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孟凡圣 
部队: 雷达16团  雷达二旅 
部门: 双尖山 管理股 燕山连 永宁营 
职别: 管理员、助理等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军旅生涯是一种历史,人生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荆棘、坎坷、困难....,军旅的历程让我们无所畏惧!战友情是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怀,祝愿战友们康健、乐观、进步! 
所有篇目(共3篇)

标题:

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1野战医院医疗队抗震事迹6篇连续报道  

发表时间:

2011-5-12 11:58:45

更新时间: 

2011-12-1 9:19:57  更新者: 孟凡圣

关键词:

汶川地震中解放军第201野战医院抗震事迹  

  [这是对本篇第 7439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几次想发表关于沈阳军区解放军201野战医院医疗队抗震事迹6篇连续报道,但是,总感觉不成熟;汶川地震过去三年了,为宣传解放军官兵心系人民、心系祖国的情怀;这六篇报道曾连续在辽阳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播发,今天决定在空六军战友网刊发,以讴歌这一时代军人的风采。

87053、87002部队战友、辽阳人广播电台记者孟凡圣。

日前,(抗震救灾两个月后)解放军201医院派往四川青川抗震一线的医疗队队员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顺利返回了辽阳。在66天的抗震救援中,医疗队的88名队员在青川地震灾区组建了沈阳军区青川野战医院,代替了当地的县医院,他们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两个多月来,共计救助伤病员40000多人次,巡诊32000多人次,书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归途的时刻,当地群众自发地前往驻地夹道欢送,他们的事迹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肯定。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播出解放军201医院医疗队在抗震一线的动人事迹。第一篇《出征青川》,由本台记者孟凡圣采制。

记者口述:“我们来了,乘着北来的春风,携着对祖国的忠诚,一支红十字方队,在耀眼的军旗下,汇聚到青川,在草绿色的风采下,凝聚了力量,我们来了,带着北国的情谊,让风作证,让雨出镜.” 这是解放军第201医院院长,沈阳军区青川野战医院院长董刚在《青川之恋》诗篇中的一节。院长董刚:

出录音0137:(地震后的)517号,沈阳军区抽调420多人的10支医疗队,从沈阳东塔军用机场紧急飞赴四川地震灾区。我们是10支医疗队中的三支,由88人组成,这些队员有着丰富的野外抢救经验和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

记者201医院在辽阳驻军近58年,参加过3次抗震救灾,包括唐山大地震、海城大地震,这次是第三次。

     董刚介绍了有关情况:

出录音0140青川县是被国家定为的极重度灾区,到达后,我们是青川县最好的战地医院,设备最全,人员最多,技术最好。这也是辽阳驻军的光荣,是辽阳人民的光荣。我们把老百姓视亲人,把灾区视家乡,为人民做好医疗服务保障,救治好每一名伤员。

记者:医院政委孙庆华大校补充了医疗队出发时的情景:

出录音:5月12号,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灾害,医院作为军委卫勤机动力量重点建设部队之一,听到地震发生后立即做好物资筹措、人员编组、补充装备器材、药品,积极向上级党委请战奔赴灾区担负抗震救灾任务。16号,医院接到预先号令,召开了全院动员大会,再一次明确任务、明确人员、明确机动方式,时间紧任务重,灾区的生命需要我们救治,灾区的人民需要我们帮助。17号6时我们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我院在8时之前赶到沈阳东塔机场飞赴灾区。6时03分,紧急集合的号声响彻医院上下,一遍又一遍的播放,让我们振奋,让我们自豪,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上级党委首长、机关的信任,更是我们的责任,整理一夜的物资,补充一夜的装备,我们全院上下都紧张忙碌了一夜。一声令下,出征!

