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记忆
早些年在我们老家,人们都把正月里走亲访友叫出门,都从正月初二开始。初一是传统的“耍日子”,要是出门不仅乱了“耍”的规矩,还惹的出门和伺候出门的有些心烦,所以无论谁家排列正月出门顺序都把正月初一空出来。
初二之后的几天里出门的最多,几乎所有的山间小路、村际的路上都能看见出门的人络绎不绝,看上去甚为壮观。
正月出门,即是不约而同的一个重要民间习俗,又是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礼仪传承。出门的顺序一般初二是女儿、女婿走娘家的日子,这一天是比较一致的。从初三以后就是七大姑八大姨家了,不分主次。
源于传统和实际需要,一般出门都是男人,女人在家应酬来客。出门的有吃有喝当“贵客”,在家的伺候客人做“佣人”,悬殊太大,明显不公。奇怪的是,几乎所有女人对伺候出门的分工从来没有意见,相反都认为很正常。
正月出门不比往常,绝对不能空手去,必须随身带些礼物。我们这里都兴背箢子,箢子里也没啥好东西,多是二十几根油条,条件好的人家是几包饼干。过去出门一没车坐,二没自行车骑,全靠两条腿一步一步往前挪。远的亲戚就要早起早走赶几十里路程。
我小时候最爱去的就是二姨家。她家住在城南三里庄水库中心,三面环水,南边为路地。我家住在城东边,相隔二姨家十几公里。一般吃完早饭跟着哥哥背上箢子就走。绕路地走基本中午十一点到,但为了节省时间都是冒险滑冰过去。滑冰很有意思,哥俩解下腰带(一般都是破布撵成的小绳)拴在箢子头上慢慢拖着往前走,生怕摔坏了箢子里的礼物,就这样也几乎一路跟头。滑冰很刺激也很胆颤,基本上二十几分钟过去,到对岸时就像打了胜仗一样高兴,这样十点多就到了。吃完中午饭二姨是不会让我们哥俩走的,必须住一宿,第二天吃完早饭背上箢子口袋里揣着二姨给的几毛压岁钱就往回走,二姨千叮咛万嘱咐不让滑冰一定走路地,但为了早回家偷偷地又去了他们村西然后滑冰过去(因西边水面最窄),一路欢歌唱到家,因为口袋里有那几毛压岁钱。
正月出门带礼物都是走过场,一般带去的礼物又原封不动的背了回来,有的人家还会利用来客的礼物去出比较近的一个门,回来也不耽误来客往回走。
时过境迁,万象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正月出门也不同了。现在一般先打个电话预约,看路程远近开上自家车出门,大多亲戚二十几分钟就到了。现在礼物基本是酒或者是红包。从农村长大的我永远忘不了过去的正月出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