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张元淮 
部队: 空24师   
部门: 司令部 
职别: 作战科长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所有篇目(共79篇)

标题:

唐山姑娘  

发表时间:

2008-6-26 11:05:49

更新时间: 

2020-7-29 13:27:47  更新者: 张家芬

关键词:

战友文学 唐山地震记事 选载军史  

  [这是对本篇第 11438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唐山姑娘

张元淮

载于200182日《唐山劳动日报》文荟专版

     编者按:这篇寄自山东沂南的稿件,记录了作者深藏25年的一段往事。那时他任空军航空兵某师司令部领航参谋,正随部队在唐山机场执行训练任务。地震发生了,他成为亲历者和救援人员,和唐山人共同拥有一个纪念日。25年时光积淀,他朴素而真诚地记录了抗震救灾中两位代表唐山人形象的姑娘,借此表达对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英雄精神的敬意。读完此文,编者也被两位唐山姑娘所感动,因此,迫切希望两位姑娘本人主动与我们联系。并请广大读者帮助我们寻找两位唐山姑娘。我们的联系方式:(063000)唐山劳动日报社文艺副刊部  电话:03152823695。

 

   [ 1976728凌晨342分,中国的唐山市发生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破坏最严重的大地震,震级达7.8级,半个中国都有震感。顷刻间,一座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24万人死于非命。在这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面前,唐山人民没有被吓倒,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支援帮助下,他们从废墟中爬起来,掩埋好亲人的尸体,同震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我当时是空军航空兵某师司令部的一名领航参谋,地震时正随部队在唐山机场执行训练任务,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惨烈情景,也见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场面。这里,我仅记述两件事,它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越是在大灾大难面前,越是在关键时刻,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越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

 

不合谐的笑声

    当第一下剧烈的震动把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脑子里本能地反映出:地震了!一步跨上床前放衣服的椅子,接着就被摔了下来。我爬起来跳上窗台,踢开纱窗跳了出去,又被剧烈的震动摔倒了,赶快爬起来向前跑到机场营区内的柏油路上。大地在剧烈地颤抖,地声象一台巨大的石磨在转动,发出轰轰的闷响,远处的地光象一座大钢铁厂正在出炉,暗红的光映红了天空。突然,震动猛地停了下来,向市内望去,尘土遮天蔽日地升腾起来。几分钟后,尘土落下去了,原来高楼大厦的市区,现在立着的只有树木,看上去象是一片树林。这期间,战友们也都陆续跑了出来,各单位立即清点人员,师、团机关没有发现伤亡。从整个营区的情况看,完全倒塌的建筑物不是很多,大部分建筑物只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使大家都松了口气,认为地震的破坏还不是太大,但是与外界的一切通信联络中断,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从市内跑来一个30多岁的男子(机场离市中心只有3.5公里),满脸是血,怀里还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我们急忙帮他处理伤口,同时问他:市里情况怎么样?他悲痛地说:完了,全平了!大家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谁也不讲话。师团首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除留少部分人员留守机场,加强警戒外,部队立即开赴市内抢救群众。同时派团副政委和一个参谋紧急驱车前往北京报告灾情。

    5时左右,部队分成若干个抢救小组开赴市里。我带着3个战士为一个组,和其他十几个组一起,赶到了离机场较近的唐山市师范学校。到了学校一看,大家都惊呆了:这哪里是学校?整个是一片瓦砾场!全校没有一座立着的建筑物,几座二层宿舍楼,坍塌下来还剩了不到二米高!废墟中,到处都隐约传出呼救声,而跑出来的几十个群众,这时好象还没有从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清醒过来,一个个目光呆滞,一动不动地站在废墟旁。赶快分头救人!带队首长一声令下,各小组分别循着呼救声奔去。可是到跟前一看,大家都傻眼了。宿舍楼的墙体是石砌的,已成了一堆瓦砾,根本分不出原来的房间,到处都有呼救声,但很难判断准确的位置。更难办的是,楼顶是钢筋水泥整体浇注的,虽然裂了很多缝,但还是一个总体,象个大锅盖压在废墟上。我们都是赤手空拳,怎么办?大家赶快分头去找工具,终于在学校的工具房的废墟里找到了一部分镐头。我们用镐头砸碎楼顶的水泥,再用镐头对着镐头把钢筋砸断,在楼顶上挖开一个个的洞,然后向下挖。由于楼顶很坚固,而且位置又往往判断不准,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十几个组只救出了不到30个群众。余震不断,大地还在不停的颤动,天上下着小雨,雨水和汗水把我们的全身都湿透了,但谁也顾不了这些。听着四周逐渐微弱的呼救声,同志们心急如焚,我们这是在和时间抢夺生命啊!

