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老照片天安门照片天安门图片天安门历史照片天安门广场图说
天安门,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之意。几百年来,天安门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在这里,明清皇帝“金凤颁诏”,“五四运动”旗帜飘飘,日本推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口号;在这里,国民政府挂出蒋介石画像,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青年人打出了“小平您好”……
天安门自清末以来,见证了数次“城头变幻大王旗”。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凌晨在天安门,联军遭遇清兵顽强抵抗。而此时,慈禧和光绪从西华门出逃,最后到了西安。图为天安门前的八国联军士兵。
在西安待了一年之后,慈禧和光绪于次年回到北京。此后开始推行“君主立宪”,废科举、办学堂、建立西式法律制度。然而,一系列的改革并没有挽救大清帝国。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门颁布溥仪的退位诏书。图为1916年的天安门。供图|萧沉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取代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总统。袁意欲恢复帝制而未成。1917年7月,张勋率辫子军在天安门前演了一场复辟好戏。而两年后,“五四运动”爆发,它和此前的“新文化运动”一起,成为近代中国追求民主、自由的开端。图为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游行的学生。
五四运动从北京很快扩展至全国,福建人民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1919年11月12日,福建发生“台江事件”,日本人沿街打砸抢、制造事端却反诬中国人所为。1919年11月29日,北京高校学生3万余人于天安门前集会,声讨日本人的暴行。摄影|西德尼·甘博
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当时的北京都在北洋军阀手中,天安门前你方唱罢我登场。袁世凯、皖系、直系、奉系军阀先后成为北京政府的主人。直到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天安门从此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个风景。图为1933年左右的天安门广场。摄影|赫达·莫理循
好景不长。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攻破宛平城。7月29日,日军踏进北平城。12月13日,南京陷落。北平的天安门上,挂出“祝南京陷落”的牌子。这座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之义的天安门,如今已落异邦之手,惨遭凌辱。供图|秦风老照片馆/FOTOE
南京陷落的第二天,1937年12月14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王克敏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汤尔和为议政委员长,董康为司法委员长,管辖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北平、天津两市。图为天安门前,被迫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市民和学生。供图|秦风老照片馆/FOTOE
此后,经历了八年的抗战。直到1945年8月北平光复。12月1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飞到北平。天安门城楼上早已取下了“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标语,挂上了蒋介石画像和“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蒋的座车开进天安门广场时,十万青年热烈欢迎。图为1946年,路过天安门的学生。
历史总是让人难以有喘息的时间。1948年10月,蒋介石再次来到北平,这一次是指挥辽沈战役。三个月后的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北平和平易主,蒋介石和北平从此再无缘相见。图为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划时代意义的一天终于来临。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从此,天安门成为新中国政权的象征。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阅兵式,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命令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对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图为阅兵式上骑兵经过天安门前。供图|FOTOE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进行了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以及三大改造。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军队建设上,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1955年的国庆阅兵是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图为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坦克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摄影|齐观山
到1956年,新中国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图为1956年,天安门广场,北京市手工业者游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这一张,天安门城楼上依然没有毛泽东画像。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上肯定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在国家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为主体的情况下,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为补充。图为一个小贩坐在天安门广场上卖萝卜。
中共八大召开两年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大炼钢铁”、“以粮为刚”、“以钢为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成为当时的口号。图为1958年天安门广场上的民兵。摄影|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1966年5月,文革爆发。“批斗”、“示众”成了“反革命分子”的家常便饭。1968年起在各地、各系统都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在教育和文化单位控制局面,维护秩序。图为文革期间,天安门广场上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红卫兵是文革期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以青年学生为主。他们盲目、无知、破坏力强,以“破四旧”的名义修改路名、焚烧图书、捣毁文物、抄家侮人、冲击党政机关。图为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毛泽东曾先后八次接见红卫兵。摄影|翁乃强
红卫兵极端推崇毛泽东,毛就是他们的信仰和宗教。这些红卫兵后来成为上山下乡的主力。图为1966年10月5日,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参加革命大串连来到北京,自发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天安门广场表演颂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忠字舞”。摄影|李振盛
轰轰烈烈的红卫兵运动在70年代初趋于平静。1971年,仍然与苏联处于交恶状态的中国开始寻求与美国的关系,“乒乓外交”和基辛格访华,预示着中美关系解冻。1972年,尼克松访华。图为1971年天安门广场上的口号。摄影|William A. Joseph
与美国建交的第二年,即1973年9月,拖着带病身躯的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接下来的三张都出自随行的玛格南摄影师布鲁诺·巴比之手。这一张上是几张年轻稚嫩的脸,尽管已经到1973年,仍然有红卫兵进京,到天安门瞻仰他们心目中的毛主席。摄影|Bruno Barbey
文革十年是中国服装史上独具审美倾向的十年,蓝、灰、绿一统天下。图为1973年天安门广场上的青年。穿绿军装、戴绿军帽、挎“为人民服务” 包,是那个时代的时尚标签。应了毛泽东那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摄影|Bruno Barbey
在蓝灰绿大行其道的岁月里,出现一抹亮色已是不易。而一群人一起穿格子上衣、花裙子,绝对是“挡不住的春光”,晃眼地靓丽。图为1973年,在天安门广场上欢迎来访的法国总统蓬皮杜的人们。摄影|Bruno Barbey
文革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个神秘的国度。西方摄影师的记录表达了他们观看的倾向性。另一个例子是: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来华拍摄《中国》。这部长达3个小时40分钟的纪录片,后来所遭遇的大批判让他不知所措。图为1973年的天安门广场。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文革后期,1974年,“四人帮”发起“批林批孔”运动,将矛头对准周恩来。早在1972年,周恩来就罹患重病,1976年1月8日撒手人寰。图为1976年4月4日,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讲演者事后被抓,天安门事件平反后被释放。摄影|李晓斌
周总理与世长辞后,1976年清明节,人们写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诗词,在天安门广场悼念他。这些诗歌有的被当场朗诵,有的被张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有的被私下传抄。人们借诗歌表达对总理的怀念、对时局的不满。图为1976年4月4日,在天安门广场传抄诗歌的人们。摄影|李英杰
继周恩来去世后,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举国同悲。图为9月10日的天安门前,毛泽东画像披上黑纱,人们鞠躬悼念。
毛泽东逝世后不久,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浩劫至此结束。图为1976年10月7日,在天安门广场自发游行、欢庆“四人帮”被粉碎的的群众。摄影|李晓斌
1976年11月24日,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庄严举行。华国锋参加了奠基仪式,亲自为纪念堂基石培土。整个建筑工程于1977年5月24日完成。毛泽东遗体的水晶棺于1977年8月29日移入堂内。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着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反对“两个凡是”的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图为1984年,国庆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打出的“小平您好”横幅。”摄影|王东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天安门前迎来大批中外游客。图为1985年,法国演员卡米耶·德·卡萨毕安在天安门广场拍照。她的旁边,中国人的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意。人们终于摆脱了文革带来的政治和生活中的束缚,开始放松、有所追求。摄影|Raymond Depardon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一便是对美、对时尚的追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刚落下帷幕,法国人皮尔·卡丹就来到中国,打开了中国服装时尚的大门。从此,国人的服装不再仅是蓝绿灰,不再只有中山装和绿军装。图为1986年,天安门前金水桥上的模特表演。摄影|王文澜
在天安门前留个影,从五十年代至今,一直是国人到此一游的必备纪念品。如今,人们也乐于与广场上的武警合影。天安门从1651年重修,至今三百多年,巍然依旧。图为1993年,走过天安门前金水桥的武警。摄影|Gueorgui Pinkhasso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