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标题:

黄新原《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读后---让梦划向你心海    

发表时间:

2013-6-27 14:48:29 更新时间: 2013-10-10 18:39:20  更新者: 闫丽君

关键词:

怀旧 往事 战友文学 精华    
作者: 方华敏   [这是对本篇第 6860 次阅读] 阅读评论

写在前面:

    还记得去年一个秋日,我偶然在网页里见到《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 》的书讯画框。这本书的作者:黄新原。急切点开链接,欣喜阅读目录,发现有的章节似曾相识,我对自己说,书作者一定是我们空六军战友网的新原大哥。

    通过网购获得这本书,爱不释手。细细品读,感受到历史的温情与爱意。新原大哥厚重的笔力、深邃的历史感为我们展现了五十年代经济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的命运、梦想等等最感动人心的实例和精神图景,用如歌的往事,连缀起十年间一个个清晰而生动的日子。

    直至今日,我也没有见过新原大哥,更没有与他聊起这本书。我只是读过这本书的《后记》之后,从他辗转于北京旧书市场,流连于泛黄的故纸堆;从他奔波、采访、会儿时的同学,抱病完成30万字的书稿的艰辛里,体味到他的一种忧患,一种责任。

    这篇文字,是我读过这本书后的体会和认识,虽然肤浅,好在,还有这本书,还有如梦般划向心海的温暖文字,它让我记住那个时代远去的背影......

   

 

让梦划向你心海

-----黄新原《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读后

(刊登《作家报》2013.6.30.)

/方华敏

         黄新原是我的战友,退休前任北京某大学教师。他学养深厚,勤勉低调,用一年多时间完成30万字的专题文字:《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书中描述五十年代的那些人和事真实可考,有相关史料、照片、实物图片与之相配作为依据,也有小故事加以说明。他从衣食住行的细小处锲入,同时也将自身经历背景和认知作为参照,写出不同级别、身份、地位等人物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之间善意地理解而无怨怼的细节,小中见大,向读者展现了五十年代经济建设与之相关的命运、梦想等等最感动人心的实例和精神图景,用如歌的往事,连缀起十年间一个个清晰而生动的日子,让一个个远去的梦慢慢划向读者的心海……

    读完《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已是仲春,窗外的绿叶探过来,把我从那个年代唤醒。然而这本书“干净、单纯、祥和”的特征所散发的温软气息,在我眼前铺陈,幽远的就像一条细细的长廊,已经让我走得很深很远。我仿佛还沉浸在五十年代里,与那些年轻人一起奋战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穿梭于运送建筑材料的车辆队伍中,为建设新中国而挥洒汗水,昂扬向前,无怨无悔。我好像还缠绕在那些人和事物细细密密的线条里,时而为其丰沛流畅、时而为理不清的缘由而牵肠挂肚、潸然泪下。我似乎还倚附在那些镶嵌字里行间绣着花边簇拥红五星的证书,透着时代特征的宣传画、小学生成绩册、线装的干部档案、高中国文、少年先锋队队章等等浓浓的光阴味道里,顾盼神思,浅笑盈然……这一切都安存在各自的世界里而又被作者凝结成的直观物象、文字,带给我不同的生命体验;它怀旧风格的文字具有的价值和艺术精神,带给我感动并让我对它有了难舍的情怀。

    阅读开篇,我联想起北京电视台的《档案》、上海纪实频道《重访》节目,既真实,又神秘。首先展现眼前的是新旧社会过渡时期全国范围内的“扫黄”、禁毒。这一社会改造作为清除旧社会封建腐朽事物的措施而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改造的背后,却是异常艰辛。作者以他的感觉方式触摸历史,以独特的心灵方式讲述那些散落的往事,体现其对生命情状的本体意义的关怀。通过《北京八大胡同,一夜之间没了》、《一支折断的烟枪》,详实介绍解放初期的干部为改造妓女、杜绝鸦片进口、断然禁烟、廓清社会风气所做的大量、艰苦、耐心细致的工作。他们从帮助妓女治病、解决家庭困难、消除隐痛入手,督促其学习、劳动、强制戒除好吃懒做抽大烟的恶习,到“弃娼为良,自食其力,成为劳动者,服务新中国”。前后八年,终于迎来“千年冰河开了冻”的喜悦。禁烟运动从铲除盛长的罂粟、消灭大烟土壤开始,到缴收大烟、毒品、烟具,取缔烟馆、严惩烟贩、强制戒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禁烟和产烟区千万烟农改种粮食的目标。当看到“1958年,邓小平面对云贵川这块中国历史上鸦片头号重灾区,自豪地说,‘吸鸦片烟,吃白面,世界上很难消灭。国民党办不到,资本主义办不到,事实证明,共产党办到了’”的时候;当看到这两种“另类人”重新走向新生活而受到尊重的时候,我无不为那些干部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而感动。然而更多的则是这两类人经历“欲望、畸变、挣扎、转变、回归”的艰难过程,引发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忧虑。读过这两个章节,我理解作者把改造妓女称之“那个年代的功劳”;把“中国的无毒,从那时起,一直保持几十年”作为结束语的深意。