记者口述:董刚院长说,他们不仅仅是军队的代表队,也是辽阳市的代表队,肩负着沈阳军区、肩负着地方党政领导的重托和父老乡亲的期望,奔赴四川灾区,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中央军委的重托,打好抗震救灾这一仗。医院政委孙庆华:

出录音:我们是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在辽阳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军队,前方的路不仅漫长,而且是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但是我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困难,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就是要全力挺进。

记者:解放军201医院院长董刚:

出录音0142:5月16号上午9时,我们做好了前出抗震救灾应急的准备工作,准备携行2个师基数战地救材、1个月量战地常材,以及必要的个人生活用品。5月17号7时50分准时到达东塔机场。于10时登机起飞,踏上了奔赴四川抗震救灾的征程。沈阳军区司令员张又侠、政委黄献中亲自到机场送行。当天的14时05分我们到达成都双流机场,于22时,队伍向青川机动,18日4时30分到达广元市区,休息至7时30分,经过6小时机动,于15时准时到达苍溪县;第二支医疗队由烧伤科主任徐和甜带队于13时30分到达朝天区;第三支医疗队由刘锡良副院长带队,于11时30分到达剑阁县。三支医疗队到达指定地域后立即展开救治工作,奔赴乡镇医院巡诊治病,协助地方卫生部门进行疑难病症会诊,当时共诊治病人71人次。

记者串联词:按照上级部署,201医院分赴三个地区的三支医疗队开展工作几小时后,又合围到了青川。院长董刚:

出录音0413:18日17时10分,我们接到沈阳军区赴川抗震救灾前指命令,三支医疗队立即收拢人员,快速向青川机动。此时经过3000多公里的飞行和837公里摩托化行进,已有46小时没有睡觉,困了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吃点压缩饼干,喝点矿泉水充饥。灾区通信中断、道路受阻、百姓在沿途无助地张望。灾区人民是多么需要我们,我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尽快到达青川。接到命令后,三支医疗队在三地同时出发奔赴青川,第三支医疗队于22时最先到达,第二支和第一支医疗队分别于当夜23时和凌晨2时35分到达青川县乔庄镇北井坝村。

记者:董刚院长介绍了进入青川的有关情况。

出录音0144:从金子山乡到青川县是一段76公里的山路,当地的司机平时都不敢轻易进入,地震后,更是满目疮痍。塌方、泥石流、山间落石随时威胁着我们的生命。但这是在战场,军令如山,军人就要冲在最前面,死也要往前倒,不能往后退。我果断下达进军的命令,冒死也要挺进青川。黑夜漫漫,烟雾茫茫。行军车队经过146处塌方,道路上满布几吨、十几吨的碎石,有的路段一台车勉强通过。落下的滚石随处可见。有一台车,刚刚通过一个急转弯,一块落石重重在砸到车后方,发出巨大的声响。但是,行车依然进行,向前、向前!在行军的路上,我们看到几位小学生,将自己手写的一块“感谢亲人解放军”的小纸牌高高举过头顶,我们的眼眶湿润了,我们的心在颤抖,无论道路多艰险,我们一定要闯过去,一定要到达青川县一路走来,路旁有30几辆被砸毁了的汽车躺在那里,无声的告诉我们敢走此路者必是猛士、斗士、战士。我们终于闯过了生死之路,到达青川县乔庄镇。主动与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联系,我们这所野战医院只用30分钟便展开救援。当沈阳军区青川野战医院的旗帜在灾区上空高高飘扬的时候。青川县委书纪李浩生激动地含着热泪说:“有解放军在,就有希望在”。

 

第二篇《在余震中》,今天请听解放军第201医院医疗队在抗震一线的动人事迹的第二篇《在余震中》,由本台记者孟凡圣采制。

记者:解放军第201医院医疗队实现了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第一时间展开工作,第一时间救治的任务。到达青川后,随即展开了全面的救治工作。沈阳军区201医院青川野战医院院务处长崔荣哲:

出录音0169:我们从5月19号开始收治病人,每天的门诊量大约都在400人以上。每天晚上都有大批量的伤员和急诊病人来院救治,医护人员全力救治,队员们有的时候甚至一天一夜都不能合眼。

记者口述:5月24号16点24分,医疗队员们突然感到地面剧烈地晃动起来,10多秒后,不远处一座居民楼墙轰然坍塌,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余震。院长董刚:

