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马建平博客主页 - 空六军战友网

 

作者: 马建平 
部队: 军直   
部门: 灵丘场站通信营 
职别: 报务员 
电邮: 814607487@qq.com 
显示通信录    个人档案
致辞: 战友聚会可以畅饮,但绝非酒肉朋友;战友彼此可以帮衬,但绝非利益交换。战友相互可以调侃,但绝非恶意攻击;战友网上可以闲聊,但绝非无病呻吟。战友情,永远的正能量! 
所有篇目(共329篇)
 

这是对 马建平 个人博客主页第 48373 次访问

 

标题:

34 教室里的“人来疯” 下部 

发表时间:

2017-4-6 7:06:50 

更新时间: 

2017-4-8 9:12:24  更新者: 马建平

关键词:

文学  

34 《教室里的“人来疯”》下部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即使是在首都北京,社会也还不是那么开放。然而在我们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的大院里却悄悄地发生着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改变。当时学校为了提升大家的英语水平,明令禁止在校园里、在课上、使用中文,我们宿舍里也会给讲中文的室友开罚单。一切都为了强化英语环境,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当然,宿舍里总免不了有人“犯规”,所以宿舍里通过向犯规者征收的“罚款”,建起了小金库,这些钱成了全宿舍偶尔郊游购买食品的基金。

学校为了提高强化我们的英语水平,也煞费苦心,推出了不少辅助英语学习的课下活动。当时全国上下的文化生活极端匮乏,我们学校每晚已经在音像厅里播放当时美国的流行大片《教父》了。每个周末学校总会在礼堂里举办社交舞会,一方面让大家放松紧张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了解一些“腐朽没落”的西方生活方式,为未来涉外的应酬,参加商务酒会打基础。

虽然白天学习非常紧张,但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支配。你可以去舞厅跳舞,可以去音像室看片,可以去图书室看书,也可以三五成群地组成英语角围着外教聊天。我特别珍惜这次得来不易的进修机会,所以基本没有在音像室和舞厅里露过面,大多都是自己到教室,阅读那些老师课上下发的资料和参考书籍。另外,很多时候会去图书馆看英文原版的小说,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英语词汇,也能够在小说的故事情节里寻找到温馨和浪漫。

那段时间里,除了上课,宿舍基本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这个寝室大家相处的关系特别好。有说有笑,彼此都十分关照。一次我女朋友来北京参加农展会,抽空到学校看我,给我少来了不少鸡蛋,我慷慨地分给大家一起享受。不过原本和谐温馨的宿舍,后来却被一件不愉快突发事件彻底搅乱了。

记得我们刚入学在寝室见面那会儿,广州贸院的小杨就跟大家宣布了一个消息。“同学们,我有慢性肝炎,现在还在治疗期”。他说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特别真诚。“所以,我今后吃什么东西,都不会主动让给你们。但是,如果你们有好吃的,愿意给我品尝的话,我可以随时享受,本人一定感激不尽。”大家噗嗤笑了,小杨也笑了。笑声过后,小杨接着严肃地补充道:“如果你们真想学雷锋,让我分享你们的美食,请注意在给我夹菜的时候千万不要用筷子碰到我的碗。否则你们就成了天底下最倒霉的学雷锋先进个人了!”小杨就是这样一个幽默的人,他甚至在说这么严肃的话题时,也忘不了调侃几句。

从那以后,我们几个在宿舍吃东西的时候,除了广州的小杨,大家都是经常拨来让去。六个月以后,学校组织一次查体,体检的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上海外贸学院的那位帅哥,被诊断为肝炎。更为要命的是,他的肝炎也是慢性的,而且还是那种带有传染性的肝炎。这几乎让同屋的我们很难接受,后来大家慢慢地知道了小李隐瞒病情的真正原因。其实这位帅哥从到北京报到的那天开始,就知道自己有慢性肝炎,但为了追求一位来自同一学校的女孩,他一直对自己的病情秘而不宣。想想大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好几个月和他同吃同住,每个人心里都特别紧张。还好,经过重点排除,再次做了专项健康检查后,我们几个除广州的小杨依然是慢性肝炎外,其余的人到都没有阳性反应。