    五十年代干净。不仅黄赌毒禁绝,意在人的纯朴和心灵的干净。五十年代单纯,旨在人际关系简单,革命同志间少有客套和礼数。五十年代祥和,为当时社会最民生、最人文和最亲近的写照吧。作者将这十年人们低生活水平、高生活质量统摄在《看见你们格外亲》《他啃妈妈的肩章》《老百姓的事儿》《“石光荣”们的家》《小豆包们》等篇幅中。当我随同作者走进“石光荣”的家,不仅看到“褚琴”的忙碌、孩子们的言笑,更多是夫妇不太协调和吵吵闹闹的生活。这样家庭组建特殊的背景后面,映照的问题不容回避。然而与石光荣有着同样经历、同时进城的干部重婚和无奈,并没有给双方的孩子留下阴影,他们之间少有隔膜,在最需要教养的年代,这种亲情关爱、相互理解忍让予以他们最良好的教益。这些带着米粒的清香、草木的气味,以及生活的原味也是我读后最宽慰的节点。人们常说五十年代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以来不同寻常时期,它表现在用淳朴表达感情,用行动表现誓言等细小方面。从作者小学同学刘幺根、吴锵与警察的故事,王庆与医护人员的故事;从摇晃着的当当车上,人们听着快板、看着小人书的神情里,从末班车的司机每到一站,就亲自跳下车,把站台上的路灯熄灭,告诫路人末班车已走的身影里便能体会。若是再往细微深处行走,你会发现一个明净祥和的世界,那里没有攀升的物价,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环境污染,也没有腐败现象,人们对共产主义敬仰膜拜。普遍老百姓的吃穿用与现在相比虽然存在天壤之别,但若能吃到一颗糖果、拥有一个小玩具、背上一个新书包就有着满满的喜悦和幸福;若是把破旧衣服、开裂鞋子的补丁缝制得像艺术品一样,穿出去便是一种时尚了。然而,清贫相守境遇下的“德育第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氛围,却跃动着追求理想的学子。“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书中自有颜如玉”固存国民的潜意识,因此考上名牌大学是学生确立的目标。《馄饨初开》从一个侧面再现中学生眼中的清晰明澈和美好,以及渐渐初长的稚嫩世界观,还有慢慢增强的凝集力和学习进取心。我看到青春活力和自信就荡漾在他们嘴角上扬的弧线上。那本高中毕业赠言簿留下的带有强烈时代感的话语,真实反映了当时高中毕业生的精神面貌。《在塔尖上》却是另一种鲜活状态的呈现。那里的大学生,曾有过“留苏”美丽而又遥远的梦,阅历了“工农调干生”最精彩的人生片段。他们身上背负来自家庭、社会等太多压力,也有政治因素带来的影响。一直到今天我还能从文字和照片里看到王涌和韩汝玢这一对恋人,因为政审原因而失去“留苏”梦的内心滴滴泉涌的自我怜惜与珍重。他俩眼波里的温情和最纯美的相依相偎,留给我挥之不去的感动。虽然这对夫妇早已是我国科学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正是这一代大学生,在国家步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之时,成为我国航空、钢铁、石油、医学等急需的专业人才。这一章节,作者对他们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层面的分析和细腻的描写给我留下美好印象。除此以外,更多的却是从作者对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世事人情和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之时的融合中感受到那份干净、单纯、祥和。