出录音0148:“这是地震!”青川地区再次发生余震,震级里氏6.4级。我在第一时刻发出指令。“立即查看所有帐篷,检查人员和设备情况!”。训练有素的医疗所队员,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变得沉着而冷静,许多队员仍在帐篷里坚持为病人治疗、为病人手术。这么强的余震,肯定会有人受伤。我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做好收治准备!医院指挥组再次发出指令。

记者:护士刘燕芳介绍说:

出录音0180:手术室立即按程序展开行动,医疗队员迅速奔向自己的战位。各岗位报告:“人员全部到位!”“急救设备准备完毕!”“急救药品准备完毕!” 10分钟后,整个野战医院全部进入接诊救治状态。

记者:医院医务处主任周泽全:

出录音0185:当天,16点39分,一辆救护车从县城方向呼啸而来,第一名伤员被马上抬到了急诊室,情况万分危急,必须马上手术,有着14年临床经验的骨科军医王俊生对病人检查后立即与战友展开救治,很快,前臂的伤情处理完毕。

记者串联词:门急诊护士长郑祖群说到:

出录音0182:急救小组还没来得及喘息,一名满头流血的儿童被送进急诊室,“病人呼吸急迫、躁动、双目向右侧凝视!”“重度颅脑损伤!”“马上止血!脱水、降颅压!”“准备开颅手术!”伴随着一项项紧急查体,导尿、甘露醇输注、过敏检查,一切急救措施和术前准备稳步展开。

记者:护士长王津立接着说:

出录音0164:那时,小的余震还在继续,一名腹痛4小时的患者,也在这个危急时刻被送进外科病房。“恶心、发烧、转移右下腹疼痛、腹膜刺激症状明显”,一系列紧急问诊检查证明,这是一名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必须马上手术,否则阑尾穿孔后将有生命危险。

记者:院长董刚:

出录音0152:手术车刚刚抵运,而且余震不断,在手术车中人身安全很难保证,危险、风险同时俱在,但是灾民的生命安全容不得我们长时间考虑,“做!只要能挽救灾民,挽救生命,冒再大的风险也值!”外科主任张成的声音掷地有声,手术的决心瞬间下定。

记者:在大地摇晃中,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即刻打响了。医疗队麻醉科主任赫凌峰:

出录音0187:手术舱展开,麻醉机运行,呼吸机运行,一道道程序、一个个步骤,在队员们的熟练操作下稳步进行,不时的余震、手术车在晃动,没有一个人想到自己的危险,心中只有灾民。55分钟过去了,“阑尾根部逆行切除术”顺利完成,灾民转危为安。一场在野战条件下、在6.4级余震中的外科手术,可以说,这在我们人类医学发展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笔。

 

今天请听解放军第201医院医疗队在抗震一线的动人事迹,第三篇《巾帼不让须眉》,由本台记者孟凡圣采制。

记者口述: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解放军第201医疗队被评为了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这项荣誉他们当之无愧。医疗队抗震前线党委副书记战军。

出录音:外科护士长王津立,急诊科护士长郑祖群等等,在319例手术和大量急诊病人到来之时,她们沉着应对,带领护理小组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精心护理,精心处置,确保了护理质量,提高诊疗水平,受到了灾区人民的好评。

记者:护士长孙平2003年就到北京参加了“非典”阻击战,这次又申请参加了汶川大地震的医疗救援工作。孙平:

出录音0199:是军人就该有勇气,我只想如果还有什么艰难险阻的任务我还会申请上前线。

记者串联词:军医王冬梅说到了麻醉科护士刘艳芳的故事。

出录音0183: 5月19号,我们青川野战医院成立的当天,刘艳芳不断听到邻居一位老乡家一个小女孩小雨的啼哭声,在工作间隙她总是去看望小雨,慢慢地,刘护士了解到小雨经常啼哭的原因:小雨的父母在地震中家里的一切都成了废墟,生活的必备品一件都没有拿出,家园被毁的打击,余震不断的威胁,使正在哺乳的小雨妈妈突然没有了奶水。

记者:刘艳芳接到部队命令奔赴灾区时,女儿也正在哺乳期间,她选择了给女儿断奶,奔赴抗震前线。军医仲彦霖:

