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友名录 纪念馆 空六军史 战友活动 事业商务 战友博客 战友视频 战友相册 战友留言 保健养生 关于本站
雷达33团 空24师 空17师 炮2师         战友注册 网站规则 版权声明 操作提示
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 首页苹果嵌入版
请登录空六军战友网
全新的登录页面,方便在手机微信上登录
         
输入登录名:    
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现在注册        
登录后可以发博文、评论、留言。试试看

 

作者: 付根利 
部队: 军直 雷达33团 北京军区空军 雷达33团 
部门: 司令部通信股、通信处,1125 
职别: 报务、无线技师,参谋,1125站长,总工程师 
   
显示通信录      个人资料
个人相册
致辞: “空六军战友网”是空六军战友的网上家园。在这里纪念逝去战友和亲人的英灵,寄托无尽的哀思和怀念。在这里战友们天天相会,时时团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共同走过幸福欢乐永相伴的未来岁月。 
所有篇目(共645篇)

标题:

中国首任宇航局长——薛伦副军长风采  

发表时间:

2011-8-15 22:56:32

更新时间: 

2012-10-7 10:28:01  更新者: 胡胜华

关键词:

保健2011重阳节 将领谱 历任领导军史军史  

  [这是对本篇第 20450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单篇显示

 

中国首任宇航局长
——薛伦副军长风采

点击在新窗口查看原始图片

    进入百度,搜索“薛伦”。显示在第一行的是:薛伦——百度百科 薛伦,男,国家宇航局首任局长……(关于薛副军长任国家宇航局首任局长的情况详见百度

    1991年,薛伦从部队离休,退休后的薛副军长居住在最后任职的空军学院内,房子的电梯是后改造加上去的。他的生活依旧像宇航员一样十分有规律。6点半准时起床,吃过早餐后,薛伦会和老伴一起去颐和园锻炼。10点之前回家,休息休息,看看电视。有时候也和老战友一起去钓钓鱼、聊聊天。“除了耳朵有些背,我其实还是很健康的。” 老人这样评价自己。(转自百度百科)

     下面转摘自张荣山博客《看望老师长薛伦》:

     2009.05.17。前往空军指挥学院看望老首长薛伦,办完进门手续走进院内老首长早已在路边等候,老首长满面红光体魄康健,紧紧握住我的手急切的把我让进家门,还没落座就问寒问暖,一股暖流直涌心头。分别40载今日得见都是激动万分,热泪盈眶。话匣子打开滔滔不绝,从小分队福州轮战,战机导弹改装,反螺旋飞行,飞行事故分析调查小组,68转场8机起飞4机着陆......谈到陈桂恩,赵广田,沈学礼,朱锦奇,盛成启,李纯光,胡英法,胡寿根,王文礼......在北京的,上海的,南昌的,广东的,东北的全国各地众多老战友,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不禁由然而生。老首长拿出自编的老照片光盘放入光碟机,一起回忆起战友,战斗历程,讲述战斗历史......63.06.19。66.01.09。67.01.13空战......24师-宇航局-空11校-空6军-空军指挥学院。老首长思维敏捷,健谈依旧,唯一缺憾的是老首长的左耳失聪,那是战争时期被枪炮震聋,后来飞行中发动机的轰鸣留下的后遗症。开饭了!老首长拿出珍藏了30年的茅台酒非要同我喝个够。喝到兴致时,老首长又打开电脑,将他自撰写的《空24师战斗力成长史》展现给我,并给我刻录了光盘永以惠存。我认真的阅读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老首长的呕心沥血和他对部队的无私奉献。到分别时间了,老首长握着我的手,一声“再来呀”止不住热泪在眼里转!!!

