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黄新原 
部队: 炮2师   
部门: 4团高机连 
职别: 报话员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回到娘家了,向战友们致敬! 
所有篇目(共109篇)

标题:

“石光荣”的家  

发表时间:

2012-8-21 19:29:00

更新时间: 

2012-9-22 17:01:08  更新者: 陈子才

关键词:

战友 北京  

  [这是对本篇第 3459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石光荣”的家

 黄新原

 

前段时间,和一位朋友闲扯,聊到近些年的电视剧。

他对我说,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一连看了好几遍,里面就像在演他父母的生活。对此我有同感。这部2001年拍的连续剧,当时曾轰动中国。说的是出身贫苦、身经百战、30多岁的军参谋长石光荣和20出头、有文化有浪漫情调的部队文工团员褚琴在建国初期的结合,以及几十年里他们极不协调、吵吵闹闹的婚姻生活。

但这部戏让我想的最多的,还是石光荣、褚琴式家庭组建的特殊时代背景。

“刚进城那阵子,吃喜糖多,吃红鸡蛋多”

其实,今天五六十岁的、部队干部家庭出生的孩子,有相当多都是出生在如石光荣、褚琴这种父母的怀抱里。父亲也是那么粗,有一大堆农村亲戚;母亲也是那么年轻甚至漂亮,与父亲文化、性格反差很大。至于如石光荣、褚琴那样闹腾半辈子的夫妻多不多,没人留意过,据我的感觉,恐怕不会太少。

这种情况的发生,和这种类型家庭的组合,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共产党靠的是枪杆子打天下,军队是革命队伍的主体,这个主体当然是由千千万万军人组成。经过多少年的浴血拼杀,终于,我们胜利了!终于,大军进城了。于是不少石光荣缓过神来,在祭奠枪林弹雨中如麦穗般倒下的战友的同时,想起自己还是一条光棍汉子。随着越来越安逸的生活的到来,性觉醒和中国农民要传宗接代的观念让这些人成批地、快速地结婚。所以那时过来的人都说,刚进城那阵子,吃喜糖多,吃红鸡蛋多,部队最忙的,已经不是司令部、后勤部,而是政治部。

一结婚不要紧,都哗哗地生孩子。如果仔细考察那时的石光荣家庭,孩子一个连一个的很多。解放初的几年实行供给制,孩子越多,保姆费越多,什么都是组织包了,所以根本没有顾虑。加上后来学苏联学到了极致,连苏联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也要学,因此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个生育高峰的到来,也才有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和毛泽东的人多力量大,热情高,好办事。的指示。

一位朋友说:别看我爸爸是上校,一个月将近200块工资,可我上中学之前没穿过没补丁的衣服。虽然爸爸军装年年发,但我穿的还是哥哥姐姐穿过的破军装、破解放鞋。这位朋友家里有七个孩子,六男一女,最大的1950年生,最小的1962年生。供给制时没问题,到了工资制,一算,家里并不富裕。

由于生孩子多,又实行了工资制,因此不少褚琴都退了职,在家专门看孩子,照顾丈夫,成了家庭妇女。这样的情况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能见到不少。一位朋友长在部队大院,他回忆,当时还没煤气,也没有在家洗澡的习惯,院里有澡堂,一毛钱一张澡票,周三周六下午4点和周日全天开放。他记得一到星期六下午吃完晚饭,一个楼十几家,住的都是团以上干部,至少要有一半以上不上班的家属,她们咋咋呼呼地相约着,拿着脸盆、肥皂、丝瓜瓤子和小板凳,一起去洗澡;一个多小时以后又都梳着湿头发回来,个个样子妩媚。我这位朋友的妈妈是在地方医院工作的医生,可能在她妈妈平时的言语影响下,从小就看不起这些不求上劲,靠男人吃饭,没事还老爱监视他们这些爱闯祸的调皮鬼,时不时上门告小状的家庭妇女。算一算,那时这些女人也就30多岁。后来到了80年代中期,搞不清是哪里的规定,组织上开始给这些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后来退职的干部家属发起工资来,从几十元开始,一直到后来发到了几百元。这下那位在地方医院工作的医生心理不平衡了,跟老头发牢骚:她们倒好啊,一结婚就在家呆着享福,带孩子也没耽误,到头来还给她们发工资,早知道我也退职了。但是终究这些人的工资是补贴性的,标准不高。到后来就显出劣势。另一位朋友的父亲70年代曾任某大军区的卫生部长、80年代初去世了。他妈妈就享受这种补贴,老太太曾很苦恼地说,楼下一有人扎堆聊起工资来,她马上就躲开,怕触动自卑心理难过。她和那位医生是朋友,90年代末,医生的老伴也去世了,都成了遗孀,走动很频繁,当有一次串门问起工资时,医生说自己是离休,有2000多元的工资,那位部长夫人就再也不来串门了,可能是又被触动了自卑心理。

