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故事 创作的尴尬 (下)
来到师里创作组以后,我一直勤奋地工作着,奋笔疾书。当时好像写了一个军民雨水情的独幕剧、快板书、相声段子、山东快书什么的。独幕剧的创作思路比较顺,不到10天的功夫就写了30多页。
和我同在创作组的还有一位当年在灵丘场站多才多艺大名鼎鼎的人物(偶然听说他已经在2012年因病辞世,让我唏嘘不止),当时我们一起配合,我写的东西要先给他看,然后由他根据我写的剧本内容尝试着表演,看看是否在舞台上有戏,或者哪些内容需要修改和调整。然后我根据他的判断和反馈,再进一步深化完善写作的内容,直到作品完成。
然而,让我没想到是,当这位老兄第一次给我审稿时竟然说了一些跟剧本内容毫无关系的话。“建平,咱们从基层连队上来不容易,咱不能把半年的活2个月就干完了。你想啊,像你这么玩命,估计咱一个月就得吹灯拔蜡,打道回府。”
这位给我建议的老兄大名叫徐晓舟,是位来自安徽合肥71年入伍的老兵。当时我们在创作组的时候住在一起,每天谈天说地,他拿我当兄弟,两人基本无话不谈。我知道他这么说有他自己的道理,出发点虽然有点负能量,但也是真心为我好,于是我诚心地问他:“那我怎么做啊?” 这位战友一脸正经的说道 “咱要干,咱要苦干,但咱更要巧干。你必须适当放慢创作进度,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创作的质量,同时又可以把创作的时间延长,如此一来,无论对工作,对创作,对咱自己都是最佳选择。”“可我都写了这么多了啊! ”我有些不知所措了。”“这好办!我给你支个招儿,你把写好的东西压在铺底下,每次领导来检查进度的时候,就提前拿出几页应付一下就行了。”
平时常听人说,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我在宣传组毕竟就是个大头兵,晓舟是干部,他应该是管我的人,我领会了晓舟战友的意思,于是就照着这位仁兄的意见做了。
您猜怎么着?效果还真不错!每隔几天,师部的宣传干事或师里宣传科长来检查进度,仔细看看我“刚刚”完成的那几页纸后,脸上露出了慧心的微笑。“进度不错,每次来检查,看看你们都有新的收获!”其实领导当时真的是被我们蒙在鼓里,因为还有好多页早就写完的东西,都静静地睡在我的床垫下边呢!(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