 文首的照片就是从这张照片上剪裁下来的

    以下转摘自袁亚维博客《机务老兵、付根利站长看望薛伦副军长》:

     2011年2月12日,24师老战友一行陈桂恩、张荣山、赵福林、冯德福、李万智及夫人、袁亚维和空六军战友网付根利站长,一同看望了薛伦副军长。薛副军长精神矍铄、非常健康。付站长向老领导汇报了空六军战友网的运行情况。大家共叙战友情,共同举杯祝健康。

 

 薛伦副军长撰写的《空军航空兵24师部队战斗成长过程》节录

炽热年代——壮志凌云(首次披露)

    穿越氢弹爆炸“蘑菇云”。部队刚到故城,1968年11月师接到一项紧急命令:去新疆执行氢弹爆炸空中“取样”任务。由副师长杨节才、副政委杨志福带领70团一大队,11名飞行员,10架飞机,去“3号基地”执行这项特殊而神秘的任务。我宣布人员组成、任务,要求部队绝对保密,不准透露出半点信息,连飞行员家属也不知道自己丈夫究竟执行什么任务。岁月沧桑,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了,当年我们穿越核爆炸“蘑菇云”的几位勇士,如今有半数已经离开了人世。然而穿越氢弹核爆炸“蘑菇云”神秘飞行的许多生动情节,至今鲜为人知。

    1964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核装置,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地爆炸氢弹核装置。1968年12月27日上午10时,我国终于实现了由轰-5轻型轰炸机携带的氢弹,以空投方式爆炸获得成功。说明我国的核武器研制,由试验型转为实用型。这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战线上的一次重要的突破。由原子弹到氢弹,苏联人用了五年时间,美国人用了七八年时间,而我们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在那个“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年代里,我国的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核讹诈。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对世界上热爱和平的人民无疑也是个极大的鼓舞。

    参加核试验的小分队,经过几千公里的长途跋涉,飞越长城、跨过“火焰山”,来到茫茫戈壁滩上的“3号地区”。机场周围是一片空旷寂静的荒野,只有军人和科学工作者常年生活、工作在这里,他们为祖国的国防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部队到达“3号地区”后,才真正了解到氢弹爆炸试验“取样”的重要意义:通过空中收集的“样品”,检查我们的氢弹爆炸的威力和效果,以利于今后改进。科学家给飞行员们介绍了一些核武器知识,飞机上安装了收集样品仪器。领导机关下达了执行“取样”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要求。大家无比激动,虽有一定危险性,但能有机会执行这项光荣任务,感动无比骄傲和自豪。

    我国用轰五空投氢弹核试验,原计划定于1968年12月26日进行,向毛主席生日献礼。毛主席批示,不要以任何形式祝贺我的生日。所以试验改在12月27日。毛主席伟大革命情怀气魄,更加激励我们参加核试验飞行员信心和勇气!

    参加执行这项特殊任务的几位飞行员,争先恐后,人人都想争取第一个穿越氢弹爆炸的“蘑菇云”,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勇敢精神。为了确保“取样”任务的完成,参加核试验分队分为两个梯队:主梯队有,副团长张洪泉、大队长胡英法、飞行员陈国良、盛成起、王长山等五名同志;备份梯队有,副团长赵云清、副大队长胡寿根、荣子和、飞行员张富有、黄谱根、叶木佑。如果主梯队任务完成的不顺利,备份梯队立即上去。 

    12月26日,试验准备工作一切就绪。次日,飞行员就要执行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可是这天夜里他们躺在床上,内心有抑制不住的激动!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几个参加试验的飞行员不约而同地提前起床来到机场。机场上一片繁忙景象,地面各类人员在零下30°的严寒中,紧张而有秩序地忙碌着。有的同志手冻僵了、眼冻肿了,心里却热乎乎的。

    12月27日,携带氢弹的轰5型轰炸机,迎着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起飞了,满载着广大核武器工作者的心血和全国人民的期望,飞向试验场!参加“取样”的飞行员进入“一等”,在座舱待命,等待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正在这时,一位从未曾见过面的老首长,登上飞机弦梯,他亲切对飞行员说:“这次任务光荣而艰巨,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我们空军的信任,你们一定不辜负毛主席的希望”。还鼓励飞行员对核试验“取样”不要有什么畏惧心理,核辐射对人体不会产生什么大影响,放心地去吧!首长的鼓励增加了飞行员的信心。后来才知道,与飞行员谈话的那位首长,正是这次氢弹核试验总指挥、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王炳璋将军。