这悲剧谁也不懒

记得大约十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回家看妈妈,在干休所里看到一份讣告,逝者享年85岁,副兵团级待遇,1955年授衔时是大校。这让我想起这位老人一家的故事。

他儿子和我曾是很要好的朋友,现居国外,长久没有联系了。他母亲当年很年轻很漂亮,身材修长,我从很小就有很深的印象,是我们所住的环境中很少见的气质高雅的女人(她也是位医生)。我经常到他家去玩,他爸爸是军内很著名的理论家,听说从“文革”前就挨整,整天沉着脸,嘴里一口被烟熏得很黑的牙,不像一些老粗家长爱热情招呼我们这些捣蛋包。他妈妈偶然会出现在家里,但显然不常回家(唯其偶然,我才印象深刻)。“文革”中当然跑不了他爸爸,家里除了异常凌乱,就是异常清泠。那几间大房子好像只属于我朋友和他妹妹两个人。后来文革结束了,那位朋友也大学毕业了,突然有一天当我问起他妈妈时,他很坦然地告诉我:“和我爸爸离婚了,不回来了。”我急忙问,为什么,“文革”都完了,大难过去了,怎么还离婚?他又坦然告诉我:“他们以前感情就不好,那时我们小,不能离。”几句话给我的撞击很大,至今难忘。那位朋友应该是1954年左右生人,推算起来,他父母结婚也当在那大拨儿捉对儿的年代。他妈妈没有像褚琴他们闹着闹着闹好了,而是从来不闹(这是朋友说的),隐忍到最后,无声地散了。相比之下,我比同情褚琴更甚地同情我这位朋友的妈妈,这是更深沉的悲剧。这悲剧谁也不懒,只是时代刻下的痕迹。他父亲其实也是位不幸的人,所不同的是,他不粗,是个文人。

重婚的无奈

50年代初,像石光荣、褚琴这样的婚姻,虽然有诸种反差和不和谐,但在干部中应该说是规范婚姻,因为虽然石光荣老大不小了,但和褚琴毕竟是初婚。从传统观念上看,褚琴并没吃什么亏,所以褚琴的父母非但不因石光荣年龄大而嫌弃,反而因女婿大又孝顺,十分满意。

和上面的情况有所区别的是,在50年代初,还有一些再婚的干部,数量不在少数。这种再婚也有其历史原因。中国革命从农村开始,共产党军队,从干部到战士,几乎清一色来自农村。他们不少人参军前已在家结婚或定亲。由于革命的残酷和根据地敌我争夺频繁,无论国民党还是日本人对根据地的残害都极为凶狂,更不会放过那些共产党家属。因此一人参加革命,家中面临的处境就异常险恶。这些革命者很多是一去多年,南征北战,乡音阻隔,家人被杀被害一无所知;另一方面,中国革命经历多次反复和起落,牺牲者无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闹革命的,有的一个村出去几十人,竟无一人生还。经几十年拼杀,还是那句话:我们胜利了!进城之后,当初结过婚的,托人打听多年前的妻子,回信或说早死了,或说找不着了,在家苦守的妻子如幸运活着,仍是农村妇女,无力寻找离别多年,不知死活的男人。有的七折八拐得到消息,说人早牺牲了。因此改嫁的,定亲后又不认账的,也有很多。

