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战友情最切
——国富送子晋京入学记(1)
范建
蔡国富(左)与作者合影
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像甲壳虫一样,以每小时五至十公里的时速走走停停,缓慢爬行。我的心火急火燎。这是8月29日下午4点,蔡国富战友已抵达首都机场。本想决不迟到的还是迟了,于是,我绕道四环,仍然爆堵。缓慢的行驶,也把我的思絮带回到20多年前天津西堤头的高炮二师六团的那个场景。
蔡国富是我当年在六团时最要好的战友之一。小蔡小我十岁,也是我的小老弟。我习惯喊他小蔡。1983年,我在六团政治处任宣传干事,负责新闻报道。那年,团里举办新闻报道培训班。我从每个连队抽调一名战士来培训,小蔡是其中之一。我们朝夕相伴,成了至交。
在这些战士中,小蔡表现出众。聪明、干练、善于提问、文笔精美,加上写的一笔好字,使我顿生偏爱。短暂的学习结束后,我挑选了两个战士留在我的身边,其中之一就是小蔡。果然不出所料。小蔡留下后,手勤脚勤,读书写作,下连采访,发在《空军报》、《解放军报》和《天津日报》不少稿件,为六团争了光,我也跟着沾光。不惟如此,他勤快踏实、老实本分、尊敬长者、和大家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我们在一起,像是亲兄弟。小蔡把我当“师傅”。他勤学好问,指哪打哪。其实,“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小蔡的成功,完全靠他自已的悟性和自强。我除了对他过于严历外,并没有帮他什么。他却从不计较。相反,倒是他帮我不少。甚至还帮我洗衣服。这着实让我难以忘怀。
小蔡为人忠厚老实、谦和耿直。不会吹吹拍拍,更学不会唯唯喏喏。于是,“师徒”间便有了更多的共同谈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就是这样成了朋友加兄弟。我与小蔡都没有背景,也无靠山。更多的是不会“来事”。因此,便很难被人“相中”。至今使我遗憾的是,他当兵五年,竟没能提干。其实,他的人品和才华,早就是块提干的料。可就是这块料,却从不被人看好。而能看好的我又没有本事和能力。人微言轻帮不上他的忙呵。可小蔡达观,从不把这当回事。后来,我调回师部宣传科。不在一起,但仍交往密切。他时常和我说心里话。
小蔡虽没提干,但他的人际关系好注定了“得道多助”。我们想让他学个手艺,回到家乡也好派个用场。于是,几个战友合计,一起推荐他到汽车连开车。他终于当上了司机。见到他高兴的样子,我的心里多少也有了一丝安慰。
1985年赶上“百万大裁军”,我俩先后分别离开了部队,此后便杳无音讯。但彼此依旧牵挂。小蔡回到家乡浙江新昌县邮电局工作,并当上了干部。终于有一天,他辗转打听到我在北京的一家媒体工作,千辛万苦又找到了我。于是,我们重新续上了前缘。
此后的十多年间,他携弟妹和小儿曾来北京我们相聚,电话也来往不断,成了我离开部队后,联系最多的战友之一。我也曾先后去浙江采访四次。每次就是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拐到新昌看他。每次去,他都召集新昌的几十位战友和我一起小聚。我这才知道,他是200多号高炮二师新昌战友会的秘书长,是战友中的主心骨。他有着广泛的人缘。有关他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动人故事常常不绝于耳。
无论哪个战友家里遇到困难,一定是小蔡最先赶到,倾尽全力救助相帮。他本人的经济并不宽裕,却多次拿出自己的积蓄接济别人。空六网需要维护运转费,他是最早最多的捐助人之一。九连战友小杨去年因病去世,是他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在小杨弥留之际,守候在病榻前直到最后一刻。连小杨妻子和女儿的生活他都包揽过来。正因为小蔡的为人,在新昌,200多号战友交口称赞。无论谁家发生什么大小事,自己亲人不便说,都愿意找他倾诉。这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小蔡是个重感情的人。我第三次去新昌,分别之时,他竟失声哭了起来,搅得我心中如五味瓶打翻。那是一种患难与共、真情流露的男子汉的泪声呵……
机场终于到了。让他足足等了一个半小时真感到过意不去。我又见到小蔡熟悉的模样:健壮的身材,企盼的神情,憨厚而又腼腆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