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杨寿清 
部队: 空24师 464医院  
部门: 政治部 
职别: 干事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重新起飞,意味回归! 
所有篇目(共68篇)

标题:

一群可敬的老兵  

发表时间:

2012-1-3 22:17:07

更新时间: 

2012-1-4 23:02:34  更新者: 史黎晴

关键词:

《情系军营》纪念册内幕  

  [这是对本篇第 3173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一群可敬的老兵
——原64集团军退伍老兵出版《情系军营》纪念册内幕

    新年的第二天,我接到一个久违的电话,来电者是原64集团军退伍老兵林正先生。这是一个例行的问候电话,寒喧之后,我问起他与那群老兵的近况,他说,还经常聚会,我们这些老家伙对部队的怀念,死了才会停下。这话透着执拗,不了解原委的人不好理解。我与林正先生相识于2001年夏天。十年了,断断续续有过一些联系,虽同在一个城市,却不常见面。这个电话,也是我们一年来有限的几次通话之一。
    林正的声音明显苍老了许多。这让我有些莫明的怅然。放下电话,我从书柜中找出一直收藏的那部书——《情系军营》,这是我与林正及他的战友们相识的“媒介”。

    10年前,我与林正也是在电话中“认识”的。那天,他是以读者的身份给我们报社打电话,提供一个新闻线索:原64集团军退伍老兵要自费出一部纪念老部队的书,希望《今晚报》能报道一下。电话里他说,“这不是要过八一了嘛,我们这些老兵也没嘛表示的,就凑一起出这么一本书,算是我们向建军节献礼吧。电话那端的声音爽朗豪迈,底气十足。凭直觉,我感到这是一位直性子的老兵。这样的人,很对我的脾气。第二天,我就回电话约他采访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7月28日,天气十分炎热。原本约定上午采访,但因另一个采访耽误了,我没按预定时间前往,急得林正几乎两三分钟一个电话催我。按理,我是记者,他是被采访者,这样密集催促,在有些人看来似乎不太礼貌。我却很释然,并且更坚定地认为,林正是一位可以一见如故的人。赶到采访地时我才知道,林正与几位老兵整个上午一直等着我,连午饭也没吃。五六十岁的人了,等我这个“新兵蛋子”,这让我很是忐忑。
    天,出奇的热。正午的阳光灼烤得人头晕眼花。但是我没想到,这老几位竟然在毒辣的太阳下站在路边等了我足足一小时,为的是怕我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当兵的人特有的真诚一目了然,这让我好生感动。
    在与林正通话时,我一直隐瞒我也曾是一个兵的身份。我想当面告诉他们这个身份,我想借此验证一下我对林正的直觉,如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对部队一往情深,那么对我也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兵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见面熟。果然,当我介绍我在部队的经历后,老几位“哈哈哈”地乐出声来,照我胸脯擂拳头,就差没跟我拥抱亲嘴了。
    接下来的交谈没有任何障碍,我们就像久违的朋友那样,没有任何记者与采访者之间的拘束了。
    老兵的心是透明的。林正拿出一部装帧精美的书稿清样,如同介绍自己的初恋情人一样,流露出自豪、幸福的神情。在介绍书的内容和编辑过程时,说到动情处,便热泪盈眶,让我惊异这群老兵在离开部队30多年后还有如此新鲜的眷恋之情。
    这是他们留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将它写进了其后发表的特稿中。