体检后,大家心里善良的底线受到了冲击,几乎都不愿意和上海的这位帅哥说话了。他自己也知道做了对不起大家的事儿,肯定也很后悔。但宿舍里的大多数人好像并不原谅他。有人居然私下向校方写信要求让他搬出我们宿舍。可是当时他患慢性肝炎的事情传的沸沸扬扬,又有哪个宿舍愿意和他同住一个寝室呢?当时看这位帅哥精神痛苦,时常一个人沉默不语,这让我对他动了恻隐之心。说实话,开始我恨过他,私下里也跟着大伙骂过他,但情绪发泄过后,我觉得不能这么对待他,如果这位同学始终得不到大家的谅解和宽容,他自己痛苦不说,全宿舍的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肯定也不舒服。

我在班里年纪稍大,而且跟大家相处的关系都不错,为了让大家翻过这不愉快的一页,私下里跟其他人做了不少工作,经过努力最终说服了大家,回归理性,彼此通过聊天,谈心,逐渐地改善了和那位上海帅哥的关系。其实,到毕业分开的时候,我们全都成了好朋友,曾经的不悦早已烟消雨散。每次大家有好吃的,还是老原则,我们给他们两位慢性肝炎的夹菜,他们的东西我们一口不沾。

其实通过这件事情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广州贸院的小杨和上海贸院的小李都来自大城市,都有着不错的职业,都得了这种比较讨厌的病,一个是率先和大家坦诚相告约法三章;另一个是遮遮掩掩,藏着掖着。前者好像比较傻,后者似乎挺聪明,但最终的结果还是那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老实人吃亏就是福。

紧张的学习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马上放寒假了,我们的学习也基本接近了尾声。这段时间我过的很充实,为了在学习期间保证身体素质,我一直坚持每天早上很早起床,之后围着校区周围的葡萄园跑步,跑步回来后早上用冷水洗澡,上课用心听讲,课间认真参与讨论。

学业快结束的时候,自己的国际贸易知识和英语口语水平都有了大幅提高,直觉告诉我这些进修确实使我登上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也可以说北京的学习给我插上了一副可以高飞的翅膀。邻近放假前,国内的很多外经贸单位都过来我们学校挖人,同学们也都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这不,诱惑也摆在了我的面前。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7-4-6 7:06:50| 阅读 1649
评论 (0)
 

标题:

34 教室里的“人来疯” 上部 

发表时间:

2017-4-1 13:45:47 

更新时间: 

2017-4-5 6:48:56  更新者: 马建平

关键词:

文学  

34《教室里的“人来疯”》上部

一九八二年五月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我来到北京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培训中心(BELC)报到,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国际商务人员在职学习。北京国际商务英语培训中心和北京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的牌子挂在一起,这个培训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资赞助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交流项目,为中国早期改革开放培训国际经济和商务人才。学校就坐落在北京市著名的旅游胜地西山八大处风景区内。

学生宿舍就是大院子里一间间四五十平米的平房,走进寝室发现我是这房间里最后一个报道的,其余七个同学都已经安置好了各自的铺位和行李。看着人都到齐了,大家分别作了自我介绍。小程,讲话带着比较重的广西口音,他来自广西北海外贸土产公司,是个在职的外销员。小杨是广州人,长的身材瘦小,说话风趣幽默,来这进修之前曾是广州外贸学院的留校老师。小丁,蔫蔫的,话不多。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目前在北京外贸出版社担任编辑。小李,上海人,长的高大帅气,来自上海外贸学院,也是当年的留校老师。还有一位老大哥,福州人,之前在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福州分公司做业务代表,相比之下,我这个来自天津外贸服装公司的学员,和寝室的这几位比起来,履历上差了一个层次。是啊,我就是公司办公室里的一个负责收发电报的电传员。能够跻身来到这些同学们中间,心里多少有点乌鸡变凤凰的忐忑。不过英雄莫问出处,既然来到这里一起学习,那咱就要从这里开始新的竞争,我希望用我的勤奋和刻苦尽快和同学们拉近距离。

报到的头一天学校没有安排事情,同学们自由活动。于是大家相约一起到附近散步,顺便熟悉一下校区周边的环境。这里靠近西山八大处风景区,周围被西山山脉的翠微、平坡、卢师三山环绕,由于这里特有的冬暖夏凉小气候,当时很多高级领导和军队的高级将领们都在这里居住。远远眺望,山间点缀着一栋栋建筑风格各异的别墅。学校附近的公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青涩的葡萄珠一串串挂在藤上,仿佛是星星点点的翡翠玉珠,煞是好看。

同学们边散步边聊天,大家谈的主要话题除了对这次来北京学习充满了期待之外,还说到了此次入学考试的成绩,他们也不知是怎么打听到的,说这回考试的前十名里只有三个男生,我是其中的一个,其余都是女生。“咱这个班看起来是阴盛阳衰啊!”广州的小杨开玩笑说。散步的路上大家也说起了各自来此学习目的和毕业后的想法。大家的说法大多都是希望通过这次北京进修,稳固自己目前在本单位岗位,通过学习奠定基础,为未来升职加薪做准备。那么我的期望值呢?毫无疑问,在他们中间我对此次来京学习抱的希望最大,因为我渴望的既不是提职也不是加薪,而是为自己的命运争取脱胎换骨的改变!