    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姑娘的咯咯笑声,我浑身一震:这笑声和这环境是多么的不合谐啊!抬头一看,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领着另外一个组在挖人,还在不停的对战士们讲着什么。我恼怒地看了她一眼,心想,这姑娘不是被地震吓傻了就是没心没肺,这时候居然还能笑得出来!十几分钟后,我们组又救出了一名女教师,正在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时,那个姑娘跑了过来,对我说:解放军同志,我领你们找,这儿我熟。我问:你是这里的学生吗?她说:是的,我在这里上了两年学了,谁住哪个房间我都知道。”“那你是怎么出来的?”“是你们解放军把我救出来的呀!地震时,楼板塌了下来,但没砸到底,留了一个空。一个同学被砸死了,其他几个同学吓的直哭,我和她们说,没关系,我们坚持住,解放军一定会来救我们的。我就领着她们高唱《东方红》,后来,就被你们救出来了。说完她又咯咯的笑了。我想:看来这傻丫头就是这么个性格,什么也不在乎。我问她:你家在哪里?现在怎么样了?她的笑容立刻消失了,低着头说:在开滦,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我急忙说:那你还不快回去看看!她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坚决地说:不,我不回去!我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还被埋在里面,我要把他们都救出来!我说:这里有我们,你快回去吧!她摇摇头说:你们情况不熟悉,我给你们当向导,会挖的快些。说完,给我们指明一处位置后,又跑到其他组那里去了。的确,有了她当向导,速度加快了许多。她不但知道哪个房间住的是谁,甚至还能指出具体位置,这样就使我们省了不少力气。

    快到中午的时候,一个小伙子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地赶来,姑娘一见,急忙迎了上去。只见小伙子在焦急地说着什么,姑娘呆呆地站着,一声不吭。最后,只见她摇了摇头,对小伙子说了句什么。过了一会儿,小伙子走了,她又回到我们这边。我问:怎么回事?她说:是我堂哥,从家里来找我。我急忙问:家里怎么样?她抬起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好一会才慢慢地说:现在全家就只有我一个人了!我楞住了,过了一会对她说:快回去处理一下吧!她摇了摇头,说:回去也没有用了!现在我更不能走了,我是共青团员,我要留在这里,和你们一起救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又对我说:解放军同志,有你们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我们遭灾了,但是我们不能让灾难吓倒,对吧!我的眼睛湿润了,同时我也明白了:上午她若无其事地说笑,是想用她的情绪来感染和激励周围的人们啊!多好的姑娘,多么坚强的意志啊!

    抢救工作越来越困难了。由于没有机械,乱七八糟互相交叉在一起的水泥梁和预制楼板根本无法搬动,有时眼看着伤员被压在下面却无法救出来。呼救声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微弱,有的伤员在抢救过程中就已死亡。一天水米未进,同志们已极度疲劳,但大家仍在拚命地挖着,尽最大努力来争取挽救更多的生命。

    在姑娘的指引下,我们从楼边贴着地面向里挖了一条5多的深洞,里面埋着她的一个同学。头和上半身清理出来了,腰部以下却被几根水泥梁死死地压住,怎么也弄不动。伤员在微弱地呻吟,我们却束手无策,没有什么比这种情形更残酷的了。我们轮流爬进去在伤员周围挖,姑娘也进去了几次,可是都不起作用。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当我再次进去的时候,发现伤员已经停止了呼吸。我出来告诉了姑娘,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几分钟后,一阵强烈的余震袭来,我们挖出来的洞全部坍塌了。

    傍晚时分,一个学生的父亲来到学校,找到了女儿的尸体,姑娘帮他用被单把尸体裹好,放到自行车上。突然,她抱着尸体放声大哭,压抑了一天的悲痛终于控制不住,象放开闸门的洪水一样渲泻了出来。我默默地看着她,心想:让她哭吧,这样也许会好一些。过了一会儿,我对她说:你要顶住,你不是一直很坚强的吗?她哭着说:我们在一起两年多,朝夕相处,现在她们……我怎么能不伤心啊!