   林正与他的战友们——高凤山、林大通、杨洪发……是我转业到天津后结识的第一群老兵。他们几乎穷己所有自费出书纪念老部队的举动,在我看来,可以用“伟大”、用“壮举”来形容。
    64集团军的老底子创建于秋收起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央苏区参加过五次反围剿,长征路上血战湘江、勇夺娄山关,到达陕北后,参加吴起镇、直罗镇战役,东征黄河,西征晋宁,是奠基陕北根据地的功勋铁军。抗日战争中,它首战平型关,创建晋察冀根据地。日军“陆军之花”阿部规秀便死于该部之手。解放战争中,参加平津战役,围歼新保安之敌35军,为平津战役胜利奠定基础。后又挥师西进,解放宁夏。是华野当仁不让的“王牌军”。 抗美援朝中,参加最为惨烈的第五次战役,歼敌无数,威名远扬。从朝鲜回国后,64集团军移防旅大,接收苏军防务,至上世纪90年代末,奉中央军委命令,64集团军整建制撤编。
    林正与一批天津战友是上世纪60年代初参军的,1965年后相继离开部队。这部书就是以天津籍退伍老兵为主体、征集原64集团军官兵撰写的回忆文章结集而成。老兵们特地成立了编辑部,所有经费都是大家凑的,没有一分钱社会赞助。有位家境困难的老兵得知消息后,给编辑部送来一百元钱,说,“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表示一份心意。”林正说他当时眼泪都收入不住了。他发誓要把这部书编印成功。
    翻阅书稿,我读出一群老兵对部队的情,那种血浓于水、血溶于血的亲情。
    那个夏天的夜晚,我是在“分外激动”中完成我的那篇特稿的。全篇6000多字,一气呵成,2001年8月2日刊于《今晚报》上。通常情况下,写就的东西我是不愿意重复阅读的。但那篇稿子直到见报我还反复读了好几遍。稿件的题目《啊,当兵的岁月》并不抓人眼球,但却是我对这群老兵——对所有依然眷恋着军营的老兵们发自心底的礼赞!
    我实在是被他们的真情感动了。一群退伍老兵,自费编书,纪念军旅生涯,在我军历史上,他们开了先河。然而,作为记者,作为老兵,我所推崇的还不仅仅是这部《情系军营》在军史上的“第一”。从采访开始,我就有一种冲动,我认为我必须把林正他们介绍给读者,告诉人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可敬的老兵。他们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共和国曾经的苦难他们都曾经历过。但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许多人住着洋房开着豪车还在抱怨幸福指数不高的时候,在许多满嘴道德仁义的高官们将贪腐看作寻常事的时候,我们的周围就有这样一群当兵的人——曾经以青春血肉构筑了共和国基石的老兵们,还怀有这样一种原始的情愫,续写他们对共和国的忠贞。我想告诉人们,士兵的伟大,因其自觉的奉献与牺牲而永恒。
    介绍他们,让人们认识他们,是我的义务。因此,我在采访当天,就完成了对他们的记述。


    《啊,当兵的岁月》刊出后的反响,在我预料之中。那些天,我不断接到读者来电,人们纷纷向这群老兵表示敬意。这篇报道,还引起著名作家、时任天津作协主席蒋子龙先生的关注。我把这些信息转给林正,他兴奋得孩子一般,把每条信息都整理成文,说是要收入到正式刊印书中。当时,林正一定要我为这部书作序,我坚辞不受。因为这样一部心血之作,是我这样一个新兵不能“说三道四”的。但是,我还是把这些感受写了出来交给林正。没想到他把这篇感想抬举成“跋”刊于书前,而有幸与蒋子龙先生的《序》并排。
    在书稿正式出版前,我建议林正要做就做得规范一些,大气一些,最好是请个“人物”作序。我们想到了蒋子龙。我知道蒋子龙先生曾经在海军服役,1961年入伍,也是一个老兵了。请他作序,并不比请那些将军政要差。将军写序,可能居高临下,或者客气话太多,少些雅气。蒋子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天津作协主席,当红作家,身份与影响力足矣!两人一拍即合。由林正出面请他。
    林正是如何请动蒋子龙先生的,我没有细问。正式出版的画册上,果然有蒋子龙先生作的序,确实让我多少感到意外的惊喜。在这篇题为《战友情论》的序言中,蒋子龙先生指出——
    在人类各式各样的感情中,战友情是很特殊的——我所指的战友情是指真正在部队结下的友情,不是泛指一切“共同战斗过的人”的那种感情。
    战友之情是在生命的黄金时期、生活的浪漫时期、社会的特殊需要时期结下的。有生死之交,有血溶于血。不是爱情却有爱情的真,不是亲情有胜似亲情的热。有男人的刚,也有女人的柔,有豪情,有烈性,有无数难忘的故事和美好的记忆。
    在谈到战友聚会时,蒋先生见解独到——
    战友聚会之所以迷人,就因为它像一条倒流的时光隧道,让我们重回当年,重温青春时期的种种梦想和碰碎梦想的命运……平的变奇,淡的变浓,甚至连受到的挫折和打击也变成一种有味道的东西了。一个人当几年兵,就能够受用一生,感悟一生,回味一生。
    蒋先生认为,战友情作为一种情感特质,是超出“制度”的。资本主义有,社会主义有,我们有,敌人也有。他说——
    战友情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和军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谁是黄埔几期的,谁是西点军校几期的,谁是哪个兵团的,谁是哪个军的,只要知道谁跟谁是战友,别的就不用说了!
    当过兵的人终究是少数,有幸能成为这少数中的一员,是战友。知道何为战友情,不能不说是命运的厚赐。而且战友情像酒,时间越长、越是离开了部队,越纯、越香、越珍贵。
    蒋子龙先生的大作,无疑是这部书的一个亮点。他对战友情的论述,为“老兵情结”做了生动的注脚。