紧张的学习开始了,校方为我们安排了国际商法、西方企业概论、美国社会和文化、英文写作、英语口语等十多门课程。当时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大家熟悉西方经济、商业、贸易体系和规则,同时了解西方社会的政治、文化、民俗和经济架构等知识。以便让学员们在未来中国和西方的经济贸易来往中发挥作用。

当时这些外教并不了解中国学生上课学习的模式,课上最大的挑战是学员们参与意识太差,不发言,不举手,没有意愿跟老师互动。同学们都是按照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听老师讲课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低头做笔记。美国来的老师上课不习惯这种东方人一直以来推崇的单向授课方式,他们上课时更喜欢通过提出比较挑战和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课上主动发言,相互自由讨论,甚至就一些争议性的问题相互争辩,最终达到向大家传授知识的目的。然而由于学生们课上表现欲差,不主动发言,美国老师似乎有点水土不服,有时候一个问题甩出来,没人接招,老师很难向前推进新的知识点。课上也常会遭遇冷场的尴尬。

论性格,我和班里的大多数同学比起来,其实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平日里大家聚在一起闲聊的时候,我经常是个听众。但多少年厚着脸皮学外语,千方百计找陌生人对练,我已经养成了见了老外“没话找话”,的习惯,这让我一到了学习的场合,整个人会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我会突然变得爱说爱讲,爱自我表现。根本不介意环境陌生,更没有半点的不好意思。总之,这么多年学外语的历练,把我变成了一个学外语的“人来疯”。每当课上冷场时,我总是毫不迟疑地举手,大胆地站起来发言。别管自己说的好不好,更不管自己说的对与不对,直言不讳,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了呢,会赢得同学们的欣赏,错了呢,正好可以让老师拿我当靶子活跃课堂气氛。

这上课的气氛就是“一条鱼腥一锅汤”的道理,我成了课上挑头的,后面就有了跟风的,慢慢地班里有了几个发言的骨干,上课的氛围有了改善。课堂气氛活跃了,同学们课上举手发言也多了起来。而我呢,也在这种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中很好地吸收了知识,几位外教都比较喜欢我这个课堂的活跃分子,下课后同学们也愿意围着我说话,自己也自得其乐。(待续)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7-4-1 13:45:47| 阅读 1676
评论 (0)
 

标题:

33 天道终酬勤 下部 

发表时间:

2017-3-29 10:22:49 

更新时间: 

2017-3-30 14:38:56  更新者: 马建平

关键词:

文学  

33 《天道终酬勤》下部

   北京回来的转天我就回公司照常上班了,工作照干,电传照打,但书却怎么也看不下去了。心里七上八下的没个着落,一直惦记着考试结果。记得那天考完试从北外贸出来之前,考场负责人通知大家在一周后等挂号信。如果超过二周仍未收到挂号信,考生可以按指定的电话号码自行查询考试结果。

     我发誓那是我迄今为止,最为纠结,最为忧心忡忡,最为心神不宁的几天。虽然人在办公室,但这心却一直悬在半空中。几乎每天都要跑到楼下传达室查信,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有时候,自己明明知道邮政投递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但依然不死心,还要下意识地跑到大门口的传达室去查问。其实我知道这么做根本就是无效劳动,因为我们办公室的隔壁就是全公司的收发室,所有信件最终都要汇总到这里之后再统一向各科室分发。就算你不下去查信,那信也会上来找你。

等候的那一周,让我寝食不安,心乱如麻。内心一再告诫自己要做好没有通过考试的心理准备,或者虽然考的还行,但由于报名的人太多,最终会导致自己落榜。不过倘若没有被录取,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还会有其他的机会让自己跳上一个职业的台阶么?如果有,难道还要再等上几年?

