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年前的追忆
三十九年弹指间,风侵雨啄去华颜。
少小壮怀凌霄志,义无反顾出乡关。
戍疆守土伴霜月,报国投颅谁胆寒。
鬓衰顶雪人虽老,边紧召咱一马先。
(酒后噙泪一挥而就,未顾及对仗粘对,惟求意韵。)
今天,我们山东鱼台空24师的部分战友在鱼台县城小聚了一下,到了约30人。都尽60岁的人了(有的已超过60,因那时18至22岁都可以参军),有的已多年不见,今天见面后感到无比亲切,大家畅所欲言,无话不谈,仿佛又回到了那年轻的军营,那火热的时代,那艰苦的岁月。
三十九年前的今天(1976年3月3日),我们鱼台的这批兵这时候还应该在从济宁去唐山的火车上。如果是按中午吃饭的时间算,这个点不是在德州就应该是在沧州的兵站停车吃饭(如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沧州)。
1976年,我们这批鱼台的空军新兵共179名,3月1日在县城一个澡堂集结,洗澡换衣服,晚上全县在县礼堂召开欢送新兵大会,我担任新兵一排一班班长,并代表全体新兵在大会上发言。当时是豪情满怀,激情奋进,大有精忠报国,壮志凌云之势。3月2日上午,阳光明媚,春风和煦。9时许,整个县城人头窜动,万人空巷,敲锣打鼓,夹道欢送我们。10几辆上面带蓬子的大解放一字排开,为实壮观。我第一个跃上了车。送行队伍里,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家人们个个依依不舍,牵衣扯扣,千叮咛万嘱咐,洒泪惜别。车慢慢开动了,大家挥舞的手却久久不愿放下,直到车走远了,送行的人变小了,才见人群慢慢散去。我们这些土的掉渣的农村孩子也就慢慢登上了军旅之途。从此,对有的人来说,也就把家乡变成了故乡。
那时候的路很差,根本没有柏油路,从鱼台到济宁60多公里的路程,颠簸了三个多小时,到济宁兵站下车吃午饭,饭后就上了闷罐车。车箱里啥也没有,就铺了一层稻草,有一个大桶,可以小便用。白天车箱门没有全部关严,车箱里算是有点光亮,天黑下来就把它给关死了。睡觉就把被子打开,睡在稻草窝里。那时候没出过门,车到哪里也不知道,反正是让上车就上车,让下车就下车,让吃饭就吃饭,让睡觉就睡觉。刚才说过,3月3日的中午饭可能就是在沧州吃的,因为后来知道,在沧州还下去了几个兵,分到了雷达3团(还是导弹3团),没几年这个团就撤编了。一直到3月4日的下午两三点钟,闷罐车才晃到了唐山。在唐山火车站下车后,又已有十几辆大解放在此等候。当天唐山的天气不是太好,比我们鱼台要冷很多,每个新兵发了一件旧大衣,有的已经很破,我赶上了一件斜纹直兜的土黄色的老式大衣(不是绿的),虽然很旧,我却很喜欢,因为一共没几件这种大衣。这件大衣一直跟到我提干才交上去,中间有好多人想给我换我都没答应。
我们从唐山火车站穿上大衣又上了大解放,也不知是往哪个方向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就看到一个一个小山头了(后来才知道这一片是遵化县的党峪)。又走了好一会,把我们拉到了一个山的背后,命令下车。我们一个个跳下了车,列队,由新兵连的班长(由老兵担任,这时我已被降为副班长)将我们带到了新兵宿舍。我心里直犯嘀咕:不是说我们是北京兵吗?怎么把我们拉到山沟里来了?忍不住还是问了班长一句。班长是江苏武进的,73年的兵。他说:是呵,我们是北京兵呵,北京军区呀!那这里离北京多远呀?不远,300多里。还好,不算远,以后可能还有机会去北京。心里稍稍踏实了一些。
开饭的时间到了,副班长负责打饭菜,这活当然就是我的了。一个班一盆菜,一盆饭,端回来各班再分,饭不够还可到大盆去盛,去晚了可能也就没了,菜就这一盆。我们这批兵有好几个省市的,除了我们山东兵之外,还有北京的、河北石家庄的、海南琼海县的(当年归广东省)。到了新兵连后就把我们都打乱了,一个班哪儿人都有。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一个琼海兵,看到红红的、圆圆的米很好看,也不知道是什么米,上去就满满摁了一大碗,接着就狼吞虎咽地往嘴里扒,没等往下咽,就全吐了出来,边吐边喊:这是什么米,怎么卡嗓子。他哪知道这不是他海南的稻米,这是好看不好吃的高粱米。别说这个海南兵没见过高粱米,就是我也没见过这种高粱米,确实难以下咽。没办法,难以下咽也得咽,不吃饿呀!当年有的南方兵吃不惯高粱米,吃不惯馒头和发糕,饿的掉泪,逮住一顿大米饭就使劲往肚里嘬,尽管也不是好米(不是粳米,都是南方三季稻的线米),他们感到还是比馒头、发糕好吃。
今天我准备了个小黑卡相机,没想到却派上了大用场,发上来几张照片,战友们看看有你们熟悉的不。说实话有的名字我一时也叫不上来了。
1、今天聚会到了28名。是现在福建发展的原70团航医隋云(右五)主持邀请的。
前排左起:陈桂岭、王昌安、宋克亮、张德贵、赵殿记、隋云、赵永法、马淮海、赵正民、樊存海。
后排站立者左起:王印平、赵传举、赵加民、冷振印、朱德东、刘炎、闫繁俊、仇广礼、王道明、吕金宝、宋万昌、单成江、胡茂松、刘复合、王鸿鹏、王启华、王军。
2、多年不见了,来我们干一杯。(左起:王鸿鹏、仇广礼、隋云、赵殿记、王军、吕金宝)
3、这一桌也很热闹(左起:王启华、王昌安、赵加民、赵正民、胡茂松、宋克亮[省书法协会会员]、樊存海、王道明、陈桂岭、单成江)
4、左起:王印平、马淮海、刘复合、刘炎、阎凡俊、赵永法、冷振印、宋万昌、张德贵、朱德东。
5、各聊各的,互不干扰。
6、这哥俩得有20多年没见了
7、这哥俩拉很很专注也很投机
8、这哥俩肯定是在互留联系方式
9、“二民”(中二位,赵加民、赵正民,原来都是72团的标图员、记时员,与隋云也是多年不见了)来敬酒。仇广礼:你们喝,我监督。
10、左起:赵加民、王鸿鹏、赵殿记:我们哥仨干一个
11、刚发现,“二民”敬酒,是一个倒的一个喝的,分工明确。
12、看的出来,这哥俩虽在一个县城,可能也有些日子没见了,具体有多长时间没见,看样子也很难想起来了。别紧想了,怪费脑子的,还是喝个酒吧。
13、王军、王昌安:咱两个发小加战友喝个吧。
14、看这俩亲的,你们就不怕别人羡慕嫉妒恨。
15、这是书法家宋克亮为隋云送的一幅墨宝
16、握手惜别
17、这俩有点依依不舍。中间的刘复合酒有点上脸。
18、咱让老姚给来个正规的。好像从来就没正规过一样。
19、隋云:我们也来个正规的。隋云今天有点激动,喝的也不少(本来酒量也不大),由于一个人在外打拼,与有的战友都30多年没见过面了,今年是他的本命年,60周岁了,明天就去原单位办理退休手续。
20、这张右三换了个我,其他不变。
201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