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我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是本世纪最严重的地震灾害的幸存者。对于我来说,那恐怖而悲惨的一幕刻骨铭心,恍然昨日。这许多年了,我时常在梦中惊叫着,一身冷汗地醒来,在止不住的惊悸和战栗中,独自品尝那场灾难留给我的果子,一颗苦涩的丢也丢不掉的果子。这是上天惟独对我的偏爱。

    20多年来,我无时不刻地追忆着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火热的连队生活、唐山的风土人情以及与幸存的战友每一次聚会……所有这些,暗暗地深深地折磨着我,迫使我下定决心,把地震以后萌动数次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变成了今天的这本书––––我不能再等了,不能再无意义、无休止的反刍、咀嚼了,因为,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

    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虽然我一直在和文字打交道,也写过其它文体的文章,但没有以这种体裁写过东西。然而,我固执地认为,写唐山大地震,非长篇小说不可。因为它不仅仅是文学的,同时也是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没有一个足够的篇幅,便不能对其进行比较客观的、全面的包容。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全书30万字,没有一个“谢”字。这就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鲜明而又深刻的烙印。所以,这本书写得很苦。两年多的业余时间里,不知道写了多少次改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拿起来放下地反复了多少次,有时甚至对着键盘发呆,一个字也敲不出来,真想一拳把键盘砸烂!最痛苦的是对往事掰开揉碎了的回忆,它让心中那道永远不会愈合的伤口滴血……是生者对于死者的责任,是人类认识和了解自然的责任,是灾难过后反思生活的责任支撑着我,使我坚持着写完了这本书,写完了一个当年从废墟里挣扎出来的人,对生存的独特感受。

    今天重提唐山大地震的话题,多少给人一些沧桑的味道。我在联系出版社时,有的编辑连书稿都没看就以“时间久远了”为理由支吾着。我不服气,文学作品本来就不受什么时间、地域和种族概念的限制,遂以电影故事《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发生的年代力争……其实,无论是对于我们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来说,还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距今并不遥远。特别是今天,我们仍然受着地震–––这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威胁。据报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断裂带上的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本世纪两次最严重的、死亡人口超20万的地震灾害都发生在我国。本世纪之最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人口为24·2万人,16万多人伤残,7000多户家庭灭绝……财物损失难以数计,留给人们的痛苦言未能尽;其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的大地震,死亡23·4万人。本世纪因地震死亡的人口中,我国占55%以上。近年来,我国每年要发生有感地震七八十次之多(!),灾害性的地震几乎连年不断。尤其不可掉以轻心的是,我们的首都北京仍然受着突发性地震的威胁。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性的国家,199831日,国家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但我们在日常引导、教育公民树立“灾害意识”方面,尚有很大的差距。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是多地震的国家,但那里“以防为主”的观念则比较强。例如,公民出境后下榻,首先要确认“EXIT”(安全门),以备万一。科学界一致认为,自然灾害固然可怕,比自然灾害更可怕的是“灾害无意识”。在准确预报地震灾害这一世界性难题未被科学工作者攻克以前,在我们建筑物越建越多越建越高而抗震能力却很差的严峻现实中,在世纪之交的庄严时刻,我们有责任回顾总结我们所遭受过的灾难,无论是从增强减灾意识、珍爱生命的角度,还是从企盼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责任让21世纪人类的欢乐多于苦难。

    我至死不渝地热爱着唐山这片土地。我曾经战斗过的部队,于九十年代初解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里永远地消失了;我也离开唐山一晃15年。但是,有机会回唐山看看,是我最向往的一件事。唐山是我的第二故乡,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生命最美好的时光里,有12个年头在这里度过。20多年来,这座我曾经最熟悉的城市,变得陌生而崭新,每次踏上这片土地,她都让我激动万分,热泪盈眶。正是:遭劫难而得巨变,经涅磐而焕新颜!令人难忘的1996728日,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名战友,为了20年前的那一刻,聚会在唐山……是夜,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刻的零时零分零秒,我们站在纪念碑下,祭奠亡灵。那时,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让感情作一次痛快的渲泄!

    文学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夙愿成为现实后的感受也是不付出艰辛所不能体验的。我庆幸这部小说成书于现在的年代,文学能够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历史。在不时地翻看地震后尝试写作的零零散散的陈年旧纸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小说写作过程中,战友和朋友们鼓励、帮助我,单位领导和同志们支持我。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与我素昧平生,接到书稿立即进行审阅并着手出版的一切事务,使这本书能及时地献给读者。周晋峰博士在“英特网”上为我策划了以“地震与人类”为主题的网站,延伸了这本书的社会意义。在这里,对支持、帮助我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唐山大地震那悲惨的一幕永远地过去了,我们不会忘记它,永远不会……曾经有过的惨痛和如今的美好,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把书中关于生命和生活的思考,作为生活的准则,激励自己,藐视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展开双臂,拥抱生活,拥抱幸福,拥抱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张建平

 

                                199812  北京

    址:www.ts76.orgcn.net

电子信箱:zjp@midwes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