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陈积炜 
部队: 雷达3团   
部门: 技术 
职别: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所有篇目(共10篇)

标题:

上海新民晚晚报有上海早期雷达部队发展的精彩介绍  

发表时间:

2017-7-12 4:01:46

更新时间: 

2017-7-12 4:09:46  更新者: 陈积炜

关键词:

雷达兵创业者  

  [这是对本篇第 3543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根据史济庭同志的信息,7月2日上海新民晚报24版、25版有上海早期雷达部队发展的精彩介绍。在老付同志的帮助下,现转载与此,请战友们分享。

新民晚报电子版网址:http://xmwb.xinmin.cn/html/2017-07/02/content_25_1.htm

■ 雷达兵在战斗岗位上执勤

■ 不断壮大的安国路雷达队

◀ 雷达队干部及学员在上海大厦前合影

▼ 1950年5月11日被击落于浦东塘桥的国民党B-24M轰炸机残骸

■ 罗山爱 宋涛

  小小的荧光屏上,一丝微弱的波束忽隐忽现,随着目标距离的变化,信号越来越强,操纵员兴奋而紧张地跟踪着,“报告,发现敌情!”……这是发生在1950年5月11日晚上的一幕,面对两架企图窜犯大上海的国民党飞机,驻守安国路76号大楼内的解放军第一支雷达部队成功捕捉到踪迹,引导兄弟单位将其击落。这是新中国雷达队的首战,就发生在上海。如今,那栋有过传奇经历的大楼仍静静伫立,铭刻下一段上海珍档故事。

  上海天空尚未“解放”

  1949年5月27日,上海回到人民手中。也是从那一天起,人民政府就必须面对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来自空中的威胁。

  当时,解放军海空力量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国民党残军在西方帝国主义支持下,将“窒息上海”作为“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间最重大之任务”,不仅动用军舰封锁长江口,还从台湾派来飞机侵袭。就在上海获得解放不到一周后,国民党飞机就来袭扰,一次又一次刺耳的警报声给城市笼罩上阴影。

  原上海防空司令部参谋长黄径琛回忆,从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国民党飞机空袭上海达20多次,1950年1月7日至2月6日,敌机连续四次集中对上海重要设施进行狂轰滥炸,尤以2月6日的轰炸最为突出,“那一天中午12时25分,上海市民正在用餐和午休,突然警报声响起。国民党空军出动17架飞机,疯狂地对上海市轮番轰炸。……此次空袭,敌机投弹60余枚,毁坏房屋2000余间,市民伤亡1400余人。”这就是骇人听闻的“2·6轰炸”。

  对此,上海首任市长陈毅在会议上指出:“……1949年5月27日,我们解放了上海,但只解放了领土,还未解放领空,所以,那时上海只能算是解放了一半……”

  仓库淘到宝

  早在1949年7月,解放军淞沪警备司令部就成立了防空处,还与上海市公安局等单位一起组建了“上海市防空治安委员会”,共同组织上海的防空作战和民间防空应对。

  机构成立了,装备哪里寻呢?防空作战的关键,是尽早发现敌情,给民众提供准备时间,以减少伤亡。为此,防空处安排了不少防空监视哨,但人力识别的距离太近,往往监视哨发现情况时,敌机已经离上海不远了。显然,要让新技术为上海防空做贡献。

  就在此时,防空处的通信员无意中立下大功。原来,他在办事途中经过一处仓库,里面堆放着国民党军遗留的物资,那里的留守人员说这里面有能“看飞机”的东西,名字叫“X达”(通信员没有听清名字)。获得线索后,防空处长刘光远立即带着通信员赶到仓库,发现留守的是几名原国民党军技师,他们透露仓库里有国民党当初从投降日军手里接收的“四式”雷达,能够探测到空中目标,只是由于长期不用,不知道这些器材是否还能用。

  刘光远如获至宝,立即组织人来清理,最后拼出两台较完整的雷达。随后,防空处紧急抽调人手,加上从各处找来的八名国民党技师,在9月份成立了解放军第一个雷达队。他们把雷达天线架到安国路76号原国民党高等法院的六层楼房顶端,从10月1日开始执行警戒任务。