出录音0198:有一次,她发现小雨的妈妈正在给7个月的小雨喂大米饭,小雨的妈妈当时就掉了眼泪,“娃生不逢时,没有别的可吃,没办法啊,”。刘艳芳决定每天给小雨喂奶,丈夫知道后也很支持她,很快小雨的脸上出现了红润的面容。刘艳芳先后为三名灾区婴儿喂奶,被誉为青川军妈妈。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

记者口述:201医疗队在救治伤员的日日夜夜,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灾民白香负了重伤,手术时需要脱掉一半上衣,白香来自农村,面对众人就是不肯脱,护士长白晶淼细语轻声地跟她说,“手术都是这样的,我也姓白,咱们是好姐妹,你把衣服脱了,才能做手术,我会你盖上手术衣”。白晶淼与白香结下了姐妹般情谊。

出录音0194:灾民白香,在余震逃生中造成左臂尺挠骨粉碎性骨折,如不及时手术必将终身残废。白香被送进了青川野战医院的手术室。她70多岁的老母亲担心手术不成功,拉着医生的手问:“做完手术,还能不能洗衣做饭、铲地抱孩子”我耐心地对她说:“大娘,您就放心吧!我们有骨科医疗专家在,有这么好的野战手术室,手术肯定没有问题。当专家宣布非常完美、非常成功时,都露出了幸福的笑脸。

 

今天请听解放军第201医院医疗队在抗震前线的动人事迹——第四篇《同上抗震前线的夫妻》,在抗震救灾中,医疗队有三对夫妻同上抗震前线。请听本台记者孟凡圣报道:

记者口述: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崔荣哲和吴迪、赵晓君和王海艳、熊小猛和荆丽是解放军第201医疗队共赴四川抗震前线的夫妻,虽同在医疗队但是很少见到面。医院政治处干事付亮:

出录音0174:吴迪负责内科病房护理,由于护士人员少,护理工作繁重,她主动带领3名护士长提出承包所有的夜班工作,每天白天工作,晚上值班,超负荷的工作量更让他们有时甚至一天也见不到一面。组织上为了照顾同上战场的夫妻,在到达广元后特意将三对夫妻调到一组。

记者口述:崔荣哲到达驻地后负责外联工作,连续3天连胶鞋都没时间脱,脚上磨出了好多水泡,嗓子已经哑得说不出话来,吴迪也无暇顾及去照顾他,只能在内心默默的支持他。终于有机会坐到一起时,吴迪心痛得为丈夫捶捶腿,细心地为他上上药。付亮:

出录音0174:即便这样,吴迪、崔荣哲二人每天见面的机会仍是少之又少,负责外联工作的崔荣哲,他每天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奔波在镇上,忙碌着全队人员的衣食住行,偶尔交叉而过,互相之间短暂的对视,却传达了无数的关爱与鼓励

记者口述:赵晓君是沈阳军区青川医院野战医院医务处助理员,王海艳是青川医院野战医院门急诊护士,赵晓君十三次受命往返于广元绵阳之间,行进于蜀道之中,每一次出行,王海艳内心都十分牵挂,默默担忧。但她知道,即使面临危险,为了灾区人民,他也必须前行。熊小猛、荆丽的孩子才4周岁,他们没有与孩子告别,将孩子抛给年迈的母亲,便匆匆奔赴灾区。医疗队护士长辛爽:

出录音0190:他们是一对奋发向上的年轻人。荆丽在奔赴救灾一线后,与手术室护士一起,搭建了临时手术室,因为部分物资未到,便将自己带来的毛巾拿出来为患者擦洗污物,配合手术。

记者口述:四川省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炎热的天气对来自北方的医疗队是个大考验。医务处助理赵晓君:

出录音0176:青川的天气异常炎热,午间帐蓬内温度达四、五十度,到了这里,人人都湿漉漉的,每天余震就有10多次。前三天大家都住在车上,休息不好。有的女队员手都磨破了,有的累得腰脱都犯了。

