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命题新闻中的采访积累》发表后,应一些战友要求,想看采写的这四篇文章,现转发如下,以響战友。
中国农业的“两弹一星”
——黄淮海科技大会战回眸(一)
本报记者 范建
编者按 跨越全国五省二市的黄淮海平原科技攻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战线上的一场雄伟壮观的科技大会战。从“六五”到“九五”的20年间,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被列为国家第一号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全国数万名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生态等不同学科的科技人员会战这块44万平方公里的大平原。12个国家级不同类型试验区,成为黄淮海平原引路的典型示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八五”期间,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誉为,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了获奖者。黄淮海科技大会战,是四代科学工作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长期摸索创造的符合中国国情、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律的研究形式,对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黄淮海精神”也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再造辉煌,并载入中国科技发展史册。本报从今天起连续刊登四篇通讯,回顾黄淮海科技大会战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史诗。这是新中国农业科研群体写下的壮美诗篇。
像史海钩沉,石元春从尘封的记忆里找出了35年黄淮海科技攻关的影像。这是插在44.4万平方公里、3.3亿亩耕地的黄淮海平原上的全国科技标杆,也是一面农业科技的旗帜。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农业科技。35年前,中国科技吹响号角,排名第一的001号科技项目,则给了“黄淮海科技攻关”,彰显出中共中央对举世瞩目的农业大国农业科技的重视。
35年来,四代科技工作者,在这片盐碱地上挥洒血汗,把一生献给了黄淮海,辛德惠等一些科学家,还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他们热爱的黄淮海大地。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被称作“黄淮海”。辖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北京、天津五省二市。这里有2亿多农业人口,耕地和人口各占全国五分之一,是全国的粮棉主产区,粮食和棉花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17%和21%,是中国十大农业区最多的地区。
多少年来,“母亲河”的眼泪、“淮海战役”的硝烟、海河的流水,都在一遍又一遍地叙述着盐碱、风雹、水旱、战争的苦难。
5月的曲周,迎来了全国各地数十位专家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在昔日的盐碱滩上,启动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新课题。这是站在黄淮海前人肩膀上新时代战天斗地又一幕生动活剧。中国农大曲周试验站在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每一轮科技会战中,都会以黄淮海农业科技攻关所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来激励自己。
12颗明珠镶嵌在黄淮海平原
黄淮海具有战略意义和巨大生产潜力。然而,它长年因地势低洼,季节性气候影响和种种人为因素,农业生产低而不稳,连年饱尝旱、涝、盐碱、风沙灾害。粮食不仅不能自给,还吃掉5亿多公斤的返销粮。如何治理开发黄淮海大平原,一直萦绕着几代科学家的脑际,也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
改革开放的1978年,国家多次组织召开“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科研工作会议,把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列为国家“六五”“七五”001号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中央决定,在面积数百万亩的河北省曲周、龙王河、南皮,河南省商丘、封丘、开封、人民胜利渠,山东省禹城、陵县、寿光,江苏省睢宁,安徽省蒙城12个县,建立12个国家级不同类型综合治理开发试验区。同时,在28个县建立75万亩的6类专题研究试验基地。
12个试验区,像镶嵌在黄淮海平原上的12颗明珠闪闪发亮。从“六五”至“十五”的25年间,一场黄淮海科技攻关大会战在全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1973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等全国204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1141名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生态等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科技人员,从全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黄淮海大平原,以《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研究》课题,展开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大协作。不辞辛苦,顽强拼搏,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科学的执著,投身到这一壮烈而又宏伟的事业之中。他们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上为生产着全国五分之一粮食的农业主产区大规模发展,提供不同类型的中低产区综合治理的模式和配套技术。
1988年,全国3万多名科技人员开展多学科协同作战,国家调集4亿元资金投入黄淮海地区。科技人员以集体的智慧和辛勤的血汗,对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改造中低产地1378万亩(总数为2000万亩),粮食增产45亿公斤,棉花近千万担。12个试验区,成为黄淮海平原引路的典型示范,带动了全国369万亩示范区以及724万亩扩散区的现代农业的规模发展。
经过几十年治理,盐碱地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稻菽翻滚。在试验区,粮食亩产达到1000公斤,比“六五”期间增加1.8—2.3倍。5年累计增产粮食205.6万吨,增产皮棉78.5万担,增产油料19.8万吨,增产肉类3.1万吨……
有81项新成果在黄淮海平原1.08亿亩土地上应用。节约耕地14.2万亩,节肥3.7万吨,节水63.1亿立方米,累计效益34.02亿元。科学证明,只要在黄淮海平原近3000万亩沙地推广50%的科技成果,每年就能增加5亿公斤粮食、油料的巨大效益。
251万亩经过改造的盐碱洼沙荒地盐碱地下降70%,累计植树4亿株,试验示范区林木覆盖率平均为14%—20%。
1990年,科技人员在黄淮海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34项。获得数十个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主持的“区域水盐运动规律和水盐监测预报技术研究”、中科院主持的“石灰性土壤有效磷形态分类分级研究”两项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农科院主持的“洼涝盐渍土综合利用和配套技术研究”等19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研究证明,黄淮海平原远期尚有一倍的生产潜力,近期有三分之一的生产潜力,各种粮食作物中玉米潜力最大。10年里,科技人员建成了黄淮平原小麦、山东与山前平原玉米、淮北平原大豆,以及鲁西豫东黑龙港棉花四大作物成片全国性商品基地。
93位农业科学家成人民功臣
1988年7月28日,国务院隆重表彰奖励了开发黄淮海平原的93名农业优秀科技人员。其中,来自农业部、中科院、林业部、水利部、地矿部5家单位的石元春、贾大林、辛德惠、张雄伟、王树安、王遵亲、程维新、林建兴、傅积平、王明庥等16位科学家,获得一级表彰。石元春、辛德惠、贾大林等9位作为一级科学工作者代表,在北戴河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石元春和辛德惠,因在黄淮海科技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分别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3月,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项目(001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受奖者。科技界骄傲地称其为农业界的“两弹一星”!
科技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愚昧,文明的村庄正在崛起,农大的专家受到了更多农民的尊敬和爱戴。原曲周实验站站长郝晋珉博士说,曲周人已把农大专家的献身精神和敬业精神诠释成曲周精神,并传承下去。
(原载科技日报一版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