    飞行员在飞机座舱里焦急等待着,突然看到,一道白光从东方天空中闪过,比太阳光还要亮万倍。刹那间,天空中万道霞光、光彩夺目。飞行员们马上意识到氢弹爆炸成功了!无线电里传来指挥员“开车起飞”命令!五位勇士,驾驶着战鹰,肩负着人民的期望,迎着氢弹爆炸的“蘑菇云”方向飞去……

    氢弹爆炸后,在浩瀚戈壁滩的罗布泊湖上空,霎时间,耸立起一个硕大的云团,形状酷似蘑菇,底部约10000米,顶部高15000米左右,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犹如夏天强对流的浓积云,它由下而上的剧烈地翻滚着、扩散着。“蘑菇云”变化气象万千,分外壮观,有点令人望而生畏。飞行员驾驶着战鹰越是接近它,越是显示出它的威势森严!像燃烧着的“火焰山”,它的形状和颜色魔术般变化着:时而粉红色,时而紫红色。当飞机进入 “蘑菇云”的瞬间,飞行员立即拉下防护罩,按下头盔滤光镜,以减少辐射的杀伤;打开“取样”仪器。几位勇士,驾驶歼-6飞机从不同高度层次、不同方向,毫无畏惧地穿过氢弹爆炸的“蘑菇云”。张洪泉的飞机安装“真空罐” 取样器,第一个穿越“蘑菇云”,高度11000米;后面飞机安装的是“过滤罐”取样器,胡英法、盛成启、陈国良、王长山等4个人穿越的高度11000-13000米不等。

    飞机进入了“蘑菇云”,里面热浪滚滚、光线耀眼;飞机剧烈颠簸、抖动有点身不由己,飞机难以操纵;高度表、速度表指针大幅度摆动。他们知道,这是“蘑菇云”强烈的气流冲击。他们聚精会神,紧紧地握住驾驶杆,竭尽全力,按照仪表保持飞行状态;目不转睛地观察仪表的变化和“取样”器的指示,不能超过规定伦琴射线的极限剂量。当“取样”器达到规定的数值时,向指挥员报告,“一切正常,请示返航”。得到容许,才能退出“蘑菇云”。退出“蘑菇云”团,谈何容易!“进时容易,出时难”,偌大的“蘑菇云”团,不论以何种方式脱离,飞机在“蘑菇云”中仍然需要飞行一段距离才能完全脱离开。因此,有的同志“取样”装置的伦琴射线大大超过规定的剂量数值。第一梯队的5名勇士,一次通过,圆满完成了“取样”任务,取得非常珍贵核爆炸空中“样品”资料,得到了上级的好评。在地面待命的预备梯队,没有轮到起飞,大家感到无比的遗憾。上级给参加这次核试验的70团大一队,荣立集体二等功。

    穿越氢弹爆炸“蘑菇云”,虽然不是面对短兵相接的敌人,而是面对肉眼看不见、无情贯穿辐射杀伤的“敌人”。对于我们每个飞行员也是个生死攸关的考验,如果没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是不行的。他们穿越氢弹爆炸“蘑菇云”时,当时根本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飞机座舱只有一个简单防护罩。因此,我们的飞行员在穿越爆炸“蘑菇云”时,要受到大剂量强烈贯穿辐射的照射,对人体伤害很大。飞机着陆后,飞机进行严格清洗检查,消除放射感染。上级安排飞行员到基地医院进行身体观察,之后又特意为他们安排了疗养;三四年后,有的飞行员的红、白血球、血小板仍然很不正常。收集氢弹爆炸 “样品”,对检验、研制、发展我国的核武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时我国还没有无人驾驶飞机之类手段进行空中“取样”,只能靠飞行员驾驶飞机,用血肉躯体去穿过那热浪滚滚,含有强烈致命的γ、α、β射线的“蘑菇云”,这在世界核武器试验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是我国为了发展自己的核武器事业,采取的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评论(共 16 篇):

   

共 16  篇,第2/1页 首页  上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5-18 18:23:19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