这就造成了很多干部进城后又重新结婚。

我的几位同学的父母就都是这种情况。他们大多数无可指责,是经过苦苦打听,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后再婚的,这些人的年龄其实大多和石光荣差不多,所娶的妻子也多是年轻的褚琴。一个同学的父母经常为家务吵架,一闹起来,老婆叫老头你个老东西,老头叫老婆你个小东西。从年龄最大的孩子推算,也基本都是建国头几年结的婚。

而最大的问题是,随着国家的稳定和信息的逐渐畅通,几年之后,家乡那边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打听,自己的男人还活着,找上门来,这就出现了麻烦。双方都有委屈,却双方都很无奈。有一位同学的家就是这样,原配妻子终于找到早已改名(参加革命后改名的干部占很大比例)、无处打听的丈夫,丈夫却又有了新家和孩子。这时的局面就只有靠组织来收拾。所有部队组织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劝原配放弃名份。中国妇女的娴德使这种工作并不难做,丈夫同意养育两人的孩子,家乡政府答应照顾她的生活,寻夫女人只有承认这种现实。这几个同学家都有两窝孩子,一个同学的大哥是前妻所生,却和他长得极为相像,一看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不用作DNA都不会有错。这些前妻的孩子在父亲的供养下,不少都很有出息,多年之后看出来,在温暖中长大的弟弟妹妹们都事业平平,而这些大哥大姐们,却应了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的古训,都有所成,有的很早就大学毕业,成了高级干部、学者和职位很高的军人。

一些原配的、一直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妻子对这种一窝蜂找媳妇的现象深不以不然,一位朋友的妈妈是位级别很高的干部,闲叙起来,鼻子哼着说:什么找不着了,是不想找,有的是老家的真死了,有的还不是看着那些文工团员年轻漂亮,闭眼硬说找不着。老人说:我就佩服我的一个老上级(是位大学的党委书记),什么时候学校演电影,都搀着小脚老伴去,人家怎么找着的?

当然也确实有不像话的,一个朋友,他有个弟弟竟是父亲的前妻生的,他说父亲和母亲结婚后曾回过老家。为此听说他父亲还挨了个不太重的处分。

  

评论(共 13 篇):

  评论者: 陈子才

发表时间:2012-9-22 17:01:08

    《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电视剧,确实令人感动,写得很好,我非常喜欢。我还特意买了一套影碟,留作珍藏哪!黄老师文章真棒,爱看!   

 

  评论者: 解昌仁

发表时间:2012-8-27 23:55:21

    还有一种情况,喜新厌旧,与“小脚”离婚。我新兵时的一位排长的父亲,是总参的一位首长,就是那时候与在农村的“小脚”发妻离了婚。新人是外贸部的一位干部。据说是为了便于工作云云。   

 

  评论者: 郑丰丰

发表时间:2012-8-27 19:34:07

看了《石光荣的家》颇有感慨;当那年的电视剧热播期间,凡我能接触的一些老友们,都在议论着……都说简直就是再写自己家的题材。对于那个年代的婚姻,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完全不能够理解了。在我的人生记忆里我父母山东人火爆脾气,吵吵嚷嚷无休止的现已到80多岁了。当我遇到的时候也总是在劝说……可我爱人有时就让我别劝了,多年的习性也只好由他们了,言说他现在想听他父母吵架都已经听不到了,只能上那个世界去听了。想一想父母健在就是自己的福分,我们的大家庭也是和睦可亲的。按姥爷算我家是五世同堂了,因为我姥爷100多岁生活还能自理呢,忙里抽闲的还爱关心着国家大事呢。   

 

  评论者: 胡胜华

发表时间:2012-8-26 22:13:29

    新原你的文章分析的很详细很真实。我非常喜欢看《激情燃烧的岁月》,看了好几遍,总感觉这部片子,很真实,片子中的石光荣很像大院中的许多人,这个人物刻画的非常生动。整部片子似乎和我们这代人心灵相通,所以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评论者: 梁世忠

发表时间:2012-8-26 18:01:08

  我也看断断续续地看了多遍《激情燃烧的岁月》,主要是喜欢那个年代纯真的人性。特别是石光荣,他敢爱敢恨,泾渭分明,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心中始终装着大我,有时必然会牺牲小我;出现在他们家的所有矛盾,都是大我与小我的冲突,都是光明与阴暗的碰撞,作为这种家庭的女人,始终都将是大主题的附属品,她们所付出的牺牲也是值得歌颂的。
  黄兄的随笔,画外音般诠释了这部作品,让我们再次为《激情燃烧的岁月》而喝彩!   