  初战未告捷

  用好雷达,光靠现有的十几个人肯定不够,防空处在1949年底培训过30名雷达学员,但这些人都不是无线电专业出身,基本是“会用不会修”,对真正的雷达战斗值班并不熟悉。“2·6轰炸”发生后,上海防空部队的压力很大,压力最大的就是雷达队,那一天,安国路雷达天线不停地转,可直到敌机轰炸,显示屏上却什么也没有。要知道,国民党大机群在正常工作的雷达面前是无法隐藏的,如果大家操作上没错,问题显然出在雷达本身。

  要排除故障,就要找专业人才。2月16日,陈毅给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写信,希望借调相关专业大学生支援。经过协调,交大电机系电讯组毕业班的21名同学集体到防空处报到。这群大学生分成七个值勤小组,轮流参加战斗值班。他们是第一次见到雷达,但雷达总归是无线电设备,大家对雷达结构、原理、部件进行研究。根据线路图,他们对雷达做了仔细分析,发现显示器、接收机等部位存在明显的故障并予以排除,直到自己认为所有部件都没问题了,才再次开动雷达,期待发现目标回波。可奇怪的是,国民党飞机多次飞临上海,雷达仍然没有发现迹象。

  外援集体攻关

  怎么办?雷达队的新老成员经过讨论,决定进一步请求外援。作为中国工业基础最雄厚的地方,上海卧虎藏龙,找出熟悉雷达的无线电专家应该“有戏”。终于,防空处打听到交大无线电实验课讲师蒋大宗在二战缅甸战场接触过盟军雷达,于是请他来帮助寻找问题。

  根据雷达架在六层楼顶,却没有周围建筑的固定回波的现象,蒋大宗判断可能是收发系统没有调好,于是建议请旧上海国际无线电台总工程师钱尚平来“会诊”,“钱先生虽未搞过雷达,但有丰富的无线电收发经验”。防空处当即派人持公函把钱尚平接到队部,钱尚平到现场观察后,明确指出机器的“病根”是发射接收系统失调,即发射机的工作频率与接收机的工作频率不一致,导致接收机无法接收到从目标反射来的雷达回波。3月10日,在钱尚平和蒋大宗的具体指导下,雷达队员用钱尚平带来的仪器对雷达发射、接收系统进行仔细检查和调试,终于在显示器荧光屏上出现周围一些高大建筑物的近距离固定回波,这意味着几个月以来,雷达终于能用了!

  好机会来了

  尽管雷达屏幕上首次出现了回波,但真正在发现飞机前,谁也不敢确认雷达能否承担远程预警任务,好在机会马上就来了。

  3月20日上午,值班的石松年、计燕华和曹美琪注意到一个不易察觉的回波,这个微弱的回波一闪即逝,从距离上来看应是上海东南方向250公里处,这正是“2·6轰炸”期间国民党飞机的来袭方向。这个回波不像杂波一跳就没了,而是慢慢地移动,幅度逐渐变大。虽然他们没见过飞机回波是啥样子,但凭直感判定这就是敌机,当即向指挥室报告,紧接着又通报了目标的距离和方位。得到消息后,刘光远立即赶到工作室。当他亲眼看到显示器上的回波越来越近时,他相信这就是来袭的敌机,便果断地下令高炮部队组织抵抗。不一会儿,防空处又陆续收到地面监视哨的报告,先是听到飞机声音,尔后看到了飞机,这下子大家更有信心了。

  雷达队发现的正是一架从台湾机场起飞的国民党空军B-24M重型轰炸机,该机企图攻击的是上海闸北电厂,但国民党机组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行踪早已暴露。轰炸机刚靠近闸北,地面炮火开始猛烈射击,国民党机组不敢低空轰炸,又无法接近攻击目标,不得不逃离上海空域。这一次发现敌机,证明雷达队终于成为可以依靠的早期预警力量,能够为上海提供超过30分钟的预警时间,意义重大!

