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咬文嚼字之必要    

发表时间:

2011-12-23 1:42:52 更新时间: 2013-2-25 17:57:57  更新者: 胡景斌

关键词:

战友文学    
作者: 杨寿清   [这是对本篇第 3974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咬文嚼字之必要

     夜读新浪博客,发现两篇好文,与咱博友相关。我们这些人每天都在玩文字,这两篇博文不可不读。《咬文嚼字》是一个很另类的刊物,以挑剔、挑刺为己任,而又不失和气,是教作文者“向善”的一本好刊物。而给它供稿的作者,多是一些特好较真儿的人,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这么一些人较起真来,往往弄得你没脾气。白纸黑字,一挑一个准儿。谁让你总犯错呢?
    千年文字会说话。无论是拿作文当饭碗,还是拿作文当乐子,都是应该照规范的路子走的,不然就会惹误会、惹麻烦、惹官司,而有些人则因此丢了乌纱。比如某报一篇报道,错将国家领导人名字弄错一个字,校对没看出来,被咬文嚼字的读者看出来了,一个电话举报,你想辩解都没词儿。这事儿要多大有多大。结果,总编因此下岗。再比如某报一段小文摘,因为涉及民族风俗,伤了人家。结果闹起群体事件,几百人抬着棺材,打着旗幡,围攻报社,要责任编辑性命。诸如此类的案例从古之今举不胜举。
    可见,许多时候,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结识的圈子里,就有那么一批热心人,专好挑刺,比如错别字、病句、人名、地名之误,包括广告中的词句等等,细致程度,让你想都想不到。有的人甚至将历年来挑出的错误编辑到一起,自费出书,送给编辑记者,以示警戒。我就认识那么一位老先生,专给报纸挑错。那工夫下得太大了。通常我们一期报纸,40多个版,文字容量怎么着也得40万字。你一天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见得浏览全部。可这老先生,硬是能字字过目,找错纠错。老先生堪称奇人!这样的人学问太大了,不夸张地说,他的脑子就是一部《辞海》。
    扯远了。还是请大家看《咬文嚼字》的这两篇博文。按说,它们刊于新浪网,都能看得到,在下转发,真嫌多此一举。不过,本意是想引起大家关注罢了。我觉得这两篇博文的有趣之处在于,例举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事,都是见怪不怪的现象,都是出口就溜的话。平时可能并不在意,经咬文嚼字这么一摆,这才拍脑门,乖乖,原来是这么回事呵!咬文嚼字还真是大有学问哩!另一层意思是想说,到年底了,咱们这些天天网上见面的朋友,是不是也该摆一摆龙门,列出几个“十大”之类的段子了。但有一点建议,就是不要千篇一律摆好儿。咱也互相“咬文嚼字”,如何?
    此言一出,怕是引来板砖了。那也无妨。

 

 

原文照搬之——
2011年十大流行语
《咬文嚼字》编辑部
(2011年12月20日)


说    明

    在广大读者热情推荐的基础上,经过汉语专家反复评议、甄选,本刊拟定了2011年十大流行语。评选仍然坚持几年来一以贯之的原则:第一,不问 “出生”在何年何月,只看它在本年度的流行频度。第二,不以网络流行为唯一依据,更要看在传统媒体上的影响。第三,注重词形结构的稳定性,即兴式的谐音词一般不选,如“河蟹”(和谐)、“童鞋”(同学)。

    一、亲。“亲”是“亲爱的”的简称。“亲爱的”是一百多年前为了翻译西方语言而“新”造的,用作名词和形容词,大体上跟英语的dear和darling相对应。几年前,“亲”曾在某些群体的小范围中露面;随后进入淘宝网的交易平台:“亲,快来抢购哦!”“亲,包邮哦!”于是“亲,×××”风行起来,人们称之为“淘宝体”。跟“亲爱的”相比较,“亲”显得简洁,也屏蔽了“爱”字的暧昧色彩,亲切感却有增无减。