    天渐渐黑下来了,抢救工作已无法继续下去,带队首长下令暂时撤离。我对姑娘说:你也先回家吧!她摇摇头,喃喃地说:我不回去,我要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我们走出很远了,回头望去,她仍站在废墟上,一动不动,夜色中,象一座雕塑。

 

 

我决不离开唐山!

    震后的唐山机场,成了唐山市主要的避难所。人们纷纷向机场涌来,伤员、尸体躺满了整个营区。人们涌向机场的主要原因是,这里有解放军,和解放军在一起,群众觉得就有了主心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机场是震后唐山市与外界联系的最主要的通道。震后不久,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派来了飞机,运送救灾物资和伤员。人们都盼望着将受伤的亲人送往外地治疗,因此纷纷将伤员送到机场来。但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尽管唐山机场尽了最大努力,每天起降几百架次,最小间隔只有十几秒钟,有时甚至对头起降,后来被西方国家称为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但是面对几万名伤员,仍是无能为力,能运出去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伤员滞留在机场,但都还存着最后的希望。部队卫生队也搭起了帐篷,用床板做手术台,为伤员治疗。但空运来的药品不多,条件也不行,只能做简单的处理,不少重伤员在等待中死去。飞机运来救灾物资,其中不少是食品,部队也支起了大锅,为群众做饭,但人太多了,仍有不少人在饿着。震后的唐山,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730,上级命令部队转场返回师驻地。大部分同志到机场进行转场准备去了,首长命令我和飞行中队长老冯带领几个同志在营区看守行李和装备。由于营房都受到较严重的损坏,加上几天来余震一直不断,因此领导规定任何人不能进入房内,行李和装备都堆放在营区的柏油路上。营区内到处都是受灾的群众,一片片地躺着伤员,还有很多遇难者的尸体。

    大约在9点多钟,从南边摇摇晃晃地走过来一个20多岁的姑娘,在距我们10多米的时候,我一看情况不对,忙喊:老冯,快看!话音未落,姑娘一头栽倒在地上。我们急忙跑上前去,将她扶起来,只见她脸色苍白,已经昏过去了。我们赶快拿出水壶,给她喂了点水,过了好几分钟,她才慢慢地睁开眼睛。我问:你这是怎么了?她惨然一笑,缓缓地说:我这是饿的。”“饿的!飞机运来的食品不是都分下去了吗?再说咱们部队不是也正在给群众做饭吗?”“不够啊,我是年轻人,能和伤员、老人和孩子们抢吗?老冯说:你等着,我去给你找点吃的。说完就朝着空勤灶方向跑去。我从挎包里找出两个梨子,递给她说:赶快先吃一点吧!她连忙说:不,我不要紧的,你自己吃吧!你们还要去救人,现在我们唐山人民全靠解放军了,你们比我重要啊!在我再三劝说下,她才拿起来慢慢地吃起来,一边向我们讲述了她的不幸。

    地震的前一天下午,她下班后想到哥哥家吃饭。去了一看,他们已经吃完了,正在收拾碗筷,就没好意思说。结果当晚发生了地震。除了她跑了出来,全家都遇难了。跑到哥哥家一看,哥哥和小侄子也遇难了,嫂嫂受了重伤,半身瘫痪。她找了一辆排子车,在邻居的帮助下,把嫂嫂拉到了机场。看到食品不够,她就只领了点给嫂嫂吃,自己却一点也没吃。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加上3天多没吃一点东西,使她的身体极度虚弱,再也支持不住了。本想出来打听一下能不能将嫂嫂转到外地去治疗,却一头栽倒在地上。

