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途径和屯驻芦山。 1935年5月底,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为及时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决定迅速占领天全、芦山,向宝兴开进,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汇合。 6月6日,中央红军攻占天全县城。同日,其先头部队经天全十八道水、老场等地向芦山进军。其时,国民党川军王泽浚从汉源县急驰芦山,企图阻击中央红军。6日中午,中央红军在芦山县思延乡消灭了地方反动民团一百余人。至半夜,在周村岗山下埋伏的红军,向驻防在周村岗山上的王泽浚守敌和驻县城的旅部发起突然攻击,一举消灭了其两个连,迫使敌人仓皇放弃县城。6月7日,中央红军一、三军团所部占领芦山县城。8日,红九军团也由天全境内进入芦山县。6月9日起,中央红军为执行党中央和军委发布的"迅速北上同四方面军会合"的指示,分兵两路,昼夜兼程从芦山县过境北上。 中央红军过境期间,聂荣臻、林彪、杨尚昆、彭德怀、罗炳辉、何长工等军团旅首长进入芦山县城指挥部队,开展了大量的鼓动宣传工作。并打开国民党芦山县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群众,焚烧了国民党芦山县政府管狱署、征收局等处的簿据、公文、案卷,沉重打击了敌人,唤起和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县)胜利会师。 会师后,中央红军一、三军团继续北上,红四方面军和部份中央红军辗转南下。 1935年10底,南下的红军发起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 战役。11月1日,以红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九军二十五师组成的方面军中纵队主力部队,进入距芦山县十五公里之双河场。然后分兵两路:三十军向北行动,占领太平场、宝盛场进入邛崃、雅安县境;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九军二十五师向南行动,主攻芦山县。 11月2日起,红四方面军攻占芦山城的战斗在县城以北六公里的仁加坝展开。仁加坝(今清仁乡仁加村)为北面通往县城门户,地势十分险要,北靠险峻的大岩峡,西傍西川河,东依七里山,形成仁加坝的天然屏障。敌军在这里构筑了大量的碉堡、工事。战斗打响后,敌我双方在仁加坝东部边沿地带的曹家山、七里山、尖峰顶等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敌军曾几次出动飞机助战,在红军英勇顽强的攻势下,仁加坝守敌刘湘军教导师第一旅被红军击溃。红军向东、南推进,继又在东面青龙场、隆兴场同敌军激战,获得大捷。5日前后,红军进攻至城下,此时打算败逃中的国民党军在城内抢劫,造成火灾。芦山城东街被焚。敌军师部驻地起火,敌军惊恐,防线更加动摇。11月7日,前锋进抵大邑、邛崃县境。10日,以红军三十二军组成的右纵队攻占了天全县城,协同中纵队包围芦山。芦山县城守敌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11日,红军从北、东、西三面包围芦山县城,当夜发起总攻。川军教导师弃城而逃。11月12日,红军四方面军占领了芦山县城。 战斗结束后,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王维舟、李先念、傅钟、熊国炳等党政军领导人先后到达芦山领导工作。红四方面军所属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方机关也先后迁入芦山县城及附近地区。经查证: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当时随红四方面军行动)驻仁加坝石家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曾驻双河场马河坝(后迁仁加坝石家沟),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苏维埃、抗日救国会总指挥部、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国家保卫局等驻芦山县城。同时县境内还驻有代号为"提高"、"潮山"、"拔起"、"漳树"、"德城"、"汤木"的红军政治部,以及红军卫校、医院、剧团、供给部等后方机关。 1936年2月17日,红四方面军执行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省苏维埃仁加坝会议精神,全部撒离芦山,北去甘孜与红二方面军会师。 红军长征在芦山期间,给芦山人民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和红军文物。在芦山县制定和印发的文件有:《四川省委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工作决定》、《重新分配土地》以及从川陕苏区带来的苏区重要历史文献计28篇,并留下了大量的石刻标语、墙壁标语、红军题壁诗、苏维埃发行的钱币、红军用具、武器等。 从1935年6月到1936年2月期间,一、四方面军在芦山屯驻108天。在创建和巩固芦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芦山人民在复杂、严酷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艰巨的考验,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为中国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据调查统计,仅粮食一项,在中央红军过芦山短短一周内筹粮20万公斤,后红四方面军进驻芦山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又筹粮150万公斤。至1935年冬,芦山县共有133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绝大多数已在长征途中为革命牺牲。遵照国务院发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七条规定,1981年12月22日县人民政府报经上级批准追认首批红军烈士192名。
【此文章是我在芦山县志里面摘录的】
这是在我县飞仙关一户农家石墙上的红军标语
太平红军桥头的红军石刻
红军在一古墓碑上留下的石刻
红军在一农民家墙壁上写的标语
红军在古碑上留下的石刻标语
红军在太平天主教堂外面的石刻标语
老百姓保护的红军石刻标语
我县五通碑上面的红军石刻标语
县博物馆收藏的红军布告
这是老红军在我县仁加坝一户农民的墙壁上写下的一段荡气回肠的诗歌:【别了我的故乡!离情别恨,莫缭绕我的征裳;国泪乡愁,莫羁绊我的戎装。我要先踏上妖氛,弥漫的战场,把我的热血与头颅,贡献给多故多难多故多难的多故多难的党。国与故乡,听呀!江水呜咽,胡骑悲秋;看呀!河山破碎,血染巴州。可怜我川西无辜的民众啊,名、天、宝暴骨无人收。别了我的故乡!感谢你饯行的三杯美酒。从此长征去,奋勇杀贼,奋勇杀贼,誓死不休!倘得凯旋重聚首。再行握手。勿悲切,诀别之悠悠】。
老红军留下的宣传画,动员国民党川军不要打红军了,一起去北上抗日
这是老红军留在一古庙石柱上的石刻标语
这是我县一个老人保存下来的红军布币,此文物异常的珍贵,“红军布币”用灰白布料做成,布料上所书均为繁体字,并有图案和花纹,“布币”上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下边弧形写着:“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字样,下边为锤子、镰刀、五星、拳头重叠而成的立体图案,再下边写着钱币的数量:“叁串”,最下边是制币日期:“一九三三年”,“布币”上还印有椭圆形的“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的红色印章,背面印着规则的黑色花纹,中间一个阿拉伯数字“3”,此布币应该是红四方面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