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范建 
部队: 炮2师   
部门: 宣传科 
职别: 新闻干事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小蔡,按你的说法,我注册了,不知行不行,看到后,请回信 
所有篇目(共107篇)

标题:

巧合与谶语  

发表时间:

2012-10-23 12:42:33

更新时间: 

2012-10-31 14:08:11  更新者: 范建

关键词:

战友文学  

  [这是对本篇第 3701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巧合与谶语


                 范 建

 

    这两天看了胜华的文章《历史上不可思议的巧合》(2012年10月21日空六军网)和伟力小说《母女花》。文中出现的巧合和谶(chèn)语,觉得很有意思,便有了想说两句的兴趣。

    生活中有不少巧合的事,每一个人都遇到过。我也遇过两件印象深刻的巧合:与一位在北京有好几年不见的熟人,居然有一天,在遥远的纽约街头碰到了;在一个大学的图书馆里借书,因为想借而不给借,便与那女图书管理员有了龃龉。没想到,晚上要随家人到一个高官家里看望,抬头一看,居然白天遇到的那位女人,竟是这高官太太。尽管尴尬,但相互间却不曾提起,也只是你知我知了。这就是生活中的真实巧合。

    这真实的生活巧合,确实叫人惊奇。于是,源于生活的文学作品,自然就有了“无巧不成书”。巧合构成了故事吸引力。按鲁迅小说做法,文学作品中产生戏剧化效果的奇巧,即是把生活中多人的巧合汇到了作品中一个人物的身上。而构成戏剧性和故事性的手法,就是巧合与谶言、谶书或谶诗的兼用。它不仅好看,而且罩上了意想不到的神秘感。

   本学期给双学士讲课,我试举了两个新闻的案例。其故事的巧合中都带有“谶”的意味。人在说话时,说他“一语成谶”,就是不幸而被言中;就是应验的预言和预兆。从听到以至于最后应验,给人一种恍然的神秘效果。当然,这“谶”源于“天人感应”。把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把它看成生活的必然。多少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增加了文学作品的魔幻效果


    比如,《“留守”的北京知青》(《新华每日电讯》2006-10-22 )——
 

    ……

   “龚凤海插队的地方叫黄陵县侯庄公社龚庄村,让龚凤海感到稀奇的是,龚庄村并没有一名姓龚的,“看来我才是这个村的真正主人。”一语成谶。 ……

    “1979年4月,30岁的龚凤海因落实政策调回北京某公司当司机。然而仅仅一年后,由于生活上的不适应,他出人意料地要求调回黄陵原单位。1983年,35岁的龚凤海和一位当地人结婚,三年后离婚。上世纪90年代初,龚凤海再次萌生了回北京的念头,但最终没能实现。

     ……

    “人生就是这样,该认卯的时候就要认卯。”龚凤海用夹杂着陕西方言的北京话说。龚认为,他们这一代人受集体主义思想影响很深,不会滋生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他们这一代人没走上领导岗位,是国家的损失。

    “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无法想通,自己当年为什么要来到龚庄村? ”

    另一篇是深度报道《诗人马骅之死》(2004年7月8日《南方周末》)——

    “2004年6月16日晚上,马骅在他8平方米的简陋宿舍里招待朋友,酒酣之余,他拿起吉他唱歌,弦拨了几下突然断了。朋友说,把它接上吧,马骅说,算了,由它去。

    “就在这个晚上,几乎同一时候,马骅最好的朋友之一,从前的校园歌手许秋汉,在母校北大的舞台上,也弹断了琴弦。

    “四天以后,马骅在明永村四川景区公路,距澜沧江桥300米处遇车祸,被抛入滔滔江水中。而那把断弦的吉他,还静静地摆在梅里雪山脚下的明永村小学二楼那间老师宿舍里。

     ……

    “胡续冬说,我始终不相信,他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我一直觉得他是通过澜沧江到越南去了。也许有一天,在西贡的街头,你会看到一个三轮车夫冲你一笑,给你一拳,那就是马骅。

    “韩博则说,如果马骅回来,看见我们这里把他塑造成了英雄,他一定会欣然接受,然后游戏一场。诗人不死,只是悄然退隐。”

    这两篇通讯,都因为主人公说过了一句话,最后应验了,就是一语成谶。

    北京知青龚凤海是因为姓龚,来到了没有一个姓龚的村子,他说“我才是这个村里的真正主人”。龚凤海几度想回北京,但正是这个北京知青,最终却一辈在生活在不是他的根的龚家村。

    而诗人马骅死前,曾弹他心爱的吉他,把弦弹断了,断弦即是死亡的伏笔。主人还说,“由他去”。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的在北大的好友,竟也在同一时刻的演出中弹断了吉他弦。这也是一个预兆。四天后诗人死了。这也应验了“由他去”。

    谶语在这里出现,除了有神秘感,还有一份凄迷和哀怨。有一唱三叹的功效。

    再看谶诗,更让人震惊。
  谶纬神学在西汉末年的哀、平朝代兴盛,王莽与刘秀分别利用图谶符命,
作“改制”、“中兴”之据。到了东汉,谶纬神学思想占了上峰。  

    著名谶诗出于隋炀帝之手。当年为开凿运河,他乘凤肪首下扬州,一日兴得诗曰:“三月三日到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意欲持钓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

    炀帝对此诗喜不自胜,交乐工谱曲,宫女合唱,正在炀帝得意之时,有识见者暗中惊讶不迭。可皇帝在兴头上又不敢直说。那“鲤”与“李”同音,深藏大祸的。此时李渊已成气候,那诗里分别有李渊“化龙之意”呵。紧张之余,却见炀帝诗兴大发,作《索酒歌:“宫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焰奕红辉。”。

    炀帝成天沉迷酒色,强令宫女天天咏唱。没想到,李渊已是兵临城下。更没料到,炀帝竟躲进了迷楼自尽。唐兵真的火烧了迷楼。此诗应验,就成了真格的。这是历史上的“一语成谶”。

    战友龚伟力的小说《母女花》(2012年10月20日空六军网),也有谶语的伏笔——

    “林湘:‘找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呀!华侨有钱啊!对了,丽娜过两天人家给我介绍了个香港的,要去见面,你陪我去好吗?’

    ……

    “丽娜忙着躲开:‘好好,我陪你去,陪你去,还不行吗?要是人家看上了我,你可别怪我抢你的老公啊!’

    “林湘:‘我才不怕你抢啊,就怕你不抢啊!’

      ……

    “非常不幸,丽娜的话,不幸被言中。这又会翻起怎样的风浪?掀动怎样的风波?抑或刮起怎样的风暴?”

    这就是新闻故事和诗与小说中运用巧合与谶语的效果。巧合本已引人入胜了,再加上谶语,又添一道神秘色彩,就更吊读者的胃口。这就是故事与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评论(共 11 篇):

   

共 11  篇,第2/1页 首页  上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2 18:09:57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