    这时,老冯给她端来一碗稀饭。她挣扎着站起来,要给她嫂子送去。我们忙说:你快吃吧,还有呢!我们再去给你拿。她羞涩地笑了笑,说:那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她慢慢地吃着,突然问我:同志,你说唐山还有希望吗?还能再建起来吗?我愣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没等我回答她又说:城市全毁了,但是我们一定要再建起来!唐山人不能离开唐山,尤其是孩子们,更不能离开唐山!我说:恐怕孤儿们需要转出去,现在这种情况孩子们没办法生活啊!她急切地说:那也得让他们再回来呀,这里是他们的家呀!过了一会儿,她又郑重地说:现在我要想办法把我嫂子送到外地治疗,但是,我决不离开唐山!

    听着她这平淡而又坚决的话语,望着她那苍白而清秀的脸,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个看似文弱的姑娘,有着多么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啊!她宁愿自己饿昏也要把食物省给别人,她在遭到巨大不幸的情况下想到的是城市和孩子们的将来!这就是唐山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女性!

 [二十五年过去了,唐山大地震的一幕幕仍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在急风暴雨中,当然也会有沉滓乘机泛起。但更多的是,使平时埋在土里的金子展现出了它们灿烂的本色!唐山地震后,很多西方国家断言:唐山市已经不复存在,它已被永远从地图上抹去了!但是,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又在原来的废墟上建起了一座新的唐山!而且是一座更美丽、更现代化的新唐山!我们从来没有向外来势力屈服过,我们同样也不会向大自然屈服!这就是伟大的中国,这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

 

   

 

    作者注本文原名《地震记事——写在唐山大地震二十五周年》,登载时编辑部改为《唐山姑娘》。[  ]中内容为登载时编辑删去部分。

 

 

 

 

 

 

 

 

 

 

 

 

 

 

 

以下几篇均载于2001816日《唐山劳动日报》文荟专版

 

 

谁是唐山姑娘

 

梁竞艳

 

 

    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唐山姑娘》所引起的社会反响,一直延续着。从82《唐山姑娘》见报的当天上午,编辑部电话陡然多了起来,有的提供线索,有的发表感想,还有的读者认认真真地写来了读后感;特别是作者——山东省沂南县土地管理局的张元淮,为了能找到他想念和崇敬了25年的唐山姑娘,给编辑部寄来了25年前他在抗震救灾前线的纪念照;等等。所有这些,都推动和激励着我们,促使我们去寻找,去记录,我们不能不把这一切告诉读者,告诉所有唐山人,特别是关注着唐山姑娘的人。

 

 

    82下午。唐山师范学校。

    么兰英老师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联系几位当时在唐山师范学校救灾现场的亲历者,一一叮嘱他们看《唐山姑娘》。

 

    8 2日晚7时。

    根据么兰英老师提供的线索,我们叩响了唐山师范学校原党委书记李耀先家的门。已退休多年的老书记戴着老花镜,拿着报纸,方淑萍?李冠媛?刘瑞敏?……都像,他反复叨念着那一届学生的名字。市教委的刘春莲那时是学校管生活的老师,她可能知道的更多。

 

    8月3上午。市教委。

    是为《唐山姑娘》来的?见到我们,刘春莲并未惊诧。昨天么兰英打电话告诉我,我看过报纸,觉得挺像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

    刘春莲翻出电话本,给对方办公室打电话,没人接听。刘春莲让我们记下了那个电话号码。

 

    83下午。市政府某机关一个忙碌的办公室。

    请示的,汇报的,办事的,李冠媛有条不紊地处理着。

    我们说明来意。

    这几天开会,没来得及看报纸。边说她翻出那张报纸。看着看着,拿报纸的手颤抖了,报纸越抬越高,遮住了她的脸。

    这不是我,第一个唐山姑娘是个共青团员,而我那时已入党了。

 

    84,下午4时。

    我们打电话给作者张元淮,告诉他寻找的情况,张元淮说,时间太长了,可能记忆有偏差,我再找李冠媛同志联系吧。我们给了他李冠媛的电话号码。

 