    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大多都有很深的苏联情结。《“老大哥”情结》是本书浓墨重彩的部分,也是令人泫然欲泣的章节。其中有作者含情凝睇的故事描写,也有极善其身又济天下的学术风景。它赋予了中苏友好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沉甸甸的时代感,以及充分的历史根据和生活感。那个年代两国友好交往,“苏联老大哥”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和援助,尤其是在华专家与中国人民之间有着历久弥深的情谊。这一件件,脉络清晰,细微琐屑的点滴都被作者捡拾起,梳理排列。那张“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的宣传画,是当时重心之所在,有更为本质的意义。同时作者也通过片段和细节刻画而表述了那一时代的主流意识。那张“中国留学生与苏联老师在一起”、“苏联展览馆”、“苏联专家纪念章”、“悲情的乌克兰姑娘柳达米拉”的照片,该是包融多少美好而又复杂的感情呢?从照片中依稀还能看到留苏学生李惠英的青春飞扬,还能体味她五年不曾回国而孜孜苦读的艰辛;我分明还能听到乌克兰姑娘柳达呢喃低语:“北京有我的梦”,这种细密浸润她的生命却又深沉厚重的无以回报。她用阻隔了三十年的异国苦恋,阐释她与中国男人徐鹿学的真爱。这一切寓示无论岁月沧海桑田,植根于心中的情义不变。就像矗立北京的“苏联展览馆”夜空的灯光还是那么璀璨绚丽,就像“老莫”餐厅的红菜汤还潜着暗香;它们一年又一年,风尚依然,是不会老去的旧时光。读过这一章节,有“旧梦尘封休再启,此情如水只东流”的凄美,也有“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欣悦。然而,更多的还是从中感知到了“苏联情结”里的人物彼此手心的温暖,内心的纯良,无论分离还是重聚,都铭记着。

     汇集10年时光而成的书,不难窥见高大间或细小的投影,因而书中的作品之厚重,或凄美,都值得珍重。“但这远远不是50年代特征的全部”。“那10年,经济的飞跃发展,一个个建设奇迹出现,足以与新中国任何时候媲美。”“那时的建设速度像神话,但绝对没有‘豆腐渣’工程……

    《真情如歌 五十年代中国往事》是专题文字,作者有着自己的文体意识。我想起古人讲的立言。是给10年的生活片段以意义吗?然而阅读这本书的意义,不是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是感知它与现实有什么隐秘的联系,给我们哪些启示和思考。当我们面对喧哗的人群,冷漠的人情,复杂的人际,你还会想起书中的人和事吗?你还会怀念五十年代吗?

    只要你愿意,让梦划向你心海……

 

 

 

  

  
 
评论(共 24 篇):

  评论者: 闫丽君

发表时间:2013-10-10 18:39:20

   

 

书评精彩,细腻感人;十年砺剑,万众掌声。祝好敬礼!   

   

  评论者: 方华敏

发表时间:2013-10-8 16:58:10

   

 

谢谢罗政委和姚参谋的留言和关注。 好多日子不见,迟回复,请原谅。 姚参谋,这本书看完了吧。我最近忙碌着,没有静下来看书写字。 在此谢谢大家。   

   

  评论者: 姚念龙

发表时间:2013-7-4 23:48:21

   

 

昨天闺女在网上买了一本,一定要认真拜读。    

   

  评论者: 罗永志

发表时间:2013-7-4 21:34:16

   

 

看了战友们的留言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黄新原战友是大才子,方华敏战友是大才女,都是难得的人才啊!   

   

  评论者: 方华敏

发表时间:2013-7-4 20:22:24

   

 

再次谢谢世忠、年福战友、姚参谋、雨虹姐、维民战友的关注和留言。 问候大家!   

   

  评论者: 殷维明

发表时间:2013-7-1 23:48:27

   

 

华敏文章好,拜读了.但愿多读到华敏的散文和评论。谢谢华敏!   

   

  评论者: 段雨虹

发表时间:2013-7-1 14:48:16

   

 

想尽快读到这本书,是否请新原战友送我一本并签上大名呀。   

   

  评论者: 姚念龙

发表时间:2013-6-30 0:46:25

   

 

说啥?赶紧弄书去!今天中午(6月29日)与黄兄通话,黄兄还客气。老师就是老师,我们就认准您了,相信战友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战友们你们说是不? 华敏你太有才了,这金子我们咋就发现不了呢?就是发现了我们也不会像你那样把书里的梗领理的那么清晰。欣赏!   

   

  评论者: 林年福

发表时间:2013-6-29 17:36:57

   

 

华敏的读后感,确实写得好!拜读了.   

   

  评论者: 梁世忠

发表时间:2013-6-29 17:02:03

   

 

华敏文章好,心也细,能大海捞针般淘到新原大哥的出版物,是我们所不能及,现在又把买书的办法告诉大家,恰似雪中送碳,谢谢了,我马上去京东买了欣赏。   

   
   

共 24  篇,第1/3页 下页  末页

Bottom
浏览时间:2024-5-3 14:51:07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