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发表时间:
关键词:
题记 十一长假过后,按着中宣部的布置,我采访了27位大学生投身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感人故事。本来这是一个命题新闻。也是工作的常态。不值一提。但在采访中,年轻的大学生们不为时尚新潮所动,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行事。他们青春无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像是看当年战友们艰辛奋斗的影子。为此,我将近日在科技日报连续发表的三篇通讯转贴空六军网。一是让战友们了解新闻工作者为他人作活的点滴情状。二是让战友也有新的思考。三是权作当年在穷乡僻壤的军营怀想。
青春写在鹦哥岭
—— 27位大学毕业生投身海南自然保护事业的感人故事(上)
本报记者 范 建
编者按 27位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了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甘愿去偏僻的大山深处投身自然保护事业。5年来,他们默默坚守,奉献青春。他们的故事,近日在国家林业局以及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巡回演讲后,感染激励了许多年轻人。全国各地很多在校大学生纷纷给海南省林业厅写信致电,要求毕业后到鹦哥岭工作。中央有关领导同志赞扬他们选择了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也选择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三篇系列报道,详细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经历。
在人生的道路上,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规划,各人有各人事业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的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在都市的坐标上。有的宁愿找不到适宜的工作,宁愿当蚁族,瞄准的仍然是都市。这里讲述的27位大学生,他们中有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生,选择的是告别城市的喧嚣与浮华,来到天涯海角,来到大山深处。那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都市先进的现代化娱乐设施,他们以一种长远的眼光,选择了具有前景的工作、生活方式。甘愿把宝贵的青春奉献在那一片封闭而落后的土地——海南鹦哥岭。
鹦哥岭是海南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也是陆地保护区的中心枢纽和海南岛的生态核心,那里有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绿色的森林,奇异的地形地貌。这里的风景漂亮,可条件艰苦。有的大学生过来看一眼就走。有的呆上半个月,便决定离开。临别时,有的哽咽:“太苦了,我实在撑不住了。”留下的大学生并没有说更多的豪言壮语,而是安慰道:“兄弟,等过几年,条件好了,我们欢迎你来度假”。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刘磊是陕西人,东北林业大学毕业,5年前大学毕业时,老师告诉他,海南鹦哥岭刚成立自然保护区,急需专业人才,刘磊和26名大学生,先后带着对热带雨林的向往,从祖国各地的大学,来到鹦哥岭,成了第一批的护林员。
500平方公里的鹦哥岭,是海南最大的热带雨林保护区,那里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有100多平方公里深山老林,至今人迹罕至。
27名大学生为什么要来鹦哥岭?他们果真能坚守下去?他们给鹦哥岭又带来了什么?
鹦哥岭的风景很美,可山高路阻,交通不便,管理站所在的白沙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沿着鹦哥岭道银村山脚下往上,车无法行走,有的地方窄得只能一人通行,一边是崖壁,一边是山谷,走不到一半,脚底就磨起泡。可27位大学生就是这样一直行走了5年。
到鹦哥岭的第一事,是埋设保护区的界碑界桩。120斤重的水泥桩界碑,他们扛着进山,汗流浃背、肩膀流血。一个多月,他们走了209公里长的界线,埋下近400根桩和50多块界碑。每天就着溪水,吃两个5毛钱的饼子。
鹦哥岭周边有103个自然村,近2万村民,看到大片被砍的热带雨林,大学生感到心痛。一次,他们看到一位黎族大爷打了一只野鸟,劝他不要打猎。可大爷说:“我保护它,谁来养活我?”他们悟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保护雨林不应建立
在贫穷之上,要改变村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必须讲究策略。他们买来酒菜,直奔村支书家喝酒聊天。为什么河里的水越来越少?灌溉水稻的水越来越不足?为什么鱼儿少了,动物不见了?坦诚的交流和劝说,使支书明白了事理。支书表示,要发动全村与他们一起保护森林。就这样,他们和黎苗同胞成了朋友。
他们还与19个村委会签订了集体林共同管护的协议。设立禁渔区,引入稻鸭共育和林下立体种植,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他们发动大家捐款建设,210人的队伍2个小时竟然捐了12万元。
渐渐的,毁林少了,猎枪交了,人们从保护中真正得到了实惠,保护森林成了乡民的自觉行动。
树蛙就像大熊猫一样珍贵,是2003年发现的科学新种,种群数量约2000只。
2010年之前,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共发现2只鹦哥岭树蛙,科学研究还是空白。为了寻找鹦哥岭树蛙,廖常乐带着科考队员,先后在原始森林里进行了3个多月调查,均未发现鹦哥岭树蛙的踪影。为了尽快找到树蛙,他和女友王慧颖主动申请为科考队员,踏上了寻找鹦哥岭树蛙之旅。
一天,在鹦哥岭河谷里,王慧颖被奇怪的叫声吸引了,她误入密林深处,与其他队员失去了联系。突然,山洪来了,王慧颖被卷入洪水中,廖常乐和其他队员手拉手冲进激流,冒着生命危险,在密林深处找到了被山洪冲倒昏迷不醒的王慧颖。
刘磊因为长期加班左眼几乎失明。需要去北京做角膜移植手术,可他承担鹦哥岭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如果中断,将会影响数字化保护区建设进程,他一拖再拖。直到野外调查工作完成,在领导同事的催促下,他才去做手术,手术7天后,他就赶回鹦哥岭工作。由于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他的左眼至今未能恢复。
如今,在27名大学生中,刘磊成了鹦哥岭保护站副站长,有11人被安排到乡镇任副镇长或林场任副场长。
护卫森林的勇士
鹦哥岭森林公安局李之龙是地道的海南人,考大学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森林公安专业,大学毕业,他放弃在省城工作的机会,自愿报名来到鹦哥岭。有人说,你们管理站,还不如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好歹有个候车亭,可管理站什么都没有。“许多人说我是傻帽,可我甘心情愿做一名光荣的护林人。”
在鹦哥岭,不少村民缺乏法律意识。有一次巡山,李之龙遇到打猎的村民。他劝说村民不要打猎,可对方不由分说,举枪对着他的胸口大吼:“你敢过来,我就打死你!”