    8月4,下午4时半。

    作者张元淮拨通了李冠媛的电话,他对照记忆中的细节一一验证。她却否认了,她说每个师范学校的女生都是唐山姑娘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想到唐山姑娘,心里总会受震憾,真想亲自去唐山参与寻找。

    其实,当时唐山感人的事儿特别多,每个人身边都有唐山姑娘,你要是来呀,恐怕都找不过来……

    不知唐山现在怎样了,我是震后3年离开的。那时机场外正建楼房,街道也规整了,一些地儿在拆地震棚,到处插着红旗。

    变化大着哪,唐山机场都搬新家了,原址建的是成片的绿色生态小区。新市区现在高楼林立,广场上是大片的鲜花草地,还有不怕人的和平鸽,快回来看看吧!

 

    8月6下午。

    编辑部的电话铃声响起。唐山54中的一位语文老师打来的。《唐山姑娘》太有教育意义了,我会把它作为我们班学生的课外读物,让没经过地震的孩子们都学学。

 

    88上午。编辑部。

    编辑收到了作者张元淮的信。随信寄来了3张照片。一张是76年的,一张是78年的,这两张都摄于唐山。还有一张是现在的。张元淮在信中说,与李冠媛通话后,我也不能确定我写的那个姑娘就是她,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我们知道曾经共同经历过那次灾难,是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就足够了。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唐山姑娘们正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美。当然,要是能确定就更好了。请一定把照片给李冠媛看看,她或许会记得。

 

    8月9编辑住的小区。

    一位母亲拦住了编辑的自行车。她说,女儿看了今天报纸上的编辑留言,想找一张82的报纸看一下。

 

    810李冠媛办公室。

    看了张元淮的信和照片,李冠媛说对这个解放军还是挺有印象的。

 

    813

    李冠媛写来了《唐山姑娘》的读后感:看了《唐山姑娘》,心里更豁亮了,觉得有了战胜困难的动力。《唐山姑娘》是我们唐山人自己的英雄,她们的故事一定会继续讲下去……

 

    8月14

    张元淮来电话。我们向他介绍了寻找过程和情况。我们遗憾地告诉他,目前还没有第二个唐山姑娘的线索。他说,虽然两个唐山姑娘一个没有线索,一个不能确定,但她们的形象在他心中更清晰了。

    电话中他激动地吟起了自己为纪念抗震25周年所作的一首《满江红》:

    蓝光闪过,刹那间,山摇地裂。

    浩劫至,凤凰悲泣,陡水呜咽。

    英雄人民钢铁志,

    自古燕赵多豪杰。

    大无畏,军民共奋战,斗震魔。

 

    家被毁,重创业。

    树雄心,从头越。

    扬民族精神,可泣可歌。

    开放迎来新机遇,

    改革跨上高速车。

    看今日美丽新唐山,

    共欢歌。

    张元淮说,想起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有机会一定回唐山,为《唐山姑娘》写一个续篇。

 

 

         (作者为《唐山劳动日报》文荟专版责任编辑)

 

 

 

 

唐山姑娘与唐山精神

韩启超

 

    看了82《文荟》65期刊发张元淮的《唐山姑娘》一文很受感动。这是我看到的有关记载唐山抗震救灾文章中,较为独特感人的一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唐山抗震精神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底蕴。

    说它独特,是因为文章的以小见大。文章不同平常所看到的那种典型宣传的描写,而是用一种平实记述的手法,烘托出作品主人公自然纯朴的情感特征,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一般说来,作者原是驻唐空军司令部领航参谋,正处在繁忙运送伤病员的机场位置,很容易写一篇诸如唐山人民的生命线之类的歌颂文章,可是这类文章已有不少。作者就以自己亲身带领抢救小组,看到两个姑娘忘我拼搏的事实为素材,力求展示唐山人民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慨和精神风貌。这种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比那种高大全式的人为造势有力的多。