整整八天过去了,北京那边没有任何消息。我甚至感觉自己整个人像在烧红的铁板上被反复煎烤的鱿鱼。一分一秒的延续似乎都是对我的摧残和折磨。我终于熬不住了,没按原定的二周之后若没消息再致电查询的要求,在考试后的第九天给预留的号码打了电话。“我叫马建平,”我吞咽着唾沫,嗓子发干,声音里听着有点虚。“我知道您那当时通知两周后收不到挂号信才能电话查询,但我特别着急想知道考试结果。”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7-3-29 10:22:49| 阅读 1641
评论 (0)
 

标题:

33 天道终酬勤 (上部) 

发表时间:

2017-3-25 12:33:03 

更新时间: 

2017-3-25 12:33:03 

关键词:

文学  

33《天道终酬勤》上部

北京上学的名算是报上了,可我听说这公司人事科对派人参加考试并不情愿,主要争议还是一个字,钱!他们感觉这次外派学习的费用实在是太高了,之所以最后勉强同意我报名,主要是程经理帮我说了话。另外,人事科认为我此番去北京考试最终也仅仅是走个过场,他们并不相信我能考上。如此一来,同意我报名,给足了领导面子。考不上,我也死了这条心,这样做两全其美,领导交办的事情办了,但钱也没花出去。

据我从其他渠道了解,这次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大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外贸专业公司的在职外销员,各地外经贸大专院校的留校老师和外贸及国际金融出版机构的专业英语人才。考试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卷子,美国老师监考。这么高的入学门槛,这么有难度的考试,别说人事科不相信我能通过考试,连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人事科的报名表格寄走之后,我的思想压力陡增,如果考不上,给领导丢了面子不说,自己往后在公司灰头土脸的,怎么混呢?不过,华山一条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考试的头一天,为了万无一失,既不会因为当天的交通有什么意外错过了考试的时间,又不至于因早上着急赶路导致精神紧张临场发挥失常,我选择了提前一天乘火车来到北京。在距离考试地点北京外贸学院附近找了一个便宜的小旅店住了下来。旅店在中日友好医院的东侧,离考试的地方步行只有10分钟左右的路程。找到住处后我又试着往考场的位置来回走了二趟,直到我感觉彻底熟悉了路线之后,心里才算彻底踏实下来。

我这个人原本就心思重,平时很爱想事儿,如果再有点重要的事情悬着,睡眠就更差,只要半夜醒了,这脑子就会像滚雪球一样,根本静不下来。我睡觉轻,一有干扰就睡不着。那天为了图安静,狠狠心没住那种人多的大间通铺,而是选择了一个双人间。没想到,当服务员把我带到房间时,我立马傻了眼。屋里睡了一位东北来京办业务的采购员。这大哥大概当天晚上喝了几口,呼噜打得山响。我一看不行,立刻去找服务台要求更换房间,但查了一下入住登记,除了通铺之外已经没有多余的空房了,最后无奈只能又回去和那个打呼噜的东北汉子一起“同房”。

房间很小,我的床和那个东北大哥的床相聚也就七八十公分吧,听着那一声高过一声的鼾声,声声都像响在耳畔的炸雷!我躺在硬板床上,不停地翻来覆去“烙饼”,开始一直强忍,希望能够睡着,忍到后半夜之后,夜深人静,那鼾声似乎又被放大了好几倍!于是我干脆抽身起床,穿上衣服,坐到了外院的门槛上看起书来。 记得那个晚上月光特别亮,我拿出那本随身带着的《英语900句》伴着皎洁的月光随便翻看起来。其实我心里门儿清,知道当时再复习对明天的考试也无济于事了,这么做只是个心理安慰。

那个晚上,这位东北老哥还真让我长了见识,他是咬牙、放屁、打呼噜、说梦话样样不落。这么大的动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于是当晚几乎一夜未眠,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我实在困的撑不住了,才爬上床稍微迷糊了一会儿。

早上九点整,我坐在了北京外贸学院(现改为国际经贸大学)的一间临时考场内。全国外贸系统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很多,大概有二百多人。由于考生多,我们被分成了四组先后开考。先考笔试,后测口语。记得那次考试应该是国内刚刚引入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向全世界输出的英语考试标准“托福”(TOFEL)。考试开始时,我发现监考人居然是一个三十岁左右金发碧眼的外国女人。有外国人在场考外语,这让参加考试的考生们也开了眼。

