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惠民地区沾化县渤海湾边有一个隶属故城场站编制,为轰炸机师服务的空军靶场,他地处旧黄河出海口,靠近渤海湾边,当地为盐碱地,除了长芦苇处,几乎其它东西都不生,原是荒无人烟,近百公里内都没有一个村庄,是轰炸地理想的训练靶场。靶场虽然建制为连级单位,但具体人数还不到20人,靶场场长是50年代入伍的一个广东兵,指导员是个子不高的一位四川人。由于过去交通、通讯手段落后,从50年代建场至70年代初,他那儿不通电话,唯一的通讯手段是借一部大功率无线电报机与场站报房定期联络,有时汇报请示工作,要依靠写信的方式或到沾化县城邮电局打电话联系。为了加强对靶场的领导,故场场站打报告给北京空军通信处,申请架设二对明线直通沾化靶场,以加强与分散单位的领导和联络沟通工作,1974年5月份,通讯营将这一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们通讯二连外线排,我作为外线排的排长,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一任务。虽然我没有进过正规的通讯学校学习,对线路的组织勘测,计划的报批等环节不十分熟悉,但凭着1972年春在北空通讯团通县教导队初步的培训知识,也只能赶鸭子上轿,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方法,通过自己去努力钻研,努力自学,不懂勤问的方法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我们的任务是从靶场向沾化县邮电局架设双对8号铁丝电话线,沿途要经过北邹村到南邹村二个村庄。而靶场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轰炸机轰炸后的弹着点和效果,向飞行部队反馈弹着点的准确度与效果,由于是荒无人烟,这里的战士都必须学习会骑马,因为没有标准的公路,仅有便道,前往弹着点都是依靠骑马完成任务的,部队周围仅有一个边防派出所与我们靶场是相邻单位。据说由于黄河在旧社会几次改道,这里原先是黄河入海口,岸边也驻有一个靠打鱼为生的大村庄,由于有一年闹海啸,把整个村庄都卷入大海里,所以后来人们认为这里是不宜居住的地方,因而70-80公里纵横内成了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再加上盐碱地庄稼也不长,解放后空军建设需要,在这里建了靶场。
我们一行6位战士有69兵山东人-班长王友臣,70年兵四川人李先武、71年兵湖南人贺义贤,还有2位是73年兵安徽孔生明和张文德,将材料准备好后,乘靶场唯一一部来接我们解放牌汽车,动身去了沾化靶场。上午8点从河北故城机场出发,中午在惠民县吃中午饭,到了靶场时,已近黄昏,乘车整整走了一天,那时候惠民县为惠民地区所在地,最大的楼是县中心三层楼的百货公司,一路上看到胜利油田的钻井队,那时候胜利油田已开始在那一布网,靶场伙房烧的燃料也是一大批黑呼呼的原油材料。我们一到那儿,当天晚上靶场领导就为我们加了二个菜,虽部队有规定不能喝酒,但靶场领导与我们共进晚餐,算是莫大的荣幸了。
第二天一早,我便与一班长王友臣同志在四川籍指导员陪同下,沿着将要架设线路的地方徒步“旅行”了一遍,算是对当地地形地貌的熟悉,以便决定线路的走向。而其余4位战士却在家中准备着架线的先期工作。第三天,我们扛着标杆等测量工具,才算是正式的堪查,测量,为下一步架设线路作准备。由于是5月份,这里又临近渤海湾,风沙还是非常大,从5月份干到7月底,仅仅3个月的时间,我们终于完成了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当靶场领导拿起电话机连接与场站领导汇报工作时,那广东籍的张场长高兴地眼泪都流了下来,虽然这3个月里我们顶风冒沙,晒黑了脸蛋,吹裂了粗糙的手脚,但看着终于电话线通了,我们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别提有多高兴。为了奖励我们这些战士,我特地向连营领导请示,让我们6位战友一块绕道济南,去玩一天,参观了大明湖、趵突泉等名圣古迹。这也是我单独远离领导,第一次带队独立完成任务,虽然任务十分紧迫、艰苦,但依靠6个人的集体力量我们还是顺利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