    二、伤不起。最初在校内网上以文章标题的形式出现,如“这样的×××你伤不起”,被称为“校内体”,影响并不大。2011年“伤不起”火爆起来,和网络上的一篇题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帖子有关。这个帖子历数学习法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种种无奈,并且几乎每句话都以“啊”结尾,后面还有一个接一个的感叹号,人称“咆哮体”。随着该帖大热,“伤不起”成了热词,“×××,你伤不起啊”也成了热门句式。

    三、Hold住。2011年8月9日台湾中天电视综合台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女大学生谢依霖以夸张另类的造型、英汉混杂的台词、扭捏怪诞的举止亮相,陈说在一个时尚场合如何处变不惊,提醒自己不能慌乱,要“hold住”整个场面。 7分钟的节目引起巨大的反响,于是“hold住”迅即成为海峡两岸的流行语。Hold指掌控、把握、维持,“hold住”便是掌控住、保持住、管住、抓住之类的意思。

    四、我反正信了。2011年7月23日,在温州附近发生一起两列动车追尾的重特大交通事故,40人遇难,191人受伤。抢救中有关人员曾把一辆车的车头掩埋于地下。有媒体记者询问原因,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回答:现场有一个泥塘,影响施救工作,把车头埋于其中是为了便于抢救,“至于你信不信,(停顿)我反正信了” 。他的话立即引来一片质疑。此后,“我反正信了”被广泛使用,其含义有三:第一,真信,如铁道部那位新闻发言人所说的;第二,说反话,真不信,如“房价是百姓可以接受的,我反正信了”;第三,无厘头的搞笑,指自己说的压根就是一个笑话,如“奥巴马是中国人,我反正信了”。

    五、坑爹。“坑爹”原是詈语,即骂人的话。在北方某些方言中,“坑”有欺骗、欺诈的意思,“爹”指老子,即父亲。“坑爹”的字面义便是“欺骗老子”。连老子都敢欺骗,胆子也忒大了。“坑爹”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愤慨。在流传中,“坑爹”还常用于责备、批评或讽刺、挖苦。如果说话人是女性,有时会把“坑爹”调整为“坑娘”。

    六、卖萌。“卖萌”的“萌”,是从日语中借过来的。日本的动漫爱好者用“萌”形容非常喜好的事物,特别是动漫中的美少女。“萌”进入汉语以后,有了可爱、性感、讨人喜欢的新义项。可以说“萌少女”“萌女郎”等。“卖萌”的“卖”,不是出卖,而是显摆、展露。“卖萌”的意思是装可爱、扮嫩、撒娇,一般具有调侃色彩。

    七、吐槽。来源于日语,指漫才(类似于中国的相声)里的“突っ込み”(类似相声的捧哏)。台湾把“突っ込み”译成了“吐槽”,后引申指给人难堪、抬扛、掀老底、拆台,多用于嘲笑、讥讽、抱怨,甚至谩骂。当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揭人家老底——批评别人;二是揭自己老底——表述心声。

    八、气场。“气场”本指环绕在人体周围的能量场,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整体状态,包括健康、心理及修为等等。美国心灵励志大师皮克·菲尔著有一本谈比尔·盖茨、奥巴马等世界名人超凡魅力的书,此书引进中国后书名被译成了“气场”。“气场”于是流行开来,指由气质、学识、修养等等的综合表现而形成的超凡魅力。具有强大“气场”的人必定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本年度的新闻人物报道,流行拿“气场”说事。

    九、悲催。“悲催”是个形容词,形容失意、伤心、难过、哀痛、丧失信心等,由短语“悲惨得催人泪下”缩略而成。从短语的字面上看,似乎“悲”的程度很高;其实不完全如此,常常带有或多或少的调侃或宣泄的意味。可以说“很悲催”“悲催的是”“悲催啊悲催”“悲催的一天”等。活跃在网络上,有三种写法,即悲催、悲摧、悲衰(“衰”读作cuī)。当下在报刊上流行,写法渐趋一致,都写作“悲催”。