  联合建奇功

  1950年2月,根据中苏政府间协议,苏军防空部队集群抵达上海及周边地区,加上解放军更多高炮团进驻上海,这里的防空力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虽然苏军防空部队里也有一个雷达营,装备有10部P-3A型雷达,但这种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只有150公里,作为早期警戒的距离略有不足,而解放军的安国路雷达队能够投入正常战斗值班,就使得上海的预警时间大大提前。为此,苏军专门派遣一名情报军官、一名标图员、一名电话员常驻安国路雷达队,负责将该队发现的远程预警信息及时通报给驻上海虹桥的苏军指挥所。

  中苏各部队之间紧密配合、准确协同,迅速改善了上海防空态势。短短几个月里,中苏军队联合,共击落敌机5架,本文开头所描述的一幕就是1950年5月11日安国路雷达队首次成功与其他各部队协同,击落入侵敌机的场面。据查,当天被击落的是国民党空军第8大队的“9”号长机,机上的大队长李肇华、监察室主任王鼎基、机械课长徐书林、通信室主任黄柏根、航行参谋傅锡利、管介武、军械员周致远均吿毙命,令这支曾在内战期间轰炸过延安,接着又侵袭过上海的“空中飞贼”元气大伤。

  此后,随着雷达队成员能力的提高,不再需要把二三十个人都投入到现有两部雷达的值班中,雷达队又组织人手,对仓库中发现的其他雷达进行维修和装配。这些雷达的资料严重不全,除了几张残破不全的线路图外,其他任何参考资料都没有。技术人员首先自行补全了线路图、搞清楚原理和结构,然后走遍上海各个国民党军留下的仓库,终于找齐配件,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又修好两部雷达。

  5月25日,上海防空司令部以安国路雷达队为基础成立了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个雷达营,利用修复的旧雷达担负情报保障任务。10月,苏军防空部队集群撤离上海的时候,这个雷达营又接收了苏军留下的雷达设备。解放军的雷达兵从此踏上了光辉的征程。

 ******************************************************

新民晚报电子版网址:http://xmwb.xinmin.cn/html/2017-07/02/content_24_1.htm

■ 斯皮里多诺夫获得的上海防空勋章

■ 苏军名将斯皮里多诺夫

■ 在中国战斗过的苏联飞行员

■ 苏军指挥员斯皮里多诺夫从上海回国后晋升防空军长

■ 苏军机械师检查机场器材

■ 苏军在上海组织现地教学

■ 苏军向中国战友传授歼击机维护技能

 从台湾新竹出发的国民党B-24M轰炸机遭到迎头痛击

◆ 田聿 张韶华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逃到台湾的国民党集团不断派飞机轰炸上海。1950年2月6日,大批敌机空袭上海,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这一野蛮行径,人民政府一方面组织解放军反击,一方面请求刚刚建交的前苏联政府给予帮助。很快,一支苏军精锐部队来到东海之滨,与中国战友共同保卫这座伟大的城市。当年参加上海防空战役的前苏联军官斯皮里多诺夫曾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题目叫《上海,我们来保卫你》,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

  突如其来的任务

  1950年2月12日深夜,苏军第76高炮师师长斯皮里多诺夫上校刚忙完一天的训练工作,正准备上床睡觉,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话筒里传出的是莫斯科防空区司令莫斯卡连科上将的声音,他说有紧急任务。30分钟后,斯皮里多诺夫赶到司令部,莫斯卡连科招呼他坐下,又喊来防空区参谋长巴季茨基中将,然后问道:“斯皮里多诺夫同志,国家需要您前往中国执行任务,您觉得行吗?”斯皮里多诺夫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此前他已经知道,一支中国政府代表团正在莫斯科访问,其中一项议题就是寻求苏方帮助,保卫遭受国民党飞机威胁的大城市。

  莫斯卡连科透露,苏方决定组建援华防空集群,执行保卫上海的国际主义任务,该集群由巴季茨基中将任司令员,斯皮里多诺夫担任该集群第52高炮师的师长。事实上,整个集群包括歼击航空兵、高炮兵、探照灯、无线电(雷达)和后勤部队,都是苏军最优秀的防空部队。接下来的几天,斯皮里多诺夫向继任者移交第76师的工作,随即来到第52师,在师参谋长安东诺夫的帮助下迅速熟悉情况,并与师部人员共同安排前往中国的行程。

