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我最早的照片了,约在58年拍摄于读高小期间,那时侯不象现在拍摄容易,因为家里的生活多数很困难。后来全国进入了大跃进,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大办食堂,接着进入了三年自然灾害。
61年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粮食紧缺农村已经有人饿死。我只好辍学去谋生,16岁的我来到河北最南部与河南交界处的岳城水库当民工,在这里干了一年多的时间。
62年下半年,我响应党的号召从城里下到农村插队。哪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如邢燕子、周明山等。我在农村干了三年,帮助村里成立了俱乐部、建立了团支部。我们村里文艺节目在那三年里年年在县里拿名次。我于65月12月应征入伍来到了北京空军遵化基地,被分配到了电影组搞美术工作。
66年初我与老兵来北京出差,这是我第一次进京,天安门前留个影是最好的纪念。那时候城门上边还没有挂毛主席像。就在那年的八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折腾就是十年啊。
67年部队开始成立宣传队,学演样板戏,为宣传队画布景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这是与宣传队的战友到北京来买颜料。当再次来到天安门拍照时,毛主席的画像已经永久性悬挂了。但后来造反派提出个拗论,说这幅毛主席像为什么就一只耳朵,中央只得又专门为主席拍了正面像,就是现在挂的那幅画像。
68年冬天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边境开始摩擦,战争一触即发。本来我们机关兵没有枪的,结果部队也发给了我一支冲锋枪,还经常搞演习,说苏修的大飞机能载几百人,让我们躺在地上练对空射击。
这张标准像大约在69或70年间拍摄,文革中部队的文化活动很少,电影是最受欢迎的,仅靠部队天津军影站配发的影片不能满足部队需要,所以我每周都要到唐山市电影公司去租电影片,这幅照片就是在唐山的“大”照相馆拍的。
74年大约4、5月份空军在北空举办空军蓝球赛,我被抽到北空报道组拍片。完成任务后去中山公园游园时在花房里面留影。
75年春节我回邯郸休假,这是我们一家三口在武灵丛台上留影。相传这是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检阅部队和观看歌舞的地方,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精神,直到现在还激励着人们。
76年3月空军报记者张宗尧来空六军采访,完成采访任务后我到唐山火车站送他,在车站外面合影留念。大概是我在火车站唯一的震前留影。
77年冬天与空六军的电影队长丁子华在党峪合影。据说后来调到了天津464空军医院与夫人团聚。
78年4月我代表空六军参加了河北省摄影工作会议,当时河北有10个军级单位,就我们一家是空军。这是会议期间参观西柏坡时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