    说它独特,是因为文章以平见奇。文章讲述的是两个20岁左右的姑娘面临泰山压顶般的灾难,表现出来的刚毅果敢的精神风貌。一个是唱着《东方红》歌曲等着解放军的救援,被救后连家也不顾,坚决要求留下来抢救老师和同学,在作者看来是个什么也不在乎傻丫头,一心想的是我要把他们都救出来;另一个是面对城毁家亡的困境,不是想到自己的后路,而是立即想到唐山人不能离开唐山,尤其是孩子们,更不能离开唐山!因为这是他们的家呀!”“我决不离开唐山!寥寥数语把两个姑娘内心世界的高尚品格和情操勾勒得十分清晰。这种极具强烈对比的美学特征的描写,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心灵震憾。时间和实践证明这点,当我们看到被党和国家哺育成人的孤儿们回到唐山成家立业有所作为时,看到新唐山的发展壮大的今天,更加感到她们胸襟的宽广和眼力的远大。这是对唐山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真实写照。

    说它独特,是因为文章朴实。作品人物有个性才有生命力。文章中两个姑娘的倔强性格合情合理地被展现出来。按理说,20岁左右的姑娘正是青春浪漫时节,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立即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和生活。灾难使人成熟。刹那间,悲痛化作力量,小我没有了,心中只有集体这个大我;小家的概念没有了,只有唐山这个大家;原本柔弱胆小的女孩,变成了刚毅坚定的姑娘,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只有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情感才能发生那样大的变化,这不是任何人为因素所能左右的了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作品感染力之所在。

    唐山大地震过去25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应该淡化,而应该更广泛更深刻。地震是一场灾难,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笔财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难得机遇,它要解决的不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还有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绝不是写几篇文章就能承载的了的,更不是忌日里的哀思和纸灰所能寄托的了的。如同一场战争一样,战斗越是持久激烈,胜利越是伟大辉煌。唐山大地震世所罕见,由于人们主客观因素的局限,对它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这个层面也是极其肤浅有限的,表现在作品的写作手法上,也只是用一些极典型的人物来宣传,这显然是不够的。唐山不只留给世人以灾难性的回忆,更应该留给世人以不屈不挠的崛起,这种崛起从地震发生之后就出现了。我们愿意看到更多像《唐山姑娘》这样的反映人民群众伟大精神风貌的好作品的涌现。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辉煌的历史。但是,任何一座城市也不可能像唐山这样,在同一时刻、同一事件、同一抗争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抗震精神,这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先进性的城市精神,是任何一座城市也比拟不了的,这是唐山人的骄傲。这种精神应该在社会、家庭和个人身上发扬广大。因此,我们应该多发反映时代特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作者为《唐山劳动日报》总编辑)

 

 

张娜

 

    纪念抗震20周年时,江泽民总书记把唐山精神概括为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

    《唐山姑娘》再一次勾起了我对唐山精神的思索。《唐山姑娘》一文从写法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些方面似乎还没有走出写典型人物的窠臼。然而它却有别于那些着意惨相描写的文章,它向我们昭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那举国悲痛的日子里,咯咯的笑声是多么的不合谐呀。可唐山人决不能向灾难屈服。从废墟中爬出来的人们,没有时间恐惧,也没有时间彷徨,有的只是战斗,不息的战斗!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这样的唐山姑娘岂止一个两个,她们代表的是我们整个唐山人民!在那突发的灾难面前,人们没有时间思索,经历过地震的人们都说,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很多人都是在救援工作完成后才发现自己也在流血。

    地震给唐山带来的灾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最令世人惊叹的却是我们新唐山的建设,奇迹就在唐山人的手上。灾难毁灭了我们的家园,却毁灭不了我们的精神。让我们珍惜生活,珍惜生命吧!让我们的唐山精神驱走所有的伤痛,让我们的唐山大地到处都充满笑声!

 

 

——读《唐山姑娘》随感

闫春

    山东沂南作者张元淮在《唐山姑娘》一文中通过记述两位普通的唐山姑娘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和坚强意志,热情讴歌了英勇无畏的唐山人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抗震精神,全文充满了对唐山人民的崇高敬意和在抗震救灾中与唐山人民结下的特殊感情。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军人,捧读此文时,我的热泪几次夺眶而出,感触很深。

    25年前,作者张元淮作为抗震救灾亲历者和现场目击者,作为一名军人,舍生忘死地随部队投入到抗震救灾中,两位唐山姑娘的言行深深地震憾了他,并永久地定格在他的记忆中,成为他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今天,他从山东寄来这段在他心中珍存了25年的往事,虽无华丽的语言,却真实地为我们后来者讲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与其说他是在作文,倒不如说他是在用心为唐山人引吭高歌——唐山人民英雄,抗震精神万岁!