  2月17日,首批援华人员乘飞机到达北京南苑机场,受到中方代表的热烈欢迎。当天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接见了苏军代表,巴季茨基介绍了组织上海防空工作的一些设想,谈话中,陪同的斯皮里多诺夫仔细观察了大名鼎鼎的朱德总司令,他身材不高,穿着一身非常朴素的军装,与普通士兵难以区别,只有从左胸上的胸章才能确定他是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朱德非常细心,求知欲强,每逢不清楚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

  完美的战友

  2月19日,专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苏方人员见到了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长陈毅,他详细介绍了当前的防空形势,包括华东军区能为防空作战提供哪些部队和装备,上海城市现状和平面位置特点,尤其是重要工业和交通设施分布情况等。巴季茨基则向陈毅介绍了苏军武器装备、集群构成和指挥机关的情况。在陈毅和华东军区司令部的领导下,中苏防空单位制定了联合工作方针,还责成王海云担任两军指挥部之间的联络员。

  当时,苏军防空集群的头等大事是现地勘察,为司令部、指挥所、部队和分队选择驻地和阵地。中方推荐了上海周边好几个地方,并带着苏军战友一个一个地考察。其间,王海云发挥了有效的沟通作用,这位富有创造精神的军官一直陪在斯皮里多诺夫左右,并帮助他直接与陈毅市长取得联系。

  选址期间,斯皮里多诺夫看中了上海南郊一座建有跑马场的英式小镇,那里作为防空集群司令部与指挥所驻地的优点很多,首先是远离市中心,其次全镇被绿树包围,便于隐蔽。当斯皮里多诺夫提出这一建议才三天,王海云就陪着苏方人员前往那座小镇,镇里已经没有一匹马和一个英国人了,只有中国警卫战士。而在考察解放军高炮集群配置时,斯皮里多诺夫注意到一个高炮连部署地点不太理想,建议他们转移到上海近郊一处大体育场,但那里属于一家法资商贸公司,体育场旁边有一座四层楼,里面是一家工业品展销店,这栋楼的一角还和体育场看台连在一起。第二天,王海云邀请斯皮里多诺夫去那里视察,结果商店里已没有一件商品,楼房也被大量中国战士保护起来。中国人的行动能力十分了得,高炮连很快进驻了体育场,而商店大楼就成了营房。

  高效率的中国人

  2月25日,苏军首批战斗人员与装备从莫斯科经铁路运抵上海,以陈毅为首的大批解放军官兵来到上海火车站,帮助苏军装卸装备,几百辆卡车也开过来帮忙。到3月底,经过紧张的工作,上海防空系统基本建成,当国民党飞机再次窜到上海时,所有指挥所、机场、高炮阵地、探照灯阵地和雷达阵地都做好了战斗准备。

  上海防空系统完全按照苏军军事条令条例运转起来,在敌机来袭的主要方向上设置环形防线,当目标进入远距离防区时用歼击机拦截,进入防区纵深后用高炮射击,探照灯与雷达为歼击机、高炮提供战斗保障。要指出的是,协同作战与火控指挥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当时上海高炮部队多半是解放军,而歼航团、探照灯团、雷达营和维修营全是苏军,作为集群的指挥员,斯皮里多诺夫向中苏高炮团长和各指挥部下达作战决心与命令非常困难,只有通过反复演练,才实现指挥顺畅。后来,每个中国高炮团的指挥所里都有一名中国参谋和一名俄文翻译,斯皮里多诺夫的命令通过他们传达至团指挥所,再传达给下级部队。

  战备期间,苏军从上海公安部门获悉,美蒋情报机关正设法绑架一名苏军顾问去台湾,目的是制造轰动效应,为美国侵犯中国大陆制造借口。为了不让美蒋阴谋得逞,上海公安机关加强了警戒,包括指挥所、机场、火力阵地、探照灯阵地和雷达阵地,对外出的苏军人员也加强了保护。

  无与伦比的胜利

  1950年3月底之前,国民党飞机主要从台湾岛窜犯上海,中苏指挥员制定出严格而主动的作战方法。根据安排,上海防空兵力始终有三分之一处于一级战备,随时可以开火,集群司令部里保持一个全天候的战勤班,带班首长为集群副司令、参谋长、高炮主任和歼航兵主任,下属各部队指挥所也按照相应原则进行作战值班。剩余三分之二的部队要么训练,要么在装备旁边休息待命。