整个考试大约进行了50分钟,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两个人就多个主题进行对话,对话的语速比较快,基本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不同场景,考生必须认真听懂对话的含义,并根据对话中的背景信息快速进行判断,然后在给出的几个答案中找出最接近的选择。真实场景对话的语速较快,对相当一部分平日里接触外国人较少的考生来说,可能多少会有些不适应。倘若一个问题听不明白,很可能会造成慌乱,一旦找不出合适的答题选项,时间的延误就会导致连锁反应,以至于听不清后面的考题,彻底乱了阵脚,最后导致考试一塌糊涂。

过去的几年里,我在英语的阅读和听力方面都有了比较扎实的积累,再加上自己经常找老外聊天说话,听惯了他们平时讲话的语速,因此当耳机里播放场景对话时,我基本可以立刻抓住主题,然后迅速在答案找出选项。我知道这是决定我命运的关键时刻,容不得丁点懈怠和马虎,我咬牙跟着节奏往下走。整个考试的过程自我感觉还比较顺畅,对话场景听得很清楚,选择题一个接一个的听,选项一个接一个被挑了出来,整个笔试的过程就这么结束了。走出考场自己认真回想一下考试的全过程,感觉除了四五道题的答案没有多大把握,其余的应该比较确定。不过我知道此次考试来了不少高手,竞争的结果可能就是最后那么一点点差异。

笔试部分结束后,由于考试的难度比较大,我的确没有多大的把握,不过这接下来的口语考试则让我信心十足。负责给我们考口语考试的老师,其实就是北京外贸学院的应届毕业生。那口语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简单和我交流进行了几个回合,我就感觉“考官”说话就有点不分流儿了。我们彼此的对话大概连三分钟不到就结束了。很显然,这次考试,口语就是个陪衬,否则也不可能让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负责考试。

考试结束以后,我在和平门中日友好医院附近的一个小面馆狼吞虎咽地吃下二碗老北京炸酱面,乘下午的火车返回了天津,一路上,我简直困死了。头天晚上让东北大哥吵的基本没怎么睡,转天又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参加入学考试。上了火车,刚坐下一会儿,我就支持不住睡着了。梦里,似乎是在一个建筑工地那高高的围墙上行走,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水泥砂浆,既要小心提防从高墙上掉下去,又要仔细寻找走到下地面的台阶,觉睡得好累,连梦也做的好累!(待续)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7-3-25 12:33:03| 阅读 1597
评论 (0)
 

标题:

32 错过了,就会后悔一辈子! (下部) 

发表时间:

2017-3-23 10:24:59 

更新时间: 

2017-3-24 6:43:54  更新者: 马建平

关键词:

文学  

32 《错过了,就会后悔一辈子!》下部

    过年放假后刚上班,我在主任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无意间发现了一份外经贸部下发的文件,看了那份文件之后,我一下子激动了,似乎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那是一份关于在北京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举办国际英语培训班的通知。通知要求外经贸部所属的外贸院校、各外贸专业公司选派优秀的英语人才,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国际商务人员英语培训班。

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了第四个年头,国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活动日趋频繁,在此大背景下,国内急需大批了解西方经济和贸易规则同时又能用英语和国外客商进行商务交流的人才。这个培训班就是专门为满足这种需求,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经贸专业的优秀教师来华任教的高级商务英语培训中心,简称BELC。通知还说各单位选派的学员,须经严格的入学考试,成绩优秀者才能最终被录取。看到这个消息简直让我激动万分,虽然我不确定自己是否有机会参加报名,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通过严苛的考试,更不能确定一旦通过考试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完成学业,但我绝对知道这极有可能将是一次改变我人生命运的机会!是我到外贸以来潜心苦学,翘首以盼的一次重大机遇!

看了这个文件后,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立即找了我的主管领导李登梅主任要求报名,但李主任答复说报名上学的事情需要人事科统一安排,他让我去找人事科问问董科长。我上楼找了董科长,不过她说这个事情需要经理办公会决定,我知道主任和董科长在相互踢皮球,看起来上学报名的事情难度很大。

等了几天之后,依然没有收到任何关于报名上学的答复。听小道消息说公司准备放弃这次报名学习的机会,主要原因是这次外派员学习的学费用太高,据说一年的学费,每人要花7000多元。眼看着报名的截止期要到了,公司一直没有给我最后的消息,我急的火上了房,人也上了火,满嘴都起了泡!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7-3-23 10:24:59| 阅读 2034
评论 (2)
 
   

共 329  篇,第10/66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浏览时间:2025-5-21 10:55:36
Copyright © 2006 - 2025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
荣誉承办:辽宁东志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