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拉松前天刚经历了5个多小时“秒杀”1.8万个全、半程参赛名额的疯狂,2015年香港马拉松赛昨天出现类似一幕:报名启动不到1个小时,1.5万个全程名额被一抢而光。回顾上周的深圳马拉松、上月的杭州马拉松、上半年的重庆马拉松,放出的参赛名额都是一个结局:被秒杀。今年,国内举办的各类马拉松赛事将史无前例超过50场,但供需之间的强烈反差还是让人吃惊:马拉松如今咋这么火?
超越体育范畴
“我在1998年就开始参加上海马拉松,那时鲜有人问津,办赛方还到处拉人去比,给现金、送跑鞋。当时哪知道如今连名都报不上。”65岁的南京路长跑队成员夏正贵说。
老夏也意识到,这些年来,在他身边一起奔跑的面孔,正在悄悄发生改变。“过去,跑步还是退休的中老年人、蓝领工人唱主角。如今,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其中有学生,有白领,甚至还有很多‘金领’。”究其原因,民众健身意识的觉醒是首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再只关注物质需求,对于健康、休闲以及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越发热衷。马拉松,成为“新生活”的最佳平台。相比足球、篮球、网球等运动,跑步成为绝大多数人锻炼的第一选择。
马拉松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很多都市人释放自己的渠道。格子间、朝九晚五、加班、压力、没空吃饭……隐匿在时髦穿着和体面工作之后的,是不为人所知的压抑、孤独和困惑。马拉松唤醒了都市人自我挑战的意识,哪怕只是走到终点,哪怕只是快了一秒,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一种动力。
赶时髦促社交
如今,年轻人都喜欢通过社交工具进行交流。微信、微博等,促成不少年轻人跟着潮流跑步。林佳鑫是位年轻的公务员,他就是通过“微信”跑了起来。“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好几个朋友常常晒自己跑步的路线和成果。有一次我随便问了一句,就被拉入伙了。现在自己跑、自己晒!”
马拉松报名人数的井喷,和跑步社团的带动也有很大关系。设计师周圆4年前看了一部跑步题材的电影《怒火攻心》,一下子脚痒痒。当晚,他就出门跑了2.5公里,从此爱上了夜跑。后来他索性组建了一家民间跑步俱乐部,取名“DarkRunners”,成员也从最初的4个人到现在超过40人。大华长跑队1994年成立时,只有几个老人家,如今壮大到近300人。类似不断扩军的跑步社团,上海还有很多。
当然,跑步也展露中国人喜欢扎堆的特点。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自我认知有许多不同。在跑步“中国式扎堆”中,西方跑友更多展现“性格独立的我”,中国跑友更多展现“互相依赖的我”。
门槛低是误解
报名火,说明跑步的人多,这当然是好事。不过,盲目报名、盲目参赛的跑者,风险很大。
“马拉松赛对人的体能要求非常高。有的选手平常锻炼很少,赛前准备活动又不充分,突然进行极限负荷运动,身体容易出现问题。或是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存在潜在疾病,通过马拉松却会诱导出来。”国家中长跑青年队主教练李国强表示,“马拉松的门槛其实一点也不低。”
近些年,国内马拉松比赛的猝死事件频发。去年的上海马拉松,记者采访过一位大学生,他平时很少涉足长跑,仅仅因为“跟风”而想报名,“身边很多同学都在说马拉松,我也心痒痒,毕竟这是一种时尚,很想满足自己的一点虚荣心。”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年轻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无可厚非,但马拉松的风险,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