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祖法政博客主页 - 空六军战友网

 

作者: 祖法政 
部队: 空24师   
部门: 政治部宣传科 
职别: 宣传干事 
电邮:  
显示通信录    个人档案
致辞: 思念战友情,不忘那段经历;今生多联系,总是青春时; 
所有篇目(共34篇)
 

这是对 祖法政 个人博客主页第 15590 次访问

 

标题:

战友慢走,听我说 

发表时间:

2013-7-9 14:06:03 

更新时间: 

2013-7-10 16:21:53  更新者: 蔡国富

关键词:

——深情悼念平凡的战友  

    七月雨前的天气闷热得让人窒息,我不耐烦地看了一眼气象台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叮铃、叮铃……,客厅的电话铃声接连响起,我拿起电话筒,粗声粗气地问:哪里,找谁?“大哥,我是沈阳陈茂玉的爱人李淑清啊!”话筒里传来低沉的东北女中音,我连忙缓和语气,“噢!淑清啊!茂玉在家吗?最近恢复的怎样?还有……一口气说出一串问号,停了一阵听不见回语,我又催问,怎么啦?怎么不说话呀!于是,电话里才传来哽咽的哭泣腔:大哥,我就是给您说茂玉的事呢?今年春节你和茂玉通话后,他天天唠叨,我要抓紧锻炼,尽快康复,等到八月大哥来沈阳我好赔他。可五一过后,他突然再次发病(脑出血)送医院抢救无效,于5月22日晨5点走了……

    接着讲了一堆当时没有给我讲的理由,以求得我的谅解。最后她说:今天是茂玉走后“七七祭日”(男逝者离世49天妻子悼念丈夫的民俗),女儿和茂玉的几个战友都催我把茂玉走的事告诉你,……听着、听着我脑子里出现一片空白,再也说不出话来,不知停了多久,才缓过神,轻轻地回了一句,我知道,你要多保重……,才少气无力地放下电话,在室内空调冷风的吹佛中静静躺下,可脑子里顿时跨越40年时空,从1972年冬去沈阳接兵到春节后和茂玉长时间通话的桩桩件件,像过电影一样不停闪现。

    1972年冬,我刚从师野营拉练宣传队回到团里,政治处马主任找我谈话说:空六军临时组建接兵团要从我团抽几个人组成接兵连去沈阳接兵。你刚回来团里还没给你安排工作,先去接兵吧!我只好改变春节休假的计划,随军部接兵团去到沈阳。我这个24岁年轻老资格(三年排级)任空六军接兵团一连二排排长,分到沈阳皇姑、铁西两个区,在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中选挑新兵。那是在‘文革中’,学校一片混乱,无论是否是毕业班都在停课“闹革命”。只不过毕业生面临着一颗红心、两个准备:应征人伍当兵或去农村、边疆当“知青”。对他们来说,如能被部队接兵的看中,可谓天大的好事。所以,我们接兵的人每到各学校,都会被应届毕业生围个水泄不通。

    一天下午,我们一行五人在指导员带领下,冒着风雪到皇姑区21中学了解应征预选情况,刚进校门,就被一群正在操场扫雪的男女学生围住,问这问那。大家都说他们都做好了应征入伍保卫祖国的思想准备。当人们都在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时,只见一个眉清目秀、白白净净的小男生穿着比身材大一号的衣服,怯生生地站在后边,低头想心事一言不发,突然一个身体健壮的大男孩指着他说:贾宝玉也想当兵!话声刚落,人群中发出一阵轰笑声,小男生漂亮的脸蛋刷地通红。后来,才知道他叫陈茂玉,忠厚、老实、漂亮、内向,颇受同学喜爱,调皮的同学送他外号‘贾宝玉’。

