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故事66 创业之路1 《万事开头难》
离开公司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了些积蓄,所以暂时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我感觉有这个基础对于扔了铁饭碗出来创业的人来说确实是个必要条件。如果出来自己干,每天总是担心自己或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心里会特别不踏实,这样下去,不仅对家庭不负责任,而且也会使自己缩手缩脚,创业成功的机遇估计也会因此渐行渐远。
自己原来一直做外贸,出来自然也是先做点与对外贸易相关的事情。由于国家当时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的法人或投资人必须是外籍身份或港澳同胞,所以国内公民自己注册的涉外商务机构当时大多都采用了“借船出海”的变通手段。普遍的做法是找一家外国公司,先成立一家外资机构在中国的代表处。逐渐成熟了再重新注册成立一家涉外公司。多年负责外贸出口业务,找一家这种关系公司并非难事,毕竟不用对方公司出人出钱。
开始在天津注册的外资机构代表处叫香港萃青织造有限公司天津办事处。按照当时国家规定,外资机构代表处必须有一位外籍或港澳人士出任首席代表。尽管这个代表处的运营都由我自己安排,但由于国人的身份所限,只好找了我的好朋友香港萃青公司的沈志辉先生出任首席代表。
代表处商业登记需要有注册地点和办公地址,为了对外运营的形象,自己当时选择了天津著名的涉外酒店利顺德大饭店的一个包间作为长期租用的办公地址。这个房间从风水学上来讲是个不错的选择,这家宾馆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百年外资历史的涉外饭店,中国历史上近现代的名人都曾在此下榻。我当时租用的这个房间就是当年护国将军蔡锷和小凤仙曾经住过的地方。后面是天津的海河,拢聚着来自八方的财运,饭店地处解放路金融街,左邻右舍汇聚着多家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窗户对面是当年英租界安静的维多利亚花园,出去百步就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早年英国开滦煤矿矿务局旧址 - 天津市政府办公大楼。我租用的这个位于酒店一楼近70平米的大房间,恰恰处在这栋老式英式建筑的拐角处,也是这个饭店唯一具有单独对外出口和外挂大露台的房间。房子虽好,但租金不菲,每天的房租差不多相当于我在公司一个月的工资。
办事处对外正式开张的那天,我请来了香港萃青公司的几位老板,天津外企服务总公司的领导,我原来公司的总裁和许多原来科里一起工作的同事。开业酒会在利顺德饭店的西餐厅举行。我跑前跑后地招呼着大家和来宾入座,沈先生那天喝了不少洋酒,还一直在即兴唱着经典的英文老歌。大家玩的特别开心,开业酒会圆满成功。
办事处正式运营后,我开始自己接了几个毛织品的订单,对外签约,自己跑工厂,下单催货,出口结汇。同时也帮助萃青公司在国内找一些货源和出口欧美的纺织品配额。由于办事处并非经营机构,不能对外开具发票,所以运营之初,要花很大精力通过变通的方式,摸索着往下走,基本上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实在不行,找关系融通。当时运营这个代表处,也花了不少冤枉钱。 按照当时外企服务公司的规定,我必须要先把自己每月工资预先打到他们的专用账户上,由他们再扣留一部分管理费,同时还要扣除替中方雇员代缴的各种保险费用,剩下的部分才作为实际的工资返还到自己手中。除此之外,还要按月给外企公司缴纳首席代表的“份子钱”。
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收获,代表处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生意有了不小起色。每天白天忙业务,晚上忙接待应酬。利顺德的餐厅几乎成了我的食堂。我那间办公室也自然成了接待站。当时好多家庭都没有洗澡的地方,我租的那个房间又有一个特别大的卫生间和24小时的热水,因此,我那也成了很多关系和朋友们经常过来洗澡的“公共浴池”。经常是里面一拨正在洗着,外面两三拨等着洗的。都洗完了,大家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地一起去餐厅聚餐喝酒聊天。事实上,代表处的那个房间基本上相当于我当时公关部长的作用。
一年多过去了,生意有了积累,期间原来公司那位对我颇有成见的王总也经常过来找我坐坐。有时也递给我不少按正常的财务制度在我原来公司不能报销的发票单据什么的,主要是王总请家人和自己私人关系的吃饭的一些饭费发票,我都没说二话,立刻给予了报销。虽然当时离开公司后并没有求过王总做什么业务,但一想到他当时批准我停薪留职,自己能顺利地出来创业,还是心存感激。
业务发展很快,出口结汇,工厂结算,成本摊销,银行往来,单靠原先的那个代表处的模式已经不行了。于是我计划将原来的代表处改为正式的外资公司。当时外资公司的注册也需要也需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投资款必须打给境外,然后以境外公司投资的形式,再将注册公司所需的资本金汇入国内。于是我还是找了沈先生,想请他出面以他香港公司的名义在天津注册成立公司。虽然注册公司需要注册资本,但我还是那个前提,不需要香港投资方出一分钱,本来这事属于水到渠成,谁知道这次却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和波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