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11月19日 星期三 阴,下午有时晴
一觉醒来,已7点了,简单洗漱后出发,先花1元钱坐公交车到汽车站,买了去西江的车票是9点的,吃早餐4元一碗馄饨。上车后,遇到两老外,女的叫林乐,男的叫波,都是以色列人,林乐也是到中国旅游的,在昆明学汉语,波是来旅行的,汉语一点不通。波是林乐在桂林捡到的。简单沟通后,知道也想去芭沙,她(他)想与我结伴。正说着又上来两母女,说是北京人。后来告诉我女儿叫孙宏,是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是个摄影爱好者,使用佳能D40机身,70-200小钢炮镜头,原来她们母女是星期日到的贵阳,直接去了黎平,从黎平玩完回到凯里也准备去西江。汽车终于开动了,出了凯里不久,路边就出现了苗寨,很好看,但缺少韵味,一看便知新建的。一路风光无限,24元车费没白花,路况尚好,只有少部分路段,在修路,但不影响通行。大约两个小时,终于到了世界第一大的“千户苗寨”。因都是背包客和好色之徒,决定结伴同行。先找住的,孙宏讲攻略上介绍有个叫苗王的教师,家住山上,于是我们连打听带问的来到山顶,可是不对。又返到寨中心,找了一家叫苗寨旅馆的地方,每人20元,决定放下行李,再出去玩。我开了两间房,每房3张床,我和波住一间,三位女士住一间。带好摄影器材出门,先在街上闲逛一圈,大致了解一下情况。
西江千户苗寨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山环水绕、怡静清幽,吊脚楼依山而建,是贵州八大历史名镇之一,素有苗都之称。来到西江,未进到寨内,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是村寨,不如说是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等到傍晚时分,寨子里炊烟四起,汇集在半空中如云如雾,那场景,就更加难以形容。
西江有1200余户,4500余人,苗族占99.2%。西江苗寨历史悠久。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蚩尤同黄帝战败后,蚩尤的三儿子带领族人开始了长途艰苦的迁徙,找到了水土丰美肥沃的西江,于是在这里定居下来,过着与世无争,远离尘世的生活。西江苗寨的苗族生态文化保存比较完整,被誉为“苗族露天博物馆”。 一条小溪从雷公坪流来,穿寨而过。房前屋后为丛丛翠竹和红枫掩映。幢幢吊脚木楼依山而建,层层梯田顺着山势紧连云天。春天绿秧迎风摆,秋来金谷雨山头。全寨以农业为主,男子勤劳耕作,妇女能绣善织。西江是芦笙的故乡,农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苗年、鼓藏节,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齐集芦笙场,踏曲起舞。 11月23日是苗年,寨子正在搭建大型舞台,因时间关系,本人未能亲眼目睹。西江小节年年有,大节13年一次,明年的农历十月是大年,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
午餐在一家源朋小吃店要了烧豆付,炒白菜和炒腊肠,5碗米线,共花费68元,每人约13元,吃得很爽。看看天气没有晴的意思,那也别白来,见啥看啥,人哪、猪啊、马嘞等等。爬到观景台去看全景,哈苏也用上了,别白带来,乱摄一气。后来我提意去对面山上去看看,我在观景台看到苗寨旁的梯田有点颜色,但角度不好。于是大家响应,爬到对面山坡俯视确实不错。梯田放水了,五颜六色,又是一通照。林乐和波只是坐在那里用西伯来语对话,传来阵阵笑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有了一点光亮,又过一会太阳出来了,真是运气,大家抓紧拍照。看到苗寨边上的田埂上经常人来人往,或男或女,或挑担或背篓,或牵马或引牛,一幅田园风光,我们决定走近它。走在田埂上,看着苗寨,田里有稻田养鱼,水上长出一种不知名的生物,红的、类似浮萍的,俩老外不论走到哪,都是席地而坐,不知不觉时间过的很快,16点的苗寨已被大山挡住了阳光,失去了光亮。
回到镇上,还是闲逛,我和孙红扫街,见到有特色的苗族妇人,我们就追着拍。俩老外则是见啥吃啥,东看看西吃吃。穿行寨中,杉木结构的吊脚楼,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极具特色。吊脚楼有三间、五间和二层、三层等区别,但全为穿榫结构,不用一钉,覆盖小青瓦。
照累了,我回宾馆休息了,其余人继续着。约五点多,俩老外带回一小伙,后来才知道叫吴小兵,是雷山人。来邀请我们去他朋友家吃饭。吴小兵想与俩老外一起吃饭,俩老外拿不定主意,回来问我,我简单地问一下情况,决定不放弃与当地人接触的机会。我们一起来到小兵的朋友家,见到另外几个人,他们是小白、小张、李仕君和她的父母、三姐,吃的是贵州苗寨火锅,就是排骨和猪肉在锅里煮着吃,辣辣的,喝米酒,李仕君和她三姐唱着敬酒歌很是热闹。到晚上8点多,我们决定离开。出来走在街上、静静的,没了白日的繁华,到显苗寨夜晚的静谧。不知是谁说了句没吃饱,于是大家决定再去吃一顿。来到一家尚未打烊的小店,点了四个菜,喝起了啤酒,花费67元,一直到十点多才回客栈休息。一天下来连吃带住,每人花了不到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