    那年代,初、高中毕业生不存在升学问题。所以,兵源丰富。经过严格的体检、政审、家庭走访、社会调查等程序,从几个学校预选出100多个18-23岁各阶层家庭出身、性格各异、五官端正、体魄健壮、思想进步的优秀青年备选。最后经层层筛选把关,我们排从中选出51人入伍(其中21中34人,机修厂17人)我任新兵连排长,部队最低一级长官,战士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得事事恭亲,加上这批城市兵识多见广,精明机灵,颇受人喜欢之中也不乏有其调皮捣蛋鬼,让人自有难驯之感,加上我年龄和最大的新兵不差上下,满身孩子气,刚开始他们洋洋得意,根本不把我以长官相待,我也爱和他们谈笑打闹,指导员多次点拨我要严肃态度、严格带兵。

    陈茂玉第二次引起我注意也是那天,在武装部给新兵发军装,按规定从内到外,全新换装,唯有大衣新的不足配有一定比例的旧装,我采取先发旧、后发新的办法配发。新兵入伍谁都想穿上全新军装,在同学、家人面前显耀,而一向爱在后排的小茂玉却一反常态站在前边先领了旧大衣,高高兴兴地抱上离开,和那些领了旧的以不太合体又在挑新的相比之下显得与众不同。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3-7-9 14:06:03| 阅读 1913
评论 (9)
 

标题:

老伴学厨 

发表时间:

2013-7-9 13:58:21 

更新时间: 

2013-8-16 17:51:46  更新者: 胡胜华

关键词:

家庭我爱我家  

    梵高这样说过:“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活便能欣欣向荣。”联想到老伴的学厨经历,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我和老伴少年同窗,大龄成婚,开始天各一方,后来有了各自的事业。前些年,由于工作忙,再加上老人、孩子需要照顾,家里的日常事务只能请人打理。后来,我们双双退休,孩子们也都先后在外地成家立业,只剩下我们老两口独守老屋。闲来无事,老人伴决意辞掉保姆,说这样不仅能减少开支,还能弥补昔日对我照顾不多的缺憾,更好地过二人世界。

    老伴的出身虽说不上名门也算是比较优越的大户,又是家里的老小,因此,自幼除思想品行、学业上家人对其严格要求外,自然是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出校门到工作,再到领导岗位,几十年的陶冶和磨练,又逐渐养成了她严谨务实、争强好胜的习性,赢得了无数荣誉,被大家善意地称为“工作狂”。可以说,她这大半辈子什么都行,就是多了点女人强项的缺失,日常洗衣、缝补还马马虎虎,厨艺则根本无法提及。因此,对她这一决定,我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这样可以缓解她猛然闲下来不适应的空虚,忧的是怕自己以后的进餐跌入一个可怕的深渊。但不管怎么说,咱必须做出坚决支持、热烈拥护、感激涕零的样子,只为她开心和高兴。

    说起来容易做着难,尤其对老伴这样一个向来风风火火、从无柴米油盐过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随着她学厨大幕的拉开,先是井井有条的厨房变得杂乱无章,再后来,油烟机、水池等上面的污迹日益明显……记得那次,她啍着小曲走进厨房,拿起菜刀去切葱,竟然把刀拿反了,但她一点也不知道,嘴里还一个劲地嘟囔着:“这刀咋这么不利啊,连几根葱都切不断,看来明天得再买一把新的!”边说边更加使劲地压刀(其实是刀锋),鲜血立马涌了出来,这才知道拿反了刀。听到声音我赶快跑过去给她包扎,真让人啼笑皆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实践,老伴的烹饪技术有了突飞猛进。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到饭店就餐时,她特别留意厨师怎样切菜、做菜;二是不厌其烦地向懂得菜谱的亲朋好友屈尊下问,使其不吝赐教;三是有空就查找、收集美食的做法。更可笑的是,她口袋里、厨房四壁随处可见美食制作流程和营养、食疗处方。现在她不仅会做各种家常便饭,连红枣汤、当归乌鸡汤、猪心肝肾三鲜汤,海参尤鱼、五花虾等名牌菜也能做出几个来,虽然外观上不能与大饭店的相比,但在味道、营养等方面又常常更胜一筹,更适合老年人的胃口,现在她应该称得上一名合格的家庭厨师了吧。

