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对联语法修辞
语法修辞是按照语法本身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加以修辞。辞格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各异,但无论哪种修辞手段都是为了强化主题,加强表现力,故强化修辞中的种种辞格也归入语法修辞中。
(1)设问
设问就是以疑问的方式代替直接的陈述,即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加深印象。设问联一般有问有答:或他人问,自己答;或自己问,他人答;或他人问,他人答;还有只问而不答。
例:有问无答。江苏一关帝庙联:
此吴地焉,试问孙郎有庙否?
今帝号矣,何须曹相封侯乎?
例:有问有答。一联发问,一联作答。
海南倒坐观音庙联:
问大士缘何倒坐?
恨凡夫不肯回头。
(2)反诘
反诘即反问,是不需回答的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其答案本身包含在反问的句子中。这种反问修辞能突出主题,加强语气,增强说服力。
例吴作人题蒲松龄故居联:
岂有真鬼狐?前贤形此箴世;
安得装妖冶?后代剥它画皮。
上联的反问,说明世上没有真鬼狐,作者的用意在于醒世;下联的反问是警告:玩弄心术者,任其如何乔装,画皮终会被剥掉。
(3)排比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节奏一致的平行短句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或相关联意的修辞手法。排比可起到增强语势、加深情感、强调事理的作用。排比联中的排比相数至少有三相,其形式整齐,结构严谨,联意贯连,节奏鲜明,有一气呵成之势。排比联的形式有前段排比、中段排比、后段排比和全联排比。
例
小饮却愁,少思却梦,种花却俗,焚香却秽,容人却侮,谨身却病;
静坐补劳,独宿补虚,省用补贪,为善补过,寡言补烦,息忿补心。
制作排比联语,要注意各相排列顺序,可按时空顺序、年龄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排列,要有层次和规律;在排比联中领字可总搅部分或全局,要充分发挥其总揽的功能。
(4)反复
反复就是为强调某种感情,突出某种意思,故意连续或间隔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楹联中运用反复的修辞,可进一步深化主题,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联语的层次性和节奏感,常见的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例:湖南邵阳南天门酒楼联:
来吧!来吧!都道是此间乐;
轻点!轻点!莫惊了天上人。
(5)层递
层递联是把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具有逻辑关系的语句,按照语意轻重、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的顺序依次排列,以客观事物的层递性,层层推进,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人们的认识层层深化,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增强效果。
例阮元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6)对比
把两种事物或者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使事物的特征、状态、性质等更加突出,这种对比的方法运用到楹联制作中,往往使语言色彩更加显明,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例臧克家格言联:
凌霄羽毛原无力,
坠地金石自有声。
警示人们,要做坠地有声的金石,而不做飘浮无力的羽毛,两物相对比,容易鉴别客观事物的真伪高下。
(7)断句
联中的文字因不同断句而产生不同的意思。断句不同可产生歧义。
例祝枝山为某酒家撰联:
养猪只只大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盆盆酸。
可断句为:
养猪只只大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盆盆酸。
也可断句为:
养猪只只大,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盆盆酸。
(8)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两种事物的类似处加以比较说明,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用熟悉比陌生,从而使事物更生动、更具体,给人的印象更显明、更深刻。比喻中被比较的对象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对象叫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词叫喻词。
例贵州黄果树观瀑亭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9)总分
总分,也称分总。根据联意表达的需要,在结构上总述和分述。可先总后分,也可先分后总,总述部分常用数字来概括。例:
孔门传道诸贤:曾子、子思、孟子;
周室开基列圣:太王、王季、文王。
(10)比拟
在想象中把人当物,或把物为人,或把此物当彼物的修辞手法称为比拟。在楹联创作中正确运用比拟,可使读者开扩思路,增强联语的艺术感染力。
例沈义甫幼时应塾师对: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11)夸张
夸张就是有意将主客观事物的局部特征夸大或者缩小,以鲜明地突出其本质特征,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艺术的感染力。
例徐悲鸿言志联:
直上青天揽日月,
欲倾东海洗乾坤。
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志使用了十分夸张的手法,事实上人不可能上天“揽日月”、倾海“洗乾坤”的。
(12)衬托
衬托即“烘云托月”的映衬法,为突出主体,用类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作陪衬。被陪衬的为主体,陪衬的是陪体。衬托在楹联中的运用,常见的有正衬、反衬,也有正反衬并用的。
例浙江上虞虞姬庙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上下联分别以吕后、西施衬托虞姬的悲壮义举。
(13)借代
借代就是不说出事物的原名而借用跟它有关联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也就是换个说法,故借代也称换名。原事物称作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事物称借体。运用借代的修辞,可使楹联的语言富有变化,造成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以引起人们广泛的联想。例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头方悔读书迟。
借“黑发”代替本体——青年,借“白头”代替本体——老年。
(14)呼应
联文中前后句的字词各在对应位置上重复出现,相互呼应。
例明代吏部尚书杨一清幼时应某尚书对:
手挈两盅文武酒,饮文呼?饮武乎?
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
“文武”、“圣贤”四字前后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