常兴奋。心中好像盛开着无数朵玫瑰,我几乎幻想着自己已经开始在那栋红砖法式建筑内开始上班了,甚至脑海中出现了自己和外商进行商务谈判的场景。这种遐想,似乎让我飘了起来,在完成了当兵这第一个儿时的梦想后,我正大步流星地迈入我的第二个梦想,成为一名夹着公文包出入商务场所的贸易代表!

第二天清早我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索,也没顾上吃早饭就匆匆地来到外贸进出口公司报到。其实这一天也不是报到的日子,就是把邮局那边开具的同意调出的信函交给人事科,估计在正式上班前,肯定还要有一大堆手续需要办理。我眼睛里几乎放着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双手略带颤抖地把邮局的调出信函交到董科长手里。

她接过信函,打开那个牛皮纸袋,仔细翻阅着里面的几页纸,突然我发现她的眉宇间流露出一丝的焦躁和困惑。“你原来的单位是中央直属企业?”她看着我吃惊地问。“我不清楚啊! 怎么啦? 此时我生怕出什么意外,怕这刚刚到手的幸福和我失之交臂。“是这样的,我们以为你原来的单位和我们一样都是市属企业,现在看起来你们邮局属于中央企业,我们必须要有进市指标才能把你调过来。”听了董科长的这番话,我几乎绝望了,“那怎么办啊?”“你先别急,是我们在给你开同意调入函的时候没有认真地和你核实这个信息,责任不在你”。此时我突然想到了邮局人事科给我开信的时候问我的问题。我知道其实我也有责任。“这样吧,我们先跑跑看,如果能申请到进市指标,调入的事情肯定没问题。”

我神情沮丧地走出这栋红砖洋楼,来时的几分春风此时全然没了踪影。我耷拉着头,骑上我那辆破旧的飞鸽牌自行车,慢慢地蹬着,想着万一不行的可怕后果。倘若真的拿不到进市指标,退回邮局那边又不接收的话 ,难不成我会变成一个无业游民?我不敢多想了。此时能做的只能是对天祈祷,求老天爷开恩显灵,帮我躲过这一劫吧。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7-2-26 7:20:20| 阅读 2312
评论 (4)
 

标题:

29 跳槽风波 上部 

发表时间:

2017-2-23 12:28:27 

更新时间: 

2017-3-18 21:07:16  更新者: 肖伟强

关键词:

文学  

29《跳槽风波》上部

    自从被国家安全部门的便衣怀疑“向老外透露国家情报”之后,我连续遭到了两次来自市邮电局领导的警告。第一次警告来自时任天津邮电国际服务局的赵宝华副局长,另一次则是通过市邮电局长的夫人经我老爸传递过来的,近乎最后通牒式的威胁。两次警告大致都是说我在班的时候和老外聊天,被国安人员注意,涉嫌里通外国,如若再不引起重视立即改正,我就会面临着被逐出国际邮电服务局,剥夺国际电信报务员的岗位,沦为沿街送信送报的邮差。如果说第一次,赵局长找我谈话还没有引起我足够重视的话,老爸的第二次严厉斥责确实给了我不小的震撼和压力。

面对压力,我不得不好好权衡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得失,要认真想想现在,更要着眼未来。如果我从了,只能按领导的要求,今后在工作中见了外国人,只能上班时间干啥吆喝啥,再不能跟老外练口语聊闲天了。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就等于是放弃了自己多年来追求和坚持。那我在这个所谓的国际邮电服务局的发展前景也就名存实亡了。如果依然我行我素,对领导的指责和恐吓置之不理呢,用不了多久我肯定会被调离,也许邮递员就是我的未来。这样的话,我也等于失去了以后的努力方向。思前想后我的结论是:武大郎服毒,吃也死不吃也死。无论如何,按目前的局势发展下去,我离倒霉的日子都不会太远了!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此地不能久留了,再待下去的话,这位赵局长和张组长都不会给我什么好果子吃,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我暗自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想尽一切办法离开现在这个是非之地。但究竟去哪,当时没有丁点目标。

八十年代初要调动个工作几乎比登天还难,除非是组织安排你调动,否则,一个职业,一种工作,一个岗位,一旦干上了,基本就是一辈子的活儿。当时我只是暗下了决心要调出这个单位,至于调到哪,去哪个行业,找什么关系,借什么力最终能达成调动的目标,自己茫然的很,丝毫没有方向。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当上帝为你关上这扇门的时候,也许他老人家正在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正当我为了调动工作的事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天赐良机居然悄无声息地来了,那机会来的如此突然,如此意外,如此令我惊喜,有点像天上掉下来的一个金灿灿的大元宝,砸到了我的身边。

    什么机遇呢?这还要从我在邮局从事的报务工作开始说起。部队复员回来之后,我就到天津市邮局参加了报务学习班。虽然在部队和地方都当报务员,可邮局不像部队,早已不再使用部队报务通信时一直沿用的莫尔斯电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叫电传(Telex)的新型通信方式,,一台独特的纸带打孔机,把需要发送的电文打成五孔纸带,然后,再通过邮电系统的专用通信电缆将电文发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由于我们国际邮电服务局率先使用了通达世界各地的电传业务,所以很多经常给国外收发电报的外贸易公司也经常到我们宾馆的服务窗口发国际电传。

虽然我喜欢利用工作之便学习外语,但到了工作上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相当的严格,对外收发电报时认真核对,接待顾客时微笑服务,解答问题时耐心细致,在我看来这就是我的本质工作,良心上要求我必须尽力先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令我没想到的是,我这么一个面临撤职的问题员工却被天津外贸服装公司的一位领导看上了,居然主动向我抛出了橄榄枝。

当时除了宾馆住宿的客人之外,常来我们窗口办国际电信业务的也有附近的一些的企业。记得有一次来了一位天津外贸服装公司的人,过来拍发一封到迪拜的电传,当时我正在接待兼松江商驻津办事处的日本客人。这位日本客商每星期都往日本总部发一封几十页的电报。由于电报篇幅长,处理起来比较耗时,而且这位日本客人并不是很急,我就破例给外贸服装的那位客人加了个塞儿。我在处理电报的时候习惯上都会和顾客聊上几句,来人告诉我他姓李,是外贸服装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本来他们公司有对外发电报的电传室,但由于当时天津经常大范围停电,遇到不能耽误的电报,办公室就会派人到外边有国际电信服务的地方发报。

一来二去,这位李主任见我服务不错,就把我这当成了他们公司停电之后拍发国际电报的定点单位。有一天李主任发完电报,看看周围没有我的同事,就凑过来小声问我:“小马,我们公司也刚刚装了电传机,现在需要招收收发电报的值班人员,你有兴趣么?”

李主任问我的时候语气很平淡,要是一般人听了肯定感觉这是无足轻重的话,然而对我这个正发愁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棵救命的稻草!“愿意!愿意!”我回答李主任的时候,似乎根本没用大脑思考,理由很简单,我等这个机会等得眼都红了。“那你回头先写个简历给我吧,我让公司人事部门看看如何? “好的,您明天过来,我拿给您。”

转天我把准备好的个人简历交到了李主任手里。其实说心里话我当时对这个机会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当时外贸公司正逐渐变成社会上的热门行业,很多人削尖脑袋找关系往里钻,就凭李主任这么一个人,这么一句话就能调到外贸公司工作?感觉这事儿能成的概率不是很高。(待续)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7-2-23 12:28:27| 阅读 2003
评论 (1)
 
   

共 329  篇,第12/66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浏览时间:2025-7-7 1:21:54
Copyright © 2006 - 2025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
荣誉承办:辽宁东志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