    看着我的胃口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棒,老妻的干劲更足了,并时不时地搞出些新花样让我品尝鉴定。用她的话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二人世界更美好,让孩子们少些挂牵!……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3-7-9 13:58:21| 阅读 2445
评论 (7)
 

标题:

大姐的手鐲 

发表时间:

2013-6-28 12:26:36 

更新时间: 

2013-8-16 17:55:16  更新者: 胡胜华

关键词:

战友文学 家庭我爱我家  

     大姐今年80岁了。从来不佩戴别的饰品,只戴不同质地的手镯。有玉石的、金属的、也有木质和骨质的。无论价值是贵还是便宜,她都爱不释手,因为是弟弟给她买的。

     大姐是家里的长女,在刚刚翻身解放的农民家里,有个出落有样的大姑娘,特别惹乡邻抢眼。父亲早逝,娘无大儿,大姐自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性格外向,爱说爱笑,是村上第一个女共青团员。由于她工作认真、积极,很招乡亲们和村干部的喜欢。在打土豪分田地时,老村长特批,把地主老财交出的金银手饰中的一双银手鐲拿给她,说是给她奖励的嫁妆。后来,当她得知这双银镯是地主家的童养媳月妹为“圆房”准备的。她就偷偷地找到月妹,要把银镯还给她。全月妹说啥也不要。可怎么也扭不过大姐,最后一人留了一支,她俩也成了“地下”朋友。

      我是家里的长子,姐比我大十五岁。邻居都说我是在姐姐的背上长大的。记得大姐结婚出嫁时,我说啥也不让她上迎取的花轿。还是大姑哄开我,姐才被娶走。

      姐夫是邻村搞互助组的领头人,二十岁入党,是村里第一任党支书。他们结婚后,姐是他们村最合适的妇女主任人选。姐夫却说:他当党支部书记,姐任妇女主任工作不方便,姐才当了个妇女队长。那时候,我常常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姐和姐夫,因为有他们而骄傲。

      在没有上学之前,我像姐姐的影子,无论是去开会或者是到速成识字班上夜校,我总是跟着。记得有一次,她领着大家干活,休息时,种瓜的陈爷爷给大伙送来几个大西瓜,姐找来莱刀,大西瓜倾刻变成了一个个均匀的红月牙。红瓢、黑仔、流着透亮的甜汁,让人看了就想流口水。姐切罢一个西瓜后,不顾周围眼馋的人群,顺手拿了一块放到我手里,然后,才招呼大家吃。她又忙着切第二、第三个。我大口大口地吃着甜蜜蜜的西瓜,看着大姐忙绿的身影。心里别提有多么高兴。当大伙都吃完第二块西瓜时,姐又把最后一块切成一大一小牙,大的拿给我,她只吃了一小块,最后捧着茶罐咕咚咕咚喝水。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3-6-28 12:26:36| 阅读 3903
评论 (12)
 

标题:

母亲的土布织机 

发表时间:

2013-6-27 12:58:58 

更新时间: 

2013-11-15 14:37:03  更新者: 祖法政

关键词:

家庭精华 家庭我爱我家 战友文学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银色月光从门缝挤进屋里,母亲手摇纺花车,在月光照耀下,像圣母一样美丽慈祥。纺车吱扭嗡嗡的声音催我入睡又把我叫醒。

我有三个姐姐,三姐是大伯唯一的女儿,一岁时一场瘟疫肆虐夺去一家三条生命,大母撇下幼女去了另一个世界。和二姐同岁的三姐象双胞胎一样由母亲拉扯成人。

上世纪中叶,刚翻身的农民,几亩薄地上的收入,难以维持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父亲早逝,母亲以她超出一常人的毅力和仁慈博大的胸怀,支撑着这个残缺的家。白天,带着三个女儿和男人一样在烈日下劳作。晚上,趁着月光,摇着那架纺花车教女儿们纺纱织布,编织着全家的梦。

