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植物园鲜花怒放 范建摄
奥克兰植物园堪称是花的海洋。去年8月3日下午,当我们来到植物园,上百公顷的植物园,竟只有我们几个人尽情观赏。一时间,我们被眼前的奇花异草迷住了,不停地拍照。许多五颜六色的花都叫不上名字,只能对着宣传小册子一一分辨。
我们看到,有用颜色起名的,像黄色喇叭花、紫色玉兰、蓝色小鸢尾。有的名字也富有诗意,像天鹅绒千里光、刷毛金合欢。有用动植物起名的,像醉鱼草、猴苹果、蜜角花等。也有用国名命名的,像中国女贞、日本纺锤树、墨西哥雏菊、澳大利亚白杨、非洲爱情花等。
在奥克兰地区,有超过700种外来植物品种。这些,大部分是作为园艺品种或杂草,被带到新西兰的。奥克兰地方委员会提倡并支持人们主动控制这些有害植物。奥克兰地方委员会希望通过监控出口,减少这些植物的潜在传播。这些植物,很多被认为是野草。有些植物,已对环境造成危害,或给生产者带来经济损失。这些杂草,被列为“有害植物”。根据1993年新西兰《生物安全法》,奥克兰地方委员会制定了《2007-2012区域有害植物管理战略》,对其严加控制。这些有害植物被分作不同的种群,在控制方案上也有不同的标准。有完全控制,也有部分遏制或密切关注的。密切关注类有害植物包括155个植物群种,这些植物对奥克兰地区具有现实或潜在危险。因此,新西兰禁止买卖、繁殖、销售和进行商业展览,鼓励公众毫不留情地清除它。
在植物园,让我们收获最多的是了解了新西兰外来植物不为人知的奇特生长现象。
阻碍本地植物生长
一种浓密丛生的常绿灌木的英文名叫Bartlettina,大的卵圆形叶子,覆盖着微红色绒毛。从11月到次年1月,开成串的粉色或紫红色毛茸茸的花,果实黑棕色,干燥,内部有小粒种子。这种植物通过种子或枝条传播。能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入侵森林边缘。由于其密布丛生的方式,阻碍了本地植物种群的生长。
树液导致过敏反应
漆树(Rhus tree)能长到8米高的落叶树,复叶长20—35厘米,分为9—15片单叶,顶端为一单叶,每片单叶4—10厘米长,2—3厘米宽。夏天时,叶面为亮绿色,叶背灰绿;秋天变成亮红色,冬天叶子脱落。春天至夏初,开乳白色花,直径5—6厘米。棕色浆果,成熟后变薄如纸,秋冬花落。如果皮肤接触到这种树,尤其是树液,会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
靠鸟类迁徙传播
冰叶日中花(Ice plant),多年矮生植物,茎可达6米长,叶子长7—12厘米,肉质多汁。一般开花在10月至次年2月间,多瓣,直径可达10厘米,一年开一次。果实肉质。杂交种则较小些,花有粉色、橘黄、黄色或白色。通过鸟类迁徙而传播。在沙丘和海岸悬崖都有发现。
日本忍冬(Japanese honeysuckle),能入侵海岸地区、森林边缘、路边,可使其它植物灭绝。这种植物也是靠鸟类传播,它是一种常绿致密攀爬植物,每年能生长达15米,叶对生。9月至次年5月开花,芳香管状,有黄色、白色。黑色光滑浆果,断裂的茎条也能生根成长。耐霜冻和干旱。
英国常春藤(English ivy )是多年生木本攀爬植物,也是通过鸟类传播,或通过茎条断裂再生。它茎可达30米长,通过紧贴的根攀爬或蔓延生长。非攀爬枝条能繁殖,裂叶5瓣,绕茎螺旋排布。叶子不能生根。每年3—5月间开黄绿色花,伞状丛生,紫黑色浆果。
靠块茎生长传播
意大利芋(Italian arum ),是多年生块茎植物,25—60厘米高,墨绿色叶子,银白或浅绿色叶脉。亮红色浆果,直径1厘米。它通过块茎生长传播,因此,被挤出当地本土植物之外。
靠衣服织物传播
中国狼尾草(Chinese pennisetum)竖直簇生,多年生普通草,高约1米。形成大的草丛,长而无毛的线型叶子。花略带紫,花头蓬开圆柱状,像个小瓶刷。通过衣服、毛料织物传播,它能入侵牧场、荒地,喜欢湿热的生长环境。
靠风传播
德国常春藤(German ivy),靠风传播,它能入侵到灌木丛林、森林边缘和海岸地区。无规则地攀爬香草。它柔软光滑像常春藤一样的叶子,茎长3米,叶子悬挂于叶柄,耳形分牙,长10厘米,5—10月间开雏菊一样的黄色花,外缘有一圈放射状管状花穗。种子有绒毛。在那些数不尽说不清的美丽的花和植物的世界里,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和心情的愉悦。但是,如果我们不对外来入侵的物种加以严防,那些美丽的植物和花将不复存在。
感受 在新西兰的海关,对动植物的检疫相当严格。入境前,都要按规定进行详细的申报。入境时,有时还要开箱检查。但是,只要你如实申报,有时,也会免于检查。对于初次出国的,或存在侥幸心理的人来说,对此总觉得有些小题大做。其实,新西兰这个国家之所以至今没有蛇,就是海关的严防死守所取得的成效。所以,他们不得不把那些漏网的危险性植物物种列入了植物园中的警示,让任何国家的游客清楚,千万要提防着这些“敌人”,不要让它们钻了空子。中国近年来生物入侵事件也屡有发生,已有几十种危险性物种入侵中国,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出售披着美丽外衣的花和草,在国门也堵住了不少“偷渡客”。然而,在我们的公园,植物园里,还少见新西兰这样的宣传警示。还有相当多的国人对此不知或不以为然。显然,这也是一处看不见的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