第一次面对枪堵着胸口,他的腿有些发抖。僵持中,他纵身一跳,将对方摁倒,避免了一场意外。在执法过程中,小李懂得,要想当好执法者,就要成为百姓的合作者,尊重、沟通、理解、帮助村民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乐东县万冲镇有位60多岁的阿婆请了同村几个人上山毁林种香蕉。接到报案后,他带队到村里调查。阿婆不理解,情绪激动,不停地拉扯,还朝他脸上啐口水。
当小李看到阿婆家病重的丈夫和两个弱智的儿子,知道全家4口的生计落在她一人身上时,便有了几分理解。于是,李之龙多次找阿婆谈心,每次给她带去吃的穿的,还帮阿婆种白滕、生姜、干家务活,阿婆被感动了,不仅交代了毁林开垦的事,还提供了其他毁林的信息。
大山深处最难熬的莫过于对家人的思念。李之龙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妻子分娩时,他还在道银村里忙。十多天后,当他拖着沉重疲乏的身体走出大山,才知道自己当了爸爸。
儿子上幼儿园了,喜欢向小伙伴们说自己当公安的爸爸是“黑猫警长”。儿子的心愿就是想让同学们看看这个“黑猫警长”。有一次,他答应了。可不巧,当晚接到毁林开垦的举报,他又马上赶去了鹦哥岭。儿子又哭又闹,说他说话不算数。
每当想起这些他就心酸。可当他看到郁郁葱葱的大山,又觉得自己的所有付出都值!
27位扎根大山的大学生,为什么远离父母,难得团聚。他们来到鹦哥岭究竟为的是什么?李之龙想起了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原载2012年10月16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
评论者: 解昌仁
发表时间:2013-6-18 22:40:47
中国的希望在他们身上,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方向!向这些年轻人致敬! 向范建兄致敬,您的辛苦工作,事关民族复兴,功在千秋万代!
评论者: 梁世忠
发表时间:2013-6-18 21:05:28
范兄这篇通讯报道上了6月18日的焦点访谈,祝贺范老师!
发表时间:2013-6-18 21:05:25
评论者: 苗全芝
发表时间:2012-10-21 10:03:11
国家之栋梁,年轻人之榜样。
评论者: 范建
发表时间:2012-10-19 11:17:02
先庆:热带雨林是另一番景色,如你能去采风必有收获。有机会可为你引荐。 法刚:点评一针见血,鼓励之语是他们的动力。
评论者: 邹法刚
发表时间:2012-10-19 8:50:14
他们是现代青年的楷模,祖国的未来,民族的脊梁,人民的希望。向他们致敬!
评论者: 曲先庆
发表时间:2012-10-19 7:16:38
题目吸引眼球,内容生动有力。想来范兄已成了这帮大学生的恩师,可借这个为我们将来去那里采风提供些方便。这样的原生态风景才是摄影人应该去的好地方! 应该加些照片。
发表时间:2012-10-18 23:29:11
海刚:中国好声音是好声音。从深山里的年轻人发出的“天籁”更是好声音。这种音色更好听。 孙姐:你的赞美声是一种共鸣。 新原:现代生活折射出的多元都无可厚非。各人有各人的行为方式,不可强求。但在多元的生活方式之下,即使有自己的选择,但明理人仍会对这二十七位有倾向性。人们在对新一代抱怨声中,仍有期待。那便是人生追求的回归。因此,总有光明的前景。 民校:有志即有为。 效勇:谢读。
评论者: 叶效勇
发表时间:2012-10-18 18:40:01
向这群年轻人致敬!谢谢好文章!
评论者: 闫民校
发表时间:2012-10-18 15:46:30
一群有志青年。应当宣传报道他们的事迹。
共 20 篇,第1/2页 下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