母亲没有文化,可通情达理。对大姐二姐要求很严,对我也不溺爱。小时候我们姐弟几个之间争吵到母亲那里总是三姐胜出,二姐常常觉得母亲偏心眼而气得大哭。因为家穷,姐姐们很小就帮助母亲干活做家务,大姐二姐都没有上学,只有三姐和我一块读书上到初小毕业。算是村里女孩子中的文化妞。

三个姐姐谈婚论嫁时,大姐二姐一人一床棉被和一条粗布床单作赔嫁,草草完婚。唯独三姐找婆家母亲最挑剔,不是男孩配不上,就是公婆不理想。最后挑了个家景殷实人忠厚的军属家庭。三姐结婚后,因为没有婆婆,姐夫又是村干部一过门就成了家里的女主人。在娘家无犹无虑不多管事的她一时招架不住。母亲三天两头到他家帮助料理家务。三姐一家人过意不去。对三姐就特别好。也常常到我家帮助干些重活。那时我小,一有事就找三姐夫。母亲却说“指亲戚、靠邻居不如自己争囊气,自已能干的事不要麻烦别人。

三个姐姐出嫁以后、母亲少了帮手。她很要强,干活从不惜力,再忙再累也不让我耽误上学。母亲手巧,纺出的线又细又匀,织出的花布格外鲜艳。拿到集市上总是一枪而光。正是她不停息的纺纱织布,供出了我这个村里第一个中学生。母亲长年纺纱织布,可是没有给自己做过一件新衣裳,身上的衣裤总是缝了又补,最后大改小里翻外成了我的新衣。

……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3-6-27 12:58:58| 阅读 5849
评论 (25)
 

标题:

老家村后的小河 

发表时间:

2013-6-18 9:10:05 

更新时间: 

2013-8-20 15:26:17  更新者: 袁玛瑙

关键词:

家庭我爱我家 战友文学  

    老家在农村,一条小河从村后流过,在村头拐了一个弯东去和沙河、淮河交汇,流入大海。我生在河边,听着小河冬春的潺潺流水和夏秋的洪峰咆哮长大。和水结缘,还有梦绕魂牵的家。我爱老家的村,也爱村后的小河。

    老家的村和村后的河在脑子里定格,美丽无比。说村美,村中有水,屋后有河。竹壮林茂,人勤土沃。说河美,流水清沏见底,河面鱼跃鸟翔,河里的虾蟹香味一想起就让人嘴馋。村与我有情,河和我有缘。村里留存着我的情仇爱恨。河里流淌着我的喜怒哀乐。还有兄弟姐妹的笑脸、父老乡亲的嘱托。

    儿时的记忆里,最清楚的一幕是:村中间河堤边,两分荒宅上,三间土坯草房门前,一棵樁树的荫影时而拉长,时而托园。劳作一天的男女老幼在树下铺张苇席有坐有躺。我在母亲的怀里,享受着草扇摇动招来的丝丝凉风入睡。清晨,我被小伙伴的哭声叫醒。小手揉开惺忪的双眼,看不见身边的母亲,立刻加入了哭喊的行列。后来才知道,那天晚上,村后的小河发怒,把我家屋后的河堤扯开个大口子,翻滚的洪流从决口处蹿出,一下子把我家的三间草房冲走。是刚刚当选的互助组长张二叔,把全组各家的小孩转移到村中地势较高的一户家院后,又去组织人疏水排流堵决口。

    洪水过后,被冲刷房基上,就地塔建了两间山头留门草庵,一家三代八口人,在这个草庵里一往就是四年。我也是在这间草庵中走进小学的。一个刚刚解放翻身的农家、三代人从牙缝里挤了五年,才扒掉了进门需低头的草庵,先盖了两间蓝瓦镶边的草房。又过了五年,把主房接了一间,又搭了个厨房。先后用了十年时间,小院才恢复了原有的形象。唯一有变化的是那棵椿树长得更茂,树荫下能够聚集更多的闲聊人群