记者:熊小猛给荆丽的是更多的鼓励与安慰,荆丽是医院首批文员护士,看似柔弱实则刚强。护士长辛爽说,

出录音0190:灾区天气炎热,但为了保证患者伤口不被污染,她穿着三层手术衣,带着厚厚的棉口罩,配合医生在简易手术台旁,每一次手术下来,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打透,来不及换洗,便匆匆准备术间的消毒和手术器械迎接下一台手术,但她脸上却带着欣慰的笑容。在出征青川时,熊小猛被编组到脑外科从事具体工作,夫妻俩共同作战,一夜未眠挑选脑外科手术器械。

今天请听解放军第201医院医疗队在抗震前线的动人事迹——第五篇《奉献自我,服务灾区》。解放军201医院医疗队,志诚大爱,不仅在灾区对受灾群众、救援部队开展医疗救助,还成立了心理干预、文艺演出等队伍。请听本台记者孟凡圣报道:

记者口述:医疗队经常深入灾民定居点、友邻部队,送医送药,防疫消杀到一线。同时帮助灾区尽快消除地震带给人们的紧张心里。医院护理部助理吴迪:

出录音0175:为了推进进村入户的深入开展,医院组建集医疗巡诊、心理干预、文艺演出为一体的手牵手医疗小分队,深入到青川乔庄镇、回龙乡、板桥乡、茶坝乡、木鱼镇、沙洲镇等20个乡镇进行巡诊,并帮助沿途的群众解决心里障碍,为抢险救灾的战士们送去文艺节目。

记者:谈到在一个叫茶坝的小镇巡诊慰问。军医袁羡说:

出录音0192:6月18号,医疗小分队克服道路艰险的困难,驱车50多公里,到一个叫茶坝的小镇巡诊慰问。虽说仅有50多公里,但均为危险崎岖的盘山路,途中泥泞不堪,并有多处塌方,行车非常困难。我们也在两个半小时的颠簸中安全到达了驻地。我们的到来受到了抗震救灾战士们的热烈欢迎。先是为战士们打了防疫针,又进行了巡诊和发药,最后表演了几个我们自编自导的小节目。我们是第一支来到茶坝为部队巡诊、演出的医疗队伍。

记者串联词:医疗队在当地还接产了15名新生儿。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李晶介绍到:

出录音0193: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丁维平成为了“兵婆婆”,先后使12个婴儿健康出生。5月29号,青川县清石村孕妇苟国荣,在在众人帮助下费尽周折,冒雨行程100多里赶到青川野战医院时,孕妇已经没有自产能力,胎儿随时都有窒息死亡的危险,丁维平与手术室的战友们在接连发生了3次余震中对孕妇实施了剖宫产手术,一个重约7.6斤的大胖小子来到了这个世界,手术室里立刻传来了笑声。

记者:手术室护士石妍说:

出录音0196:6月3号的时候,一名婴儿剖宫产手术后,呼吸微弱,丁维平为婴儿口对口做人工呼吸三十分钟,终于使婴儿转危为安。婴儿的父母给孩子取名王文军。

记者口述:医疗队在抢救的伤病员中,有成批成批的食物中毒和外伤的,这些白衣战士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的夜晚。在出色地完成了阶段性抗震救灾任务后,他们加大了帮建县人民医院、木鱼镇中心卫生院和巡诊防疫工作。院长董刚:

出录音0154:我们对平武县阔达乡、古城镇、旧堡乡进行集中防疫,对当地群众和部队官兵进行防疫知识宣传和防疫技能培训,指导部队和地方消杀防疫,共培训当地驻军和乡村防疫医疗人员160人,深入到17个村进行现场防疫指导,有效保证防疫地域无疫情发生。

记者口述:医疗队中有的队员父亲病故不能及时回家尽孝,有的定好了结婚日期,却不能回家完婚,进行了自己的视频婚礼。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把这——来自军营的“天使之爱”奉献给灾区所有的人。外科护士长王津立:

出录音:有一次一名战士生命垂危,为了挽救战士生命,赫凌峰、王俊生、王冬梅为了使心跳呼吸全部停止的这名战士复苏,对这名伤员连续进行心脏按压、除颤及口对口人工呼吸,战士终于复苏了。这是天使之吻,是救命之吻,这是一名白衣天使的职责,大爱所致,大诚所系,使命所托。 