 

  评论者: 林年福

发表时间:2012-8-25 11:48:10

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可说百看不厌!那个时代的现实确实如此,此文事例丰富,实在感人,好文章!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2-8-23 23:12:26

那位书记搀着他的小脚老伴给人印象很深.其实,书记或许也想找个城里的女人,但他还是不能忘他的患难小脚.面对小脚,他会隐忍一生.这个搀扶的镜头意味深长哪.   

 

  评论者: 张建平

发表时间:2012-8-22 15:06:09

真的很好,顶!   

 

  评论者: 魏燕燕

发表时间:2012-8-22 11:52:39

 红米饭,南瓜汤,老婆一个,孩子一帮,那时代就是这样,家里一大堆孩子,妈妈还年轻,老爸已经老了,战争年代顾不上找对象,解放后组织上给介绍,大都是这种情况,革命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补丁衣服不算啥那时叫多给革命留下点种子。
我小时上的那个北长街小学,班里有个工人家家庭的孩子,他家共有12个孩子,他是老8,下面的4个全都饿死了,他家太困难了,他长的又瘦又矮,老师和大家说,每人明天向家长要两毛钱,给这个同学带来,我们班的35个同学第二天都带来了钱,让他好好活着,真是后来那孩子学习特努力。大家也对他很好,那个年代里,人都很善良,虽然不富有,但是活的很快乐,石光荣也很顾家的,脾气大,人好!新原哥写的真好,爱看!   

 

  评论者: 苗全芝

发表时间:2012-8-22 10:30:47

《激情燃烧的岁月》,真实、亲切,令人感动!写得好!   

 

  评论者: 徐同联

发表时间:2012-8-22 9:58:43

你写的真好。都是我熟悉的生活,“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也爱看。因太熟,都是自己经历和身边的事。也不感到太新鲜就是很亲切。就像你写的文章一样,不是事吸引人是艺术作品写得好。   

 

  评论者: 罗永志

发表时间:2012-8-22 8:16:11

   新原你好,看了你的文章感触颇多,《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也看了很多次,石光荣的形象代表着那一辈农民出生的“老家伙”们,孙海英把这个倔老头给演活了,我多次说要是老父亲晚死几年也能够看见这个电视剧就好了,简直像极了,包括表情语言动作都像,由此我又想起了我的母亲,她老人家出生非常苦,是地下党把她送到部队去的,随同父亲一起转业到地方,后来父亲蛮横地让母亲辞去国家干部不当回家带孩子,父亲还常常说母亲是组织上发给他的,在我的眼里,父亲什么都好,什么都让人佩服,就是不太尊重母亲这点我非常不高兴,却又敢怒而不敢言,因为他太厉害,甚至就连他的上级都酥他三分,我一直想写一写我的母亲,但是每次都写不下去,我总是觉得自己那时候年轻不懂事,成天总是为了工作到处奔波,满脑子里装的尽是案件和犯罪嫌疑人,根本就没有也不懂得好好的孝敬她老人家,后来年龄大一点了,知道应该关心妈妈孝敬妈妈了,各方面的条件也好了,也该让妈妈享享福了,可是母亲却走了,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泪水涟涟,就觉得自己有罪,就不能原谅自己,一生都没有向母亲尽孝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也是我一辈子的痛,因为我今生今世都永远还不清这份儿子亏欠母亲的债!打到这里我又控制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敬爱的妈妈,儿子不孝,儿子只有死后再来伺候您老人家了!   

 

  评论者: 谢力

发表时间:2012-8-21 23:23:35

  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深深地影响到家庭和每一个人,可谓:与时俱进。也是革命胜利的结果。
  喜欢看《激情燃烧的岁月》,喜欢那个时代的故事和人物,能在其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就其部队题材的电视剧比较而言,几乎没有哪一部能比这个片子更真实和令人感动,有百看不厌之感。
  您写的非常好!   

 
   

共 13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5-8 16:01:34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