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觉悟
“只要我们有觉悟的精神,世间的黑暗终有灭绝的一天。”------题记
编辑絮语 这是1920年,李大钊在北大课堂上的讲话。此时,他是生活优裕的大学教授,每月数百元大洋可养活四五十口人;此刻,他却心系国家民族存亡,呼吁青年学子们“觉悟”,终以生命之钟撞响中国的黎明。“觉悟”一词,源于佛教,本意是指对世间种种现象、真理的透彻了解,不为迷惑,开启真智,现在多用来指人们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觉悟就是信念和态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平时,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的“觉悟”如何,大抵是说这个人是否守规矩,是否有自觉性,是否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这是一个名词性的标准。事实上,觉悟也应是一个动词,是一个内省的行为过程。“觉”,可理解为直觉和感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是个被动的、客观的、感性的认识过程。“悟”,则是对现实情况的理性认知,是通过大脑的分析、判断和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李白见铁杵磨针而努力读书终成诗仙,牛顿因苹果坠落而产生万有引力的灵感,都是由觉而顿悟,到达成功彼岸。
作为一个人,思考判断问题是需要有悟性的。觉悟源自个人的学识和阅历,既通常所说的“有字书”与“无字之书”。前者可学、可教,后者却主要靠“悟”。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听起来有些滑稽,但是他自己所领悟的规律恐怕是多少部无字天书。毛主席博学活用,统帅千军,不断取得胜利,更是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体现觉悟的典范。因此,觉悟就是要以观察、学习、行动、思考为前提,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不断的思维再建构和思想再认识中得到升华。
作为一个先进政党,我们党历来强调讲觉悟。“绝非为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足以自乐,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政治觉悟。同样,“最后一口粮,做的事军粮;最后一块布,做的是军装;最后一个儿子啊,送到了部队上”,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对党的强烈认同。正是这种高度一致的觉悟,铸就了民族的新生、国家的新生。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思想多元化,价值功利化,少数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觉悟淡化了、弱化了,个别人因此思想滑坡,干出了违法乱纪的事。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带头讲觉悟。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大事多、建设发展局面复杂时,我们面临的考验更直接、更现实、更严峻,这种情况下,也更检验我们的忠诚和觉悟。我们党建党九十多年来,虽然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政党,但发展过程曲折坎坷、一路艰辛,因此绝不能盲目乐观于今天已取得的成就,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如履薄冰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自觉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不断强化听党指挥,对党忠诚的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确保在政治上特别过硬、特别坚定、特别可靠;要不断强化严守纪律、树好形象的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始终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一个有正气、有底气的真正共产党人。
(摘自空军报 李增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