   《情系军营》正式出版后,320个页码,约50万字,堪称老兵巨作。此书也引起各博物馆的重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平津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档案馆均将它列入收藏,高度评价这部书是“一部难得的军史资料”。
    《情系军营》也在原64集团军驻地大连、旅顺等地引起反响。老部队的首长、士兵、军官家属或题词、或致信,向编辑人员表示感谢,并盛情邀请林正等天津籍老兵“回家看看”。此后的时间,林正等人组成“老兵访问团”,携新书先后回访大连、旅顺驻地,到保定、北京、沈阳等地军休所看望原部队的老领导。老将军曾思玉、张怀瑞等亲笔题词、作诗,盛赞天津老兵“拳拳赤子心,深情系军营”。《解放军报》、《今晚报》、《天津老年时报》、《大连日报》、《河北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予以报道。
    军内外的热情关注,也让这群老兵备受鼓舞。从老部队访问回津后,林正又电约我去叙谈,找来编书的几位老兵,还有他们的夫人,一起喝酒。那天,几个老兵高兴得边喝酒边唱歌,席间还争先朗诵他们自己创作的诗词,听得人热血喷张。就是这次叙谈,我知道林正他们还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共同爱好”——写诗。在天津的退伍老兵,几乎人人都喜欢写诗。开始我不太敢相信,说老林你太夸张了吧,这么多人都会写诗?那诗又有多少上得了台面?
    林正哈哈大笑,说你算是了解我们这些人了,粗人一个,还真难说有多少算得上诗。不过,你得这么看这事儿。老兵的诗,有老兵的语言,老兵的情感,即使土得掉渣,但说的是真情实感,在我们眼里,它就是诗!
    这话撞得我心里发热,当时就满上一杯酒,敬在座各位,说你们都是老大哥,是前辈。你们热爱部队痴心不改的举动本身就是诗,是我这辈子哭也写不出来的。我盼着你们早出诗集。还煽动他们说这部诗集也将是中国军史上第一部“老兵诗集”。
    没想到,一句“酒话”竟成真。2002年8月,林正等人创作的诗歌竟然在中国诗界最大牌的杂志《诗刊》上所为“纪念建军节·八一专辑”刊出。更让人刮目的是,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长贺敬之,抱病为专辑题写刊头,并手书“最可爱的人”相赠。贺老的夫人、诗人柯岩曾任《诗刊》主编,她在读到林正等人“不约自来,斗胆一试”的诗稿后,喜不自禁,认为“这是多年难得一见的、散发着兵味芳香的真情诗行。”老诗人亲笔致信《诗刊》,推荐这批由老兵们心血吟成的诗作,并嘱咐编辑“不要改动一字。改了,就不是战士的诗了。要原汁原味。”《诗刊》选择其中11首做成专辑刊出。稿件发刊前,柯老又主动为专辑作《序》,并将《诗刊》主编约到她的病房谈她对老兵诗作的评价。她对主编说:“我觉得这些作品是老战士的情怀和真实生活写照。他们曾经保卫着你们,是让你们吃得香、睡得着的忠诚卫士。刊登他们的作品,不是比刊登那些让人看也看不懂、听也听不明白、无病呻吟的东西更有意义吗?”
    就在《诗刊》即将付印之时,柯岩又请老朋友、作曲家谷建芬为专辑创作了歌曲《情系军营》,歌曰:割不断的思念是驻地旁的山山水水,抹不掉的记忆是营房边的一草一木,说不尽的牵挂是连队的日日夜夜,道不完的留恋是战友间的朝朝暮暮……
    诗坛泰斗为素不相识的老兵习作题字、写序,大作曲家不取分文写歌,在十年后的今天确乎匪夷所思。但这真切地发生在林正和他的战友们身上。这期内容独特的《诗刊》,成为当年诗坛一段佳话。
   

