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新印象:六、良好的交通秩序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交通秩序之好,对于我们这些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来说,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近两三年来,我去过香港,到过欧洲,虽说那里的交通状况也都井然有序,但这次来到澳大利亚、新西兰一看,这里良好的交通秩序,更加令人叹为观止。
在城市繁华的大街上,车来人往好不热闹。只见交通信号灯红绿交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安全礼让,相得益彰。一切都是那么秩序井然,那么自觉自在。但是很少能见到警察,就算是很大的路口也没有交通警察值守。可也就奇了怪了,在没有交通警察和交通协管员管理的情况下,我们在十几天的旅途中,居然没有看见过一次交通事故。
途经小镇的一条公路
感慨之余,我想这恐怕要归功于人们高度的自觉性。在那里,不管是车辆,还是行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严格按照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识物通行。
譬如说,在交通路口遇到红灯,车辆和行人都会自觉停下来等候,即便是没车没人也不会擅自闯红灯。在欧洲时我还曾见过个别老外,看到路口没车就闯红灯过马路。这次在澳洲,除少数中国(或亚洲)游客有类似情况以外,再没见到过有当地人闯红灯的现象。
那里规定,在人行横道处,原则上是车辆让行人。所以在有信号灯的路口,行人从人行横道过马路时,不必担心过不去,只要还没有走过去,即使是变了信号灯,车辆也不会与行人争道抢行。而在不设信号灯的路口,车辆则一律让行人先行,你只要站在人行横道的路边,不管你走没走上马路,汽车过来都会停下,让你先走过马路再起步。
忙碌在墨尔本的大街上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执行交通法规相当严格,并且无论是谁,一视同仁。出了交通事故,就要严格按照交通法规办事,不管是车辆,还是行人,谁不遵守交通法规,就要由谁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而对方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即使是责任人遭受了重大损失也不能例外。
这里还有一条非常值得赞赏的规定,就是在城市里,汽车、电车等一切车辆一律不准鸣喇叭。所以这些天里根本听不到喇叭声,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噪声污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到特别舒服。
由此使我联想到纪念改革开放30年时,我国一位经济专家在电视上谈话时,讲到过这么一个实例:在实现桑塔纳轿车部件国产化的进程中,我国自主生产的部件,必须得到德国大众公司的质量认证。他们对中国生产的汽车喇叭,要求的平均寿命,比国际标准长出了一倍。开始我们不能接受,认为这是故意刁难我们。但是后来考虑到自己国内的交通实际,以及鸣喇叭的频率,才领悟到这确是必要的了。
位于首都堪培拉的中国大使馆
其实,这种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与长期的养成有关,与整个的大环境有关,当然也反映了公民的素质水平。试想,已经多年适应了我国情况的我们,在国外这短短的十几天,还尚能入乡随俗,自觉遵守呐,何况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呢。
因此我就想到,我国的人民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那种大环境,又没有那样的自觉性。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应该说是最强的,接受什么教育,受什么样的熏陶,就会自然形成什么样的习惯。但是他不能走上社会,不能回到家庭,一旦接触这样的大环境,就很容易前功尽弃。
这次在国外,我就亲身体会到了习惯势力害死人。那是刚到澳大利亚的第二天,在墨尔本参观完战争纪念馆后,我因为摄像拖在了最后。眼看集合时间快要到了,又看到旅游车就停在不远的马路对面,大部分旅客都上了车。心里一急,就把交通规则忘到脑后了,见路上没有车辆,就立刻横穿马路跑了过去。吓得导游忙喊:“别从这过,走前面斑马线!”这时心里恍然大悟!这些道理并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注意,只是一遇紧急情况,就又回到国内的习惯上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