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浓艳 欢天喜地
春节乐趣多
这是胡锦涛正月初一上午在保定市茗畅园社区广场向正在参加节日
活动的居民致以新年问候。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这是胡锦涛在保定市易县西山北乡石家统村同村民一起敲大鼓,
过大年。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这是2月2日,温家宝在曲阜市王庄镇刘庄村村民家里包饺子。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这是2月3日,温家宝在嘉祥县疃里镇贾桥村观看农民秧歌表演。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春节是中国的“感恩节”
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将至,一些民俗专家说,春节是与中国古代天文、气候、农事以及民间信仰结合的产物,人们在岁末年初把一年的收获奉献于祖先灵前或幻想神的祭坛时,是对大自然和祖先的一次集中答谢。因此,春节是中国的“感恩节”。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解析春节期间的每一天、每一项民俗活动,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感恩理念,从正月初一到初七,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代表7类生物的生日,把人的生日放在其他动物之后,本身就表达了先民们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怀。
再比如,“祭灶神”是对灶火烧食之功的感念,“祭土地神”是对大地母亲繁衍万物的回报。春节期间,人们祭祀的各种神灵、物灵等正是农耕社会百态的浓缩。然而随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这些被虚拟的偶像正在被淡化,人们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古老记忆的习俗。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霍尚德说,与祭祀各种神灵、物灵相比,春节期间,人们对自己祖先的祭奠则更为隆重。在中国许多家庭,经常能看到宗族家长率领着儿孙们虔诚地祭拜祖宗的场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伦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祭奠祖先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内涵,既充满了对祖先功德的感激,又表达了让祖先“庇佑子孙”的美好愿望。
民俗专家细说“福”字
( 贴“福”字的知识你了解吗?)
红红火火的春节,除了贴春联、贴窗花的同时,人们还喜欢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那么,为什么春节要贴“福”字呢?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福”字的甲骨文是象形字,为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的样子,是古代祭祀的写照。古人祭祀总是以祈求达到希望为宗旨,因此“福”是古人祭祀时的希望。
那么“福”具体又指的是什么呢?古代归结为五个方面,谓之“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和考终命。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长寿、富有、健康、崇尚美德和得其善终。
王来华指出,“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福气”和“运气”,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表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民间还有把“福”字倒过来贴,意为“福到”了。
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种地方。一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这种做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来抵消“福去”,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个地方是在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在民俗里,不是说所有“福”字都要倒贴,尤其是在门上。大门上的“福”字应当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应当端庄大方,故应正贴。如果在门上倒贴“福”字,头重脚轻,便不恭不敬,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如果随意以倒贴“福”字为趣事,是轻率地对待我们自己的民俗文化,因此,应当正确地看待和对待倒贴“福”字的风俗。
20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