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江南的景色和风俗是奇妙独特的,呈现在大地的是油菜花开成一片片金色的海洋,翠绿的桑叶波涛汹涌……于是,挑荠菜、挖春笋……家家裹粽子,做甜麦塌饼,祭奠祖宗、扫墓游春。还有童年的记忆中,清晨,踏着露水去捉羊草;午后,跳进清澈的小河尽情地戏水;晚上,坐在家门前边纳凉边听老人讲“大头天话”……
这是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徐玲芬著的《江南物事》中她儿时的一些场景。
《江南物事》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分造物好生、草木春秋、百工之需、游戏童年、旧事村庄、港河人家6辑,均为作者徐玲芬对早年江南农村生活的回忆。江南旧时乡间司空见惯的一事一物,由一篇篇回忆她四十多年前其童年的短文点缀而成。共和国在四十多年前,物质生活是清贫的,精神生活也是单调的,但在徐玲芬的笔下充满了情趣和快乐。徐玲芬对自己童年经历的林林总总写得是那么细腻,那么动情,仿佛时光倒流,把我们又带回到了生活苦涩又美好的童年。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切入点都很小,都是我们生活中极目可触及的,而《江南物事》中近百篇散文,“放谷花”、“看宝宝”、“打绵线”等等,切入点也都很小,但又无不留下时代的烙印,无不紧随着时代的节奏,比如“云片糕”,一种代表着“很有高度的幸福指数”,又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世纪的转身”……
徐玲芬成书出版的散文,大部分从2003年开始至2009年9月该书出版前发在其博客中。出版前,有的拆了又重写。她说有人跟她说,她在散文里用了许多吴方言,使不懂吴方言的读者感到生涩。而我以为,方言引用得好,显示了地域文化的厚重。在当今的文学作品中,我较为喜欢陕西作家的小说,并不全是其文学作品写得有多好,而有其方言也有很大的关系,读着,会闻到陕西的羊肉泡馍味和河北唐山等地的饺子味儿;而读徐玲芬的一些散文,感觉是空灵、秀气,还有一种清新,更有一种飘逸,似闻到了粽叶清香。
徐玲芬的散文又透露出对生命、对社会的世纪追问。如以其母亲之口说,乡下人同样在地里做活,当年吃不饱,而今为啥能吃饱了?丰衣足食,生活本来就该如此!
如果现今的童年人,再过三十年或四十年追问:为什么社会贫富分化如此之快?在《江南物事》研讨会上,面对这位我当年桐乡二中的校友,我忍不住想问:作为某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徐玲芬作家是否研究过?然而,我没问。一个以《江南物事》的形式能对四十多年的人性作出拷问的人,有什么对时下的世道不作拷问的呢!但愿在徐玲芬或徐玲芬们的拷问下能少些遗憾!
四季轮回,春去秋来。生命流转,人性不固。作为一个执政集团中的其中一分子,像徐玲芬那样经常回顾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成长历程,不失为良方。当然,许多人也没有这个主观条件写文出书。徐玲芬毕竟毕业于当年的杭州大学中文系,且其有自己的思想和内心的朴实与善良。但作为一个执政集团中的其中一分子,若想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就必须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改善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这才是为人民服务之本,也是执政集团中的每个人的责任!
徐玲芬和本人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