今天请听解放军第201医院医疗队在抗震前线的动人事迹——第六篇《为军旗增辉》。解放军201医院医疗队,请听本台记者孟凡圣报道:

记者口述:军旗的红如何染成,这些身着绿军装的白衣天使又添上一页页、一曲曲的答案,为军旗添彩!解放军第201医院院长董刚:

出录音0158:这次抗震救灾我们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可党和人民给了我们很高的荣誉。7月19号我们奉命撤离的时候,青川县驻地老百姓蜂拥而至,满含热泪站在车队前面久久不愿离去,声声地请求:“解放军不能走,不能走呀!”我们的队员一个个走下车和乡亲们相拥而泣,这场景会是我们铭记一生的经历,是百姓对人民军队的最高奖赏啊!

记者:医院政委孙庆华说:

出录音0205:我们青川野战医院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防部长梁光烈、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的高度评价。医院党委被评为联勤部先进团党委,青川野战医院201医疗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我们这支队伍的评价是:“你们的行动感动着灾区人民,你们的行动服务于灾区人民,你们的行动惠及到灾区。人民解放军在国家危难的时刻总是冲在最前面。你们这种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你们这种牵挂灾区,牵挂灾区人民,诚心为灾民服务的精神,为我们地方做出了榜样,向你们表示感谢,向你们表示致敬。我代表国务院、对你们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记者串联词:5月31号,有一名患者突发肺梗塞,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神智不清,王津立护士长立即给予心脏按压,吸氧,对症用药,精心护理,病人很快转危为安。院长董刚:

出录音0156: 10天后,接她的姑娘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送来了写着“医技高超保安全,护理精细还生命”的锦旗。老人出院时走到医院门口,缓缓地转过身来,重重地跪在了地上,说:“谢谢呀,谢谢,你们就是共产党”。我们赶紧跑上前去搀扶起老人。她的这一跪让在场所有人热泪盈眶,她跪的是祖国,她跪的是我们的党,这感人的刹那,让人终生难忘。也让我们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只有伟大的党,才有伟大的军队,只有伟大的人民,才有军人的价值。

记者口述:由201医院组成的青川野战医院所做的工作,融汇成了一种精神,核心就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打必胜,永不言败。院长董刚:

出录音0161: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完成了任务,我们不辱使命,我们让天地动容,让山河感动,在最后一次晚点名时,许多同志点完名以后,回到帐篷中都哭了,队员们留恋的是青川野战医院这种精神,难忘的是青川野战医院这种奉献,回忆的是他们共同建立起的青川野战医院,永难忘记。星空可以作证,青川的大地可以作证,我们是沈阳军区的代表队,我们是辽阳的代表队,没有辜负家乡人民的期望,我们用行动也为第二故乡辽宁、辽阳争光添彩!

这6篇连续报道,采用录音纪实报道的手法,稿件采制在一个半月以上,原稿件近6000字;前后到解放军201医院19次,采制录音50条以上,真真正正体现了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一份社会责任,也许大家会读出这一份艰辛与付出,但、这是自己的工作成果、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敬请刊发,如有感言请联系:13941980852.

  

评论(共 3 篇):

  评论者: 解昌仁

发表时间:2011-11-12 22:54:01

大灾大难,解放军总是冲在最前头。   

 

  评论者: 徐同联

发表时间:2011-11-12 13:30:16

  新闻报道很辛苦,要抢新闻、抢时间,只要对战友有利,欢迎发到空六网上,供战友们学习。你既给地方增光,又给空六增光,你辛苦啦,向你致敬。   

 

  评论者: 蔡国富

发表时间:2011-5-12 13:04:44

虽然是迟到的新闻,但三年前的今天,四川人民遭遇了一场大灾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族人民、解放军战士、武警消防官兵及各地志愿者奔赴救灾前线,支援抗震救灾;在新闻战线上工作的记者更是首当其冲,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场面和英雄事迹。我们在回忆当年的灾难时,在看到那些救灾的英勇事迹时,也看到了老记们的艰辛和努力,感谢孟凡圣战友的报道。   

 
   

共 3  篇,第1/1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2 8:22:43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