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 横空出世
七绝 呈父亲
(1910年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读到一本十几年前出版的叫《盛世危言》的书,他开始知道一些发生在山外的当今中国的大事,感到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 毛泽东也不愿再守着老样子不变了。他16岁了,足迹所及只限于韶山冲和唐家坨。
秋,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离韶山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读书。 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东山小学堂同旧式私塾相比,它除了传统的经籍外,还有些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
在这里,毛泽东才知道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经死了,新皇帝宣统已在朝两年。 他依然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善良和聪明的人,只是需要有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人来帮助他。
毛泽东这时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特别喜欢梁启超那些笔端常带感情的文章。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 他并不知道,此时孙中山主张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而成为时代的主流。
1911年春,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当他在这张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即1911年4月27日——引注〉)的新闻时,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 一天,他在学校墙壁上贴了一篇文章,表示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表达他的政见,尽管他当时这种构想还很幼稚,连孙中山和康梁之间政治主张的分歧也不太清楚。
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他还和一些积极分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十几个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 10月底,毛泽东加入长沙革命军。他不愿参加学生军,而是投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
(资料摘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