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照亮人生
人从幼时看图识字起,就开始了文化启蒙过程。小时候读书,记忆力强,所读内容往往不甚理解。少年时,我曾翻阅过一本精装的《亚西伟人轶事》,过目的文字部分早已化为烟雾,头脑里没留下一丝痕迹,只是其间有两幅插图至今记忆犹新。一幅是田园画:一个清纯少女,伫立在浓密的树冠之下,清澄澄的水流,绿茵茵的坡地,阳光,蓝天,云朵,山影,恍如梦境令人陶醉。以至后来读到桃花园和伊甸园的故事时,都会想到这幅画。另一幅是一组漫画,画着一个人在太阳下朝着正反方向行走留下身影的两种情景,注释是,迎着太阳而行前途一片光明,背着太阳而行前途一片黑暗。当时只是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这组漫画的含义。之所以记忆犹新,我想大概是心灵的感应已潜入大脑皮层吧。
也许正是这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性,在阅读生涯中,我一直对文学作品怀有浓厚兴趣。就拿诗词来说,你看,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那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何等壮阔磅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发表的《沁园春.雪》,一时震撼山城,那种指点江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学作品就是这么神奇,它通过情调各异、五光十色的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用形象和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让人获得艺术和审美享受。长此以往阅读好的文学作品,人的情操怎能不受到陶冶呢?
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需要把握正确的立埸、观点和方法。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错综复杂现象。一谈起马列主义道理,总有人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私下里,以至在公开场合,一些人谈到历史事件、时事政治和社会新闻,偏爱津津乐道那些“政治八卦”、“娱乐八卦”,或者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煞有介事地对道听途说的事情发点奇谈怪论。明明反腐败是民心所向,他非要说这是政治权力之争。明明改革开放让老百姓越来越多地分享到红利,他眼中却处处是阴暗面。可见头脑里如果缺乏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便难以辨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说起来,国之大事、重大社会事件,谁人不关心?我觉得,涉及宏观话题,还是出言谨慎为好,若把这种关心放在多学习研究点社会科学理论、多看点参考资料、多关注点新闻报道上,岂不是更好的方式?
《三字经》、《千字文》、《名贤集》等启蒙读本,曾在“文革”期间当成反面教材拿来批判,后来我才体味到其中显现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走过蹉跎岁月,方知自己对国学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儒、释、道三教的细致品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儒家积极进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是儒家的观念,也包含道家的思想。吾辈不达,当潜心读书修身,诚然,“位卑未敢忘忧国”,同样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阅读引人掩卷而思,由此认识世界,审视社会和人生。因书及人,不由使我突发感慨:人既渺小,又是多么伟大!说其渺小,人只不过是地球一物种。说其伟大,在于人不仅有思维发达的大脑,还有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正因为如此,从自然界到社会领域,大到宏观,小至微观,浑沌乾坤任人主宰。在改变世界同时也改变自己的过程中,人可以穿越时空,追溯远古,洞悉当今,昭示未来,其中文字的作用不可估量。书籍积累了人类智慧,智慧的人类文字不朽。
电脑、手机的迅猛普及,使社会生活的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它给人带来便捷,但铺天盖地的信息“海啸”也挟带着嘈杂的噪声。如今低头玩QQ、微信的圈子为数不少,而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看报者似乎并不算多,知识也碎片化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致使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们越来越留恋和羡慕起城郊和乡村的风光。倒是钻在书籍里,依然可以求得一片清净。
庄子曰:“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置身于喧嚣的世界,我甘愿守着寂寞,让书籍充实自己的生活空间,在阅读中探访古今中外,静观历史和时代风云;在阅读中解惑释疑,求得真知新知;在阅读中品尝经典名篇,吸取文化精髓;在阅读中聆听先贤、大师教诲,领悟做人真谛,让阅读照亮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