    十、忐忑。龚琳娜演唱的《忐忑》风靡一时。这首歌没有明确的意思,全是让人听不明白的“咳咿呀咿呦……”,但在演唱者眉飞色舞、幽默搞怪的夸张表演下,广大听众为之着迷。《忐忑》被人们戏称为“神曲”,从年过花甲的老太太到年仅几岁的小弟弟都竞相模仿着歌唱,连大牌歌星王菲也不例外。“忐忑”这个词于是火了起来,用法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本来是形容词,当下又演变出动词(如“忐忑了整整一天”)、名词(如“结束忐忑”)的用法来。有人说,这是“神曲”提振了“神词”。


原文照搬之——
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编辑部

(2011年12月20日)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光複”字样,其实都应作“光復”。“復”,表示转回来、还原、恢复等义,“光复”的“复”指恢复,故对应的繁体字应为“復”;“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三、建党九十周年时,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有关报道中说,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拢”的问题。其中的“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作“合龙”。“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五、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铊”。铊”是一个冷僻字,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从而进入了公众视野。这是一个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tuó。铊的化合物有毒。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六、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媒体在报道日本核电站时,有的用“泄露”,有的用“泄漏”,前者是用错了的。“泄露”的对象是机密的信息;“泄漏”则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指抽象的情报、信息等,使用的范围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说成“泄漏”。

    七、媒体上容易误用的一个称谓是:村长。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八、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温标的一种,由瑞士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这是一个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十、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具”,义为器具、用具。“家具”即床、柜、桌、凳等家庭用具,故用“具”。“俱”,义为全、都、一起,如“面面俱到”“与生俱来”。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副词,两者不容混淆。

 

  
 
评论(共 11 篇):

  评论者: 胡景斌

发表时间:2013-2-25 17:57:57

   

 

我乃马大哈一个,错字很多。   

   

  评论者: 闫一旭

发表时间:2011-12-23 18:50:27

   

 

我们现在许多人提笔忘字,更谈不到准确理解文字了,文,字,两字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啊,中华民族的文字学已到了危险的时候,这些错误还都是文化人的杰作,想想那些无文化的人,悲哀啊。   

   

  评论者: 徐兴伟

发表时间:2011-12-23 17:27:24

   

 

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日有余所以这文字该咬还得咬该嚼还得嚼不能怕麻烦。   

   

  评论者: 陈子才

发表时间:2011-12-23 15:51:14

   

 

我赞成,咬文嚼字,好!规范用字,更好!!       

   

  评论者: 徐同联

发表时间:2011-12-23 11:00:36

   

 

“咬文嚼字”很有必要。以前我感觉不大,今年我上网都是我家司机小李和小王帮我打字,我的字又草,他们有时认不出来,错一个字,就会闹笑话。   

   

  评论者: 杨寿清

发表时间:2011-12-23 10:53:41

   

 

谢过各位了。文章不忌千回改,确乎真理。在下就常犯错误,写过的东西懒得细看,故时有别字错字碍人眼目,令看官如梗在喉。抄发此文,也为自戒,与列位共勉之。再次谢过诸君了!   

   

  评论者: 姚念龙

发表时间:2011-12-23 10:38:44

   

 

又长知识了。 寿清,你原来的字太小,我给你放大了。   

   

  评论者: 张元淮

发表时间:2011-12-23 8:21:07

   

 

很有同感。就算不咬文嚼字,也要尽量做到用字行文规范点吧?我们小时候是很相信铅字的,只要是书、报纸上印出来的,都会认为是绝对正确的,经常会说:“这是书上写的!”“这是报纸上说的!”可是现在,怎么敢相信?就连中央电视台的字幕也经常出错,更不要说随心所欲的造新词,杜撰所谓“流行语”了。   

   

  评论者: 付根利

发表时间:2011-12-23 8:19:43

   

  标题:先庆,这样的回复最好把那篇博文链接过来。
文章不忌千回改
   

  评论者: 王泰乐

发表时间:2011-12-23 8:04:10

   

 

杨兄归纳的不错。本来以为抢了个沙发。打字的工夫让曲老兄抢走了。那就坐地上吧    

   
   

共 11  篇,第1/2页 下页  末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11-22 13:03:51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