    在唐山这座特殊的城市里,寓意深刻的名字数不胜数,于水情、党育红、李军救、王震生、唐山姑娘……每一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一个让人流泪的故事。他们所代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全体唐山人的抗震精神。提及这些名字,不只是为了回忆什么,而是为大力弘扬抗震精神,为今天生活和工作在这座从废墟上崛起的现代化城市,获得过联合国人居荣誉奖的唐山人更加倾心热爱自己的家园去唤起一种责任,为建设新唐山而忘我工作,以不负那些曾经为唐山重建做出过贡献甚至牺牲生命的人们。

    作为一名军人,我虽没赶上抗震救灾,但我会时刻用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教育和鞭策自己,为建设更繁荣、更美好的新唐山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想建议有关部门,能否将此文作为一篇范文,下发到唐山各中小学校,作为学生们的选修课,让青少年了解那段历史,让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二十五年了,在地震发生以及以后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我遇到了多少象两位唐山姑娘这样的感人事迹。地震过后,我就想写,但一直没有决心,对自己没有信心,老是怕写不好,就一直拖了下来。在唐山大地震二十五周年前夕,我终于下了决心,无论写成什么样,一定要写出来。由于在脑子里已经酝酿了多年,连草稿都没有,一气呵成,利用大休日的两天,直接用微机敲了出来。

    打好之后寄给了现在唐山的战友张昌禹,请他帮助投稿。开始投给了唐山晚报,据说总编辑认为现在应该多写一些向前看的东西,不提倡登载回忆过去的文章,因此未采用。后来寄给了唐山劳动日报,也就是唐山市的机关报,梁竞艳编辑随即给我来了电话,说总编辑看了之后认为很好,准备马上见报,而且要加编者按,只是稍晚了一点,只能在八月二日的文荟专版上登载,如果早一点,赶在七月二十八日之前就好了。这使我兴奋不已,而且出乎意料之外。八月六日,梁编辑又给我来电话,说见报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并且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第一个唐山姑娘已经找到了,她就是现任唐山市人事局编委主任的李冠媛同志。虽然她不明确承认是自己,但从所了解的各方面情况看,可以认定就是她。

    这真是太令人兴奋了,我问清了电话号码后,立即拨通了李冠媛的电话。在电话中,我们一起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各方面都吻合。只是李冠媛说,你写的姑娘是共青团员,而我那时已经是共产党员了。我说,可能我记错了,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当时确实是在一起共同战斗过,这就足够了。

    后来,我把七三年、七七年的两张照片和现在的一张照片寄给了梁编辑。梁编辑给李冠媛看了,她说对这个解放军挺有印象的。我又一次与李冠媛通了电话,问她看了照片还认不认识,她说认识,并承认我写的就是她。她说,开始不明确承认,是不想过多的宣扬自己,唐山姑娘应该是一个群体,每个在场的师范学校女生都是唐山姑娘。

    二十五年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是个不短的时间,唐山大地震在每个经历过这次劫难的人心中都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它给我的身上留下了伤痕[1]使我失去了曾引为骄傲的歌喉[2]。但它更在我的心灵里刻下了永难忘记的烙印,伟大的抗震精神和唐山姑娘们的崇高品质将永远激励我、鼓舞我。

                            张元淮

                    2001年9月

 

[1]因保护一个尚未救出的女教师而腿部受轻伤。

[2]救人时渴极而无水,误饮石灰水而烧伤声带,从此声音沙哑。      

  

评论(共 19 篇):

  评论者: 张家芬

发表时间:2020-7-29 13:27:46

76唐山地震让全国人民了解自然灾难的无情,如此同时体现了人民和人民军队的深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记得是84年或是85年(县体时间待查),我们团去参加空六军组织的足球比赛,当时看到唐山街道建设很好,很宽扩,市民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淳朴善良!我想如今的唐山应该更加现代美好。祝福唐山人民!   

