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光照原始林
——27位大学毕业生投身海南自然保护事业的感人故事(中)
本报记者 范 建
面对两种等待的选择
27位大学生来自全国9个省市的12所大学。其中,云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合升是山东大汉,足有1米9高。这给他带来不少麻烦。上山科考住帐篷,两三人睡一顶,他只能蜷着腿一人睡。小王风趣地说:“俺的腿长,可以用来丈量埋在鹦哥岭的宝贝哩。”
王合升学的是昆虫学,毕业后就瞄准了鹦哥岭。像是相约,又像是原始林专门冲他而来。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鹦哥岭,奇妙的动物世界在等着他。可是,他的女友更在等着他!
来到这片独有的热带雨林仅一个月,女友就急不可耐地赶到这里。当看到眼前的一切,她的热情和浪漫如寒流一般降到冰点。“怎么会是这样啊!偏僻伴着恐惧,以后有了孩子,该怎么办?走,跟我回山东去!”
这是两样的等待!两种等待在瞬间纠缠着,撕扯着,难分难解。一边是钟情的恋人,一边是深情的事业,王合升陷入了两难的选择。恋人看出来,他,难舍鹦哥岭!
看着女友远去的背影,王合升的泪水夺眶而出。两种等待不可兼得,两种爱只能选择其一。他,还是选择了鹦哥岭。那是他心中神圣的理想,那是他义无反顾的事业所在。
打开神秘宝库的大门
保护森林必先了解森林。努力发现新物种,知晓它们的习性,就能打开鹦哥岭神秘宝库的大门。
在鹦哥岭山谷,大学生们终于发现了以前在任何一个公园所看不到的蝴蝶。成千上万,密密麻麻,一会儿飞向灌木,一会儿飞向花丛。海南从没有过蝴蝶迁徙的记录,这是斑蝶!这是唯一能够长途迁徙的罕见珍贵斑蝶。他们知道,除北美的帝王蝶每年到墨西哥越冬外,很少有蝴蝶漂洋过海。这是一个学术价值极高的重要发现。为了深入研究斑蝶的迁飞,他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连续三年的跟踪监测,记下了密密麻麻的各种斑蝶越冬的重要数据。
水母,是海里的生物,那是课堂的教诲。可谁能料到,海南的大山深处也有水母!2008年,他们在昌化江支流调查时,竟惊奇地发现还有淡水水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形似硬币大小,体形晶莹剔透,像是浮在水面的桃花瓣。他们管它叫“桃花水母”。水母生活的环境娇贵讲究,水温不高于35摄氏度,不能有点丁的有毒物质。稍有不慎,便会夭折。可奇怪的是,在这里,水母总是张着清秀娇小的桃花瓣,安然快活地游来游去。这给他们的研究带来了强有力的佐证:海南中部山区的生态好、水质纯,也更坚定了他们保护热带雨林的信心和决心。
30年前,稀有的淡水鱼少鳞鳜,在南渡江和昌化江都能采到标本,后来就再也没了踪影。副站长陈辈乐博士,是海南水下拍摄淡水鱼第一人。2009年1月7日,他潜入南开河冰冷的河水,终于找到了少鳞鳜。长时间的水底作业,使他体力不支。上岸后,他脸色煞白,浑身发抖,是同伴将他抬进了帐篷。为了科研,陈辈乐就是这样的拼命三郎。
守着伯乐树未能回家尽孝
海南的3月,是伯乐树的花期,也是物候监测的特殊时期,为了了解伯乐树生态学特征,他们守在山里,寸步不离。关键之时,陈辈乐接到了父亲病重的电话,他万箭穿心。让他不解的是,父亲已生病半年,他竟浑然不知。原来,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父亲有意叫家人瞒了下来。眼下,病重的父亲多想看看远离家乡多时的小儿啊。
为了伯乐树,陈辈乐没有选择回家尽孝,而是忍痛整整守着伯乐树2个多月。当伯乐树的奥秘有了结果,赶回家中父亲已是弥留之际。老人故去后,留下了他不能弥补的愧疚。然而,父亲留下的让他“安心保护南疆青山绿水”的遗嘱,又成了他继续奋进的动力。
既收获果实又饱尝艰辛
救助野生动物,是保护森林资源的最好行动。27位大学生,常常把受伤的动物带回来救治。一次,他们在乐东县万冲镇的一家饭馆,没收了一只省级保护动物豹猫,前肢被兽夹夹断,骨头裸露,他们小心翼翼地清创、涂药、换药,一天天地精心照料。豹猫痊愈了,又回到了大自然。一年来,他们成功救助了各类野生动物20多只。
他们每月都要背上帐篷、睡袋、仪器、锅碗瓢盆进山调查,一住就是十多天,最多时40天,足迹遍布鹦哥岭的200多座山峰。因为常下雨,干柴难找,常常是饭煮不熟,只好吃夹生饭。干粮带的不够,就拿野芭蕉心、野山芋充饥。因此,不少人得了肠胃炎。
在收获科研丰硕果实的同时,也饱尝生活的艰辛。然而,对20多岁的俊男靓女来说,最难耐的是在城里的青年享受花样翻新的娱乐同时,深山里的大学生们却默默承受着寂寞的煎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调查记录,还要忍受着饥饿寒暑、野菜干粮、爬山涉水、风吹雨淋、蚊虫叮咬、毒蛇侵袭。
一次,陈辈乐独自在山里做昆虫调查。猛然间,树梢上伸出一只三角蛇头,长长的火红芯子嘶嘶作响,他停住脚步。当蛇慢慢游走后,他悬着的心才舒缓下来。忽然,他的双腿疼痛难忍,原来,几只山蚂蝗又爬进了他的裤腿。
其实,对山里工作的大学生来说,蚂蝗算不得什么。夜间调查,有的同事嘴咬着手电,双手拍照。忽然,嘴里感到一阵麻咸,用手电一照,嘴里已是血流如注,他们这才知道是蚂蝗叮在了舌头上。
愿以一生丈量青山
在他们百折不挠的监测和记录下,鹦哥岭的动植物分布清晰起来:伯乐树、苏铁、轮叶三棱栎、海南油杉等重点保护植物被标记在鹦哥岭的图谱上。海南孔雀雉、山鹧鸪、水鹿、小灵猫等又使鹦哥岭增添了新的朋友;绝迹多年的圆鼻巨蜥、黑熊,又出现在热带丛林中。这一系列珍稀物种的发现,不仅摸清了自然保护区的家底,掌握了热带雨林的生态习性,而且使森林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了重要的科学价值。
27位大学生组成的朝气蓬勃的青年团队,编著了《海南鹦哥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书。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编目、区系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等的研究,具有极高价值。他们发现的一大批新种、新纪录和宝贵数据,为我国热带雨林的保护与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年8月,鹦哥岭保护区的12种珍稀两栖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录,他们在相关杂志发表的十余篇科研论文,部分文章刊登在国际知名期刊,填补了研究空白。他们的业绩,得到国际知名林学家以及院士的高度称赞,获得了省、部(委)和国家级等各种奖励。
鹦哥岭这片世界雨林,因为他们的创造,更美了;鹦哥岭这片稀有的肺,因为他们的保护,更绿了。
那一道道蜿蜒崎岖的山路,每一条,都镌刻下他们坚实的脚印。那脚印,一步一步地丈量着鹦哥岭永无止境的美丽。
(原载科技日报2012年10月17日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