    十年过去了,我很久没有再翻阅《情系军营》,林正送给我的那期《诗刊》也因搬家时散失。但这群老兵的真性情,以及围绕着他们发生的事,却“史记”般地印在我记忆深处。
    今天回想起来,我一直认为林正他们是幸运的。他们的事迹放在今天,许多人可能不以为然。而且,他们这群草根,他们的那些寻常故事,可能再也不会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了。许多媒体可能不会再去为你的热情,为你的什么战友情怀、军旅情结舍出版面了。那些版面越来越多地留给了市长书记、总裁老板、明星大腕。那些版面可以为某个官员公式化的讲话大书特书,可以为某个明星的“走光”、“瞎扒”、“对骂”大炒特炒。至于什么老兵们的情怀,还是先让让吧。那些关于老兵们的故事以及军队的什么情结,还是留待敌人打进来的时候再说吧。
    但是,十年前的林正们是幸运的。《今晚报》以整版篇幅讲述他们的故事,并且在其后做了追踪报道。
    十年前的林正们还幸运到令那些想在国家级刊物卖弄诗情的人羡慕嫉妒恨。那些在“诗人”们看来根本不能算诗的四言八句,居然抢了他们的版面,而且还有贺敬之、柯岩、谷建芬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为他们撑场子,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那些也算诗吗?太直白了,太不朦胧了,太没有呻吟的快感了!可《诗刊》就发了,而且很当回事地发了,这让“诗人”们无地自容。
    十年之后,我不再敢断言林正们还会有这样的幸运。我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出版新作的打算。但我乐观地相信,他们要想再有十年前的风光,那就好比要房价跌、要股价涨、要北京不塞车、要东北不下雪那么难了。
    由一群老兵,一部书稿,引出我如许感慨,很凄然。
    林正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军网。我忽然想请他们也到我们空六军网上聚一聚。如果可能,是不是可以给原64集团军的老兵们开一个版块,让他们也能天天见面,与我们空军弟兄们切磋切磋。于是给他发了条短信,告诉他:请点击K6J·CN,你会有新的感受。无论空军陆军海军,我们都是中国军人,都是一家人。欢迎你们回家看看!
    我乐观地等待他的回复,并且相信,很快就能从我们的军网上看到这群可敬的老兵的身影。
                             
                                                         2012年1月3日记于家中



 (题图照片为本人翻拍,林正与他的战友们编印的《情系军营》画册封面。图中执相机者为林正。)   

  

评论(共 4 篇):

  评论者: 史黎晴

发表时间:2012-1-4 23:02:34

    流泪看完这篇极其感人的文章,向这些可爱可敬的老兵致敬!祝福他们健康长寿,这是我们共和国真正的“国宝”啊!希望他们早日光临咱们的网站!谢谢寿清!你是咱空六的骄傲!向你鞠躬敬礼了!   

 

  评论者: 杨寿清

发表时间:2012-1-4 20:40:12

回徐阿姨:1998年前后,63军与64军同时裁撤。63军从朝鲜回国后编入北京军区,驻防华北,在山西内蒙一线。我问过林正,他没有63军的最新消息。从百度搜索,有若干63军战友聚会的线索。请您有时间到百度搜索看看,有几个视频文件,不知有无您认识的老战友。网上还有一篇关于63军裁撤的背景介绍。仅此回复。祝好!   

 

  评论者: 徐同联

发表时间:2012-1-4 9:11:54

  “一群可爱的老兵”不能留言,麻烦你个事,请问一下,64军战友,63军有没有网站,怎么进入。我是63军出来的,很留恋老部队,很想了解一下部队的情况和战友的情况。(是62年以前的63军)   

 

  评论者: 王泰乐

发表时间:2012-1-4 8:44:13

是他们幸运的遇到我杨大哥这样的老兵。   

 
   

共 4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2 7:34:05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