    一九七五年八月,我在部队服役。领导特批,让回家探亲。历史上罕见的75.8水灾,又把我家推入了灾难。村后的小河也跟着起哄。全村无一家幸免,家园变成了废墟。乡亲们含着眼泪,沙呀的嗓子喊着“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口号等待着人民公社的统一安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红标语在废墟上摇洩。我草草地给家里做些安排,抱着党和政府一是会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的伩念,按时返回了部队。按照上级精神“自愿结合,统一搬迁”。我们靠河堤地势较低的几家,被批准在村外建房。我拿出不多的全部积蓄加上国家下拨的救灾款给家里建起了四间出前沿红色砖瓦房。

    时光流传至上世纪末年八月,伏牛山区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风,再次激怒了老家村后的小河。暴雨叫小河变成了大江,连年加固的堤岸绝大部分经受住了考验。暴雨不停地倾泻,省防洪指挥部办公室影平上报出的危险信号,几次被护堤的解放军消去。洪峰也不甘心示弱,在我家村后肆虐,把村东头土堤撞开一个大口子。撵出的洪兽, 㖔掉了路过的汽车,湮没了高产的农田。这次我的老家--潘齐庄也出名了。河堤决口的消息,第一時间传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来了!”“民政部部长来了!”……潘齐庄的决口和舞阳县泥河沆的分洪,保住了京广线的畅通,保住了下游几亇城市,也保全了服从大局的理念。

    领导在第一线指挥,激励着第一线枪险的军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百年一遇的暴雨不停,澧河的流量一次次刷新历史记录,洪峰一次次治服;大灾中无一人伤亡;灾后首创无疫情…。实事又一次证明: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似铁、这力量似钢,比铁硬、比钢强,铁钢的意志拼发出的力量。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困难凝造的是奇迹。

    决堤的潘齐庄也是一样。这次水灾中,全村无一户灾后没有住房;当年无一家减收;灾后第二年,村中土路铺上了柏油,还有…。最近,我接到了老家党支书的电话:咱村过水又八年了。村前的公路扩宽了;村中的大道修直了;柏油路把各家连起来了;原来的大坑旧址上建成了全乡一流的文化大院和休闲广场;村里有几十户人家想盖楼房。党支部因势利导,统一设计、统一规格、统一外覌装裱,要建成能和城市新区比美的高标准农村社区…。咱村靠河、河里有水,上游修有水库,下游要建水闸。再不怕发水、再不愁没水。咱村若能把河水引出来,还能造个河南的“上海周庄”呢!电话里一聊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的思绪也进入暇想…

    我这个已年逾六旬小老头,品尝了老家村后那条小河给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因而日常的感慨,总会不由得涉及到今昔对比。小时候听母亲说过,她十三岁当童养媳送进家门,祖父带着三个儿子给村里富户帮工,积垒了一辈子才买下这二分半宅基地,盖起三间土草房,算是有了自已的家。解放前后几年,年年有小灾,三年一大灾。五二年,那次河堤决口,冲走的家院,奋斗了十年,才得以恢复。75.8那场大水灾,冲走的全部家挡,第二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换成了瓦房。二000年八月,那次洪水虽凶,家里没有伤筋动骨,灾后村里确出现了新变化。电话里村支部要建河南“上海周庄”的计想,进一步坚定了我自幼䢖立的信念: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富强,让百姓们过上幸福生活。六十年,有过灾难有过挫折,也有瞎折腾的历史都掀过去了,日子总是越过越好。我在深沉酣畅的幸福感中,再次黙念:我爱祖国,我爱党,也爱老家的村和村后的小河。

 
[查看全文] | 发表于 2013-6-18 9:10:05| 阅读 4311
评论 (20)
 
   

共 34  篇,第4/7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浏览时间:2024-11-25 7:41:52
Copyright © 2006 - 2024    空六军战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6060571 号
荣誉承办:辽宁东志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