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湖山相依,寺裹金山
镇江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久远的历史,随着朝代的更替曾多次易名,如三国称京口,隋唐称润州,北宋之后称镇江,在国民政府执政时期还做过江苏省的省会。
镇江著名的风景名胜是城北临江的“京口三山”,这次出行因时间短暂,打算只去这“三山”看看。
走出客运中心,街面上人流熙攘,不断有人追着给介绍旅店,婉言回绝。在街头报亭买张镇江地图,确定所在的方位,此处是中山西路,预想先去金山,对照地图,有一条近路,但这条路上没有直往金山的公交车,2路车倒是直达金山,不过要在城区绕个圈。打的还是乘公交?想起比尔·盖茨的话:“花钱如同菜里放盐,要恰到好处。”1块钱能办的事,何必要花10块,况且时间足够,顺便还能看看市区的街景。
边走边想,看到马路对面几个大字:恒顺酱醋厂,原来这个醋厂在这儿啊。除了山西的陈醋,镇江恒顺香醋在北京超市的货架上稳稳占据着一席之地,尽管价格要比北京出产的香醋贵上一倍,然而毕竟是大会堂的国宴用醋。
2路车来了,醋厂恰好是它的一站。登上2路,还有一些空座。望着窗外的街景,感觉这条中山路(分西路、东路)是镇江的一条繁华的主街。车拐过两次弯儿,行进在一条窄窄的街巷,路旁排布的店铺和闲逸的人群,仿佛使我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北京的街道上……2路车行至终点的车场内,金山到了。
看着站内的车牌,去焦山的104路也在这里发车,那就住在附近吧,明早方便乘车。
金山的周边好像并不繁华,有点像城区边缘的样子,路边有一排宾馆,进入第一家,询问价格和设施后开房入住。
感到天气有些燥热,泡茶歇乏,躲过最热的时段。16:00,走出宾馆,来到对面的金山公园门前。
知道金山,最初源于“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神话,后来还有“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等故事传说。少年时代富于幻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虚无飘渺也渐渐远去,现在站在金山前,却是一种淡泊的心绪。
古时的金山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随着江道的自然变化,在清代道光年间,与南岸陆地相接。金山虽称山,实际并不高,海拔仅有44米。山上的寺庙始建于东晋,据传,唐代高僧法海云游至此,修缮寺庙时挖出黄金,故名金山。依山而建的庙宇层层相连,远观只见寺庙不见山,因此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
金山的门票50元,是磁卡自动检票,第一次使用这样的门票是7年前在昆明世博园。金山门前的检票员对我说,时代在发展,门票也开始应用了高新技术。我淡然一笑,这也算高新技术?不就是在磁卡上打个眼儿吗!我就是搞自动化的,一个完整的自动门进系统可不是仅在票上打开个眼儿这么简单。
一条笔直的马路将金山公园分为两部分,左侧是湖,右侧是山,通往湖区的水面上架着一座新建的廊桥,好像叫金泉桥。
继续前行,来到山门前。一般来说,寺庙的山门应该朝南,可金山寺的山门却朝西,想必朝西自有它的道理。想拍张寺门的照片,一个旅游团队刚好下车,人群站满了寺庙门口,等了许久都没有走净,只好按下快门。
寺门上江天禅寺的匾额为康熙皇帝南巡拜寺祈祷时所书,皇帝的御笔也没能改变金山寺在大众心中的称谓。
走进寺院,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巍峨壮观。一般只有皇家庙宇才能用黄琉璃瓦,看来这金山寺还真是非同一般啊。
依山而建的殿阁亭台层层叠叠,慈寿塔挺拔在最高处。
再往上走,需再花8元买票,这事可真不厚道。买票登上山顶,最先看到一座六角石柱凉亭,此亭名为留云亭,内有康熙御笔“江天一览”的石碑。
有寺必有塔,唐宋时期金山有双塔,后毁于山火,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清代咸丰年间再次被毁,寺庙主持于光绪年间募化再建。慈寿塔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秀丽挺拔,内有盘旋登梯。
沿着陡直窄小的登梯直到塔顶,远眺镇江市貌和润扬大桥,俯视下面的寺庙。
因寺内部分建筑正在维修,脚手架挡住了通道,没能看到非常想看的法海洞。
寺内景物
下山仰望着山顶。
走过金泉桥,进入湖区。下沉的夕阳给湖水的波纹镀上一层金红的色泽,回望金山,绿荫遮掩着寺院时隐时现,唯有慈寿塔在蓝天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沿着湖边寂静的小路默默地走着,一直走到湖的彼岸。
这里是一个秀巧的景区,树木葱郁,环境优美,被认为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被石栏围圈,细小的水泡从水下涌现。四周还有一些陪衬景区而建造的景观。
此处有一个公园出口,本想由此出园,无奈工作人员已下班上锁,乘最后一班游船返回至金山寺下,也结束了金山之行。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