 

  评论者: 张家芬

发表时间:2020-7-29 13:27:23

76唐山地震让全国人民了解自然灾难的无情,如此同时体现了人民和人民军队的深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记得是84年或是85年(县体时间待查),我们团去参加空六军组织的足球比赛,当时看到唐山街道建设很好,很宽扩,市民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淳朴善良!我想如今的唐山应该更加现代美好。祝福唐山人民!   

 

  评论者: 张元淮

发表时间:2020-7-28 16:08:09

四十四年了…………   

 

  评论者: 付根利

发表时间:2019-7-30 16:33:22

是的,元淮兄。43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想起这些,让逝者有不朽的名,让生者有无尽的爱,此心依旧。   

 

  评论者: 张元淮

发表时间:2019-7-28 18:54:48

整整四十三年了…………   

 

  评论者: 袁玛瑙

发表时间:2016-6-6 18:38:09

很让人感动,不是亲历,是写不出这种文章的。   

 

  评论者: 张元淮

发表时间:2016-6-5 15:59:25

难忘的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   

 

  评论者: 张元淮

发表时间:2015-7-24 14:10:25

又到了7.28了,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39年了。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这一时刻永远铭记在脑海中,难以忘怀。愿地震中遇难的战友和同胞在天堂过的好。   

 

  评论者: 牛朋玺

发表时间:2014-7-26 8:26:33

报告张付所长,最近没给您请消假。是我错啦!以后改正。呵呵。今天战友聚会,请批准。自行车要用一下。又让我回想到当年,历历再目呀!   

 

  评论者: 张元淮

发表时间:2014-7-26 7:57:46

小牛最近干什么去了?   

 

  评论者: 牛朋玺

发表时间:2014-7-26 7:27:31

    张付所长,怪不得当兵时听您说话声音沙哑,开所务会讲话久点还要咳嗽一下,当时还以为可能有人不注意听,您故意提醒一下的。原来是唐山地震救人时渴极而无水,误饮石灰水而烧伤声带所致。当兵时您可从未提起呀!
    徐参谋,武参谋你们知道此事不?   

 

  评论者: 赵平虎

发表时间:2014-7-25 15:23:44

感人的故事  谢谢元淮    

 

  评论者: 张秀华

发表时间:2014-7-25 12:00:12

唐山地震38年了,今天阅读《唐山姑娘》这篇文章所再现的震后救灾场景,依然让我毛骨悚然……我被两位唐山姑娘的崇高品质感动了……我也被张科长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祝愿新唐山日新月异,繁荣昌盛!祝福张科长好人一生平安!
   

 

  评论者: 张元淮

发表时间:2014-7-25 8:46:51

    7.28又到了,愿遇难者们在天国生活的好,愿新唐山繁荣昌盛!   

 

  评论者: 闫民校

发表时间:2013-6-21 8:35:41

大手笔,厉害!   

 

  评论者: 解昌仁

发表时间:2013-6-19 11:50:22

    读罢文章,泪流满面。重现唐山地震救灾场景,经典!评为文学精华,实至名归!   

 

  评论者: 姚念龙

发表时间:2009-8-13 12:15:23

    元淮兄,《唐山姑娘》写得太好了,边看眼前边浮现着当年地震那惨烈的场景,好像身临其境,我虽然没有像你那样救那么多人,我也是从遵化去了两次唐山,去扒咱们的干部家属。现在唐山变化太大了,有空回去看看吧。   

 

  评论者: 阳光兔丫

发表时间:2009-3-18 17:45:29

再次阅读还是那么感人   

 

  评论者: 费金鑫

发表时间:2008-6-28 23:12:03

《唐山姑娘》引起如此轰动,不简单!可见24师作战科科长的文字驾驭及综合能力非同一般!
24师司令部的作战科科长还记得两个,一个是赵元金,还有一个是张吉茂。张吉茂写得一手好字。赵元金转业在富阳工商局,从副局长上位置退了;张吉茂从莱州检察院副院长任上也退了。
向转《唐山姑娘》稿件的张昌禹问好!   

 
   

共 19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2 6:55:08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