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德(草稿)
文赵平虎
第38章
老子认为:“德”是“道”作用于万物表现出的特征。因此,“道”是“德”的内在属性,“德”是“道”的外在表现。
在现代诗里,“道”相当于“意念”、“德”相当于“意象”,是就是要把“意念”和“意象”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第39章
老子认为:天得道才清明,地得道才安宁。所以,“清明”才符合天之“德”,“安宁”才符合地之“德”。
在现代诗里诗之德(即意象)应追求不要像美玉一样华美,宁可像石头那样坚固。
第40章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产生于“有”,而“有”产生于“无”。
“有”和“无”也是现代诗的两个属性。诗创造就是由无形的“意念”落在有形的“意象”的活动过程。
第41章
老子认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是的,只要你静下心来去倾听自己的心声,诗美迟早会被你从心底呼出。
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提出“道生万物说”。
是的,只要我们能写出第一首,肯定不久也会写出第二首,然后很快写出第三首……请相信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老子说“柔弱可以胜刚强”。摸摸我们的心口,有它在,还怕什么诗的堡垒,还怕创作不出我们的诗美,还怕形不成自己的风格?
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唯有诗出自我们的内心,唯有真实的诗才会长久存在!
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冲。
诗之德就是这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只有诗之道妙,诗之德才美;反之,诗之道不妙,诗之德肯定不美。
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不要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太多干扰,掘弃私欲杂念,保持清净,才能写出好诗来。
第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什么“财富学”、什么“关系学”……这些世俗的学问,还是少研究点吧;让我们高高举起纯净的诗歌照亮世界,也让诗歌把我们内心的私欲杂念清除得干干净净吧。
第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众人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欲望,诗人则要他们回到婴儿般纯真。
第50章
老子认为如果人们生活条件优厚,为追求长寿而奉养太多,反而不能寿尽天年。因此,他倡导少私寡欲,趋利避害,以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方式生活。
我们的诗也该如此呀,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其生命的长久。
第51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诗也是如此,诗之道生出诗,诗之德养育诗,各种形态塑造诗,各种环境促使诗成长。
第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意念即诗初始之道,它是所有意象的本源。换句话说,意念是意象的妈妈,意象是意念的孩子,没有意念就没有意象就像没有母亲哪来的孩子。
第53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要经过诗来表达的意念,必须在本质上适宜这种表现,否则就会得到一种很坏的拼凑。
第54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诗就是我们灵魂的翅膀,诗就像我们在家一样自在,诗就是我们快乐的故乡,诗就是一个自由的国度,诗就是绝对心灵的领域、全天下人的一个梦。
第55章
含德之后,比于赤子。
意象是意念的感性呈现,它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第56章
老子将“玄同”作为修身的最高境界。
我们既不是客观对象的奴仆,也不是自身欲望的奴仆,自由成了诗美的实质,同时也是意象的最高境界。
第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诗歌应该以正取意,以奇取情,以无为取象。
第58章
其政蒙蒙,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正因为有了“诗之道”的“无为”,才有了“诗之德”的“自由”,意象才有了美感;如果“诗之道”“有为”,“诗之德”就被捆住了“手脚”,意象当然不美了。
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
诗有情莫过“啬”,“啬”能够把“意念”和“意象”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啬”的光芒能使诗更长久,所以要趁早认识它、服从它。
第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写诗也像烹制小鱼一样要谨慎。小鱼肉质鲜嫩,若在锅里不断翻动,就很容易破碎。
第61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
诗之道应当像江河一样处于下游,也就是处于雌柔的地方,那是万方交汇的地方;反之,如果意念根本不适应形象化和外在表现,偏要勉强被纳入意象这种形式,写出的诗肯定会干燥无味。
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
如果说艺术是人生的奢侈,诗便是最高级的奢侈。懂诗的人对它爱不释手,不懂的人也很喜欢它。
第63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解写诗亦如此:决困难,一定从容易处着手;成就大事,一定从细节处做起。
第64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要有了良好的开始何愁小苗长不成参天大树,何愁小屋变不成高楼大厦,何愁脚步走不到千里之遥。
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好诗不在于技巧有多纯熟老练,而在于诗本身要敦厚朴实。
第66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诗人也应有甘居人下和胸襟宽阔的品质,方能海纳百川。
第67章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就是要有关爱,如果客观对象与你毫无关系这首诗毫无意义;“俭”就是要高度概括,如果你的诗拖泥带水那不叫诗了也许归散文;“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说诗人不能跑到诗的前头拉着诗往前走,而要还诗以自然,让它像大河一样在自己的宽阔河床上自由奔腾。
第68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
好诗人不与“自然”动武,不与“心灵”动怒,好诗是“自然”和“心灵”的和解,因为诗人谦恭往往看不到诗人本体。
第69章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忧郁、忧伤的题材更容易吸引大家的关注,但不要无病呻吟。
第70章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好诗人亦如此内秀,不可看外表矣。
第71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很明白却不直接说出来,美就进入了一个深层次;不明白却非要去表达,越说越糊涂肯定就不美啦。
第72章
老子告诫统治者要明智地处理与老百姓的关系,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
自由同样也是艺术的源泉,诗美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这在现实世界里是望尘莫及的。
第73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诗美的最高领域是心灵的领域,你要用外在的自然的概念去取代它无异于扼杀它;所以你要谨慎小心,诗美则活。
第74章
夫代大将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诗美就像美轮美奂的舞蹈,非要让武者去砍杀不伤其手才怪了。
第75章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不追求生活享乐的人,才更容易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第76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诗美贵柔软是一种自由的关系,要是其死了硬了就不美了。
第77章
老子提倡众生平等,财富平均的社会生活。
所以诗也不应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而也应让大部分老百姓所接受。
第78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
如果您能有水一样的美德,何愁创作不出能打动人心扉的诗美。
第79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纯粹的诗美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如梦一样的人生。
第80章
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和谐安宁,飘逸着原始的田园气息。
诗美也应追求短小精致,真正的美其实就是简单,但它充满了淳朴和温馨。
第81章
老子在最后这章提醒人们要清心寡欲,虚静无为,遇事保持平静,淡泊的心态,即使有所作为也不能大肆张扬。
这当然也是写诗之人应该保持的基本心态与优秀品格。
(草稿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