  4月起,国民党飞机又活跃起来,但他们不再敢像2月6日那次放肆了,主要以单机窜犯上海,并且多在白天进行,空袭密度不大,一周不超过三个架次。从4月到10月,上海防空集群共有50余次进入战备状态,高炮部队开火,歼击机升空拦截,国民党飞行员往往调头就跑。在你来我往的较量中,中苏部队合作击落了三架敌轰炸机。

  在5月份,国民党空军变得更小心了,他们改变航线和飞行高度,企图躲避拦截。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苏防空部队发现一架敌机位于5000-6000米高度,不停地变换航线,很快进入多个高炮连的防区,由于火力分配上出现一些问题,各高炮连发射了过多的炮弹,以至于最后很难判断是哪个连有效击中目标。当然,敌机还是被击伤了,拖着黑烟向大海方向逃离。事后,中苏部队召开联合会议,分析战斗行动组织不充分的原因。

  6月的一天夜里,苏军雷达部队在距离上海160-170公里处发现一架国民党轰炸机,并进行稳定监视。随后,探照灯部队开始对其进行照射跟踪,两架米格-15歼击机升空拦截,很快锁定了暴露在探照灯下的敌机。与此同时,解放军高炮连也发现了目标,大量炮弹在敌机周围爆炸,但同时对苏军米格-15歼击机也造成威胁。好在轰炸机已被击伤,开始失速下落,米格机迅速离开,解放军继续开炮,直到将敌机击落于上海北郊。苏军根本无法叫停中国高炮手,因为他们的战斗士气需要发泄。战斗结束后,整个上海沸腾起来,因为这是解放军高炮击落的第一架重型轰炸机,很快陈毅就来到指挥部,同行的还有华东军区和上海党政干部,感谢苏联同志配合解放军打下国民党轰炸机。

  8月初,中苏防空部队又击落一架敌机。那一天正赶上斯皮里多诺夫在指挥所值班,现场还有亚库申上校,他负责指挥歼击机。对空监视哨报告,上海东南方向5500米高度发现一架敌机,斯皮里多诺夫命令所有指挥所与防空阵地进入一级战备,集群指挥所的领航员开始按照监视哨提供的数据绘制敌机航线图,制定拦截方案。随后,两架米格-15歼击机起飞,12分钟后发现目标,长机向亚库申汇报后得到攻击命令。很快,国民党飞机被击中,坠毁在上海市郊130公里处。两名机组人员跳伞逃生,落地范围被解放军锁定,终被抓获。

  友谊万岁

  上海防空区在战斗中不断成长,诸兵种部队作战水平显著提升。1950年10月初,莫斯科传来指示,责成驻上海苏军部队将所有作战装备移交给中国空军和防空部队,于是斯皮里多诺夫开始制定计划,教授中国战友如何使用这些装备,如何进行作战指挥。

  在上海南郊的虹桥机场,斯皮里多诺夫组织了上海各高炮团的指挥员培训,内容包括:高炮防空与火力指挥的组织办法,高炮连战勤班对高空与低空目标进行拦阻射击和瞄准射击的方法。受中方邀请,斯皮里多诺夫还前往南京的一些防空部队进行现场教学。中国学员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积极性非常高,不论理论知识还是设备操作都上手很快。比如,斯皮里多诺夫头一天给学员们讲的《拦阻射击组织与实施过程》,第二天早上就被华东军区炮兵主任找人翻译成了汉语教材。中国学员的努力换来了不错的成绩,在五次对空中机动靶机进行示范射击考核时,所有靶机全部在指定区域内被击落,解放军最高司令部对官兵的学习结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50年11月底,培训工作结束,斯皮里多诺夫随苏军大部队一起离开了上海,当火车缓缓启动时,站台上传来阵阵欢呼:“友谊万岁!友谊万岁!我们是兄弟!”为了表彰斯皮里多诺夫的上海之行,中国政府为他颁发了“上海防空勋章”和“中苏友谊奖章”。斯皮里多诺夫还特意保留着一张由朱德总司令签发的身份证,上面写着“张京”,那是他在上海